肖伯衡(1903—1934),名宏钧,字惊亚,号涤凡。1903年6月16日出生于临澧县杨板桥街南头肖家。
肖伯衡15岁在县立高小毕业后,先入长沙青年中学预科班学习,后肄业于群治法政学校。1926年11月,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入第五期工科营学习,更名“宏钧”为“伯衡”。北伐战争开始后,他随北伐军入武汉,继续入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军校毕业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第十九师任连长,在攻克南京时荣立战功,晋升第十九师少校警卫营长。蒋介石整垮第六军后,武汉国民政府支持程潜组建新六军,伯衡继续担任少校警卫营长。1928年夏,新六军第五十七团发生谋杀师长的兵变,肖伯衡只身脱险。尔后历任南京教导第三师机枪连连长、陆军第十师营长、独立第十四旅副官等职。1929年3月,肖伯衡与唐健民在武汉结婚,婚后去南京军事学院军官研究班学习,妻随夫到南京。1930年6月上旬,警察到他家查户口,抄去《中国应有的青年》一书,肖因此被捕入狱,关押一周后保释出狱。是年八月初,肖对妻说:“我参加了廿八块,这几年都没给你讲。床脚下箱子里装的文件和书籍,你想法给我转移出去,如果被警察搜查出来,我就是雨花台的对象”。两人秘密商议后,肖故意与妻闹别扭,逼妻出走,将党的机密安全转移到南京城外下关留守处一个姓高的人手里,使之没有外泄。
1930至1931年,肖伯衡随第十四旅驻扎江西南昌、南浔一带,对国民党军围剿红军不满,遂下决心脱离国民党部队,筹措经费买枪募兵,组建革命武装。
1934年11月,肖伯衡借回乡安葬母亲为由,带着欧阳则予、贺致中、陈润枝、田宗荣等故交由武汉回到杨板桥。边办理母亲葬事,边秘密招募新兵。为筹措经费买武器,他联系临澧大富豪蒋健候的长工辛来儿、蒋世生作内应,抄得蒋家十二两金子。肖伯衡在家稍作停留,便带着陈润枝等和招募的新兵来到津市。肖伯衡在津市住留10多天,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宣传革命道理。动员民众起来革命,推翻不公平的社会。然后,与陈润枝、贺致中、欧阳则予、田宗荣一同乘船下安乡,改乘汽车去长沙。途中计划一面买枪,一面夺枪,先夺澧县、津市两个堤防局的枪,再夺澧县、津市、新洲警务局的枪,把队伍拉进石门、慈利山区打游击。
蒋健候家失去黄金,连夜到县衙报案,其姻亲、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陈丙奎,密令铲共义勇队队长何天锡负责办案。何天锡将嫌疑人辛来儿、蒋世生抓去苦打成招,供出肖伯衡。得知肖伯衡已去长沙,迅即电告长沙警备司令部协查。11月下旬,肖伯衡和陈闰枝等人在长沙被捕,监禁在长沙第一监狱。12月15日,县长宋振坤亲往长沙,将肖伯衡、陈润枝、欧阳则予、贺致中等提解临澧县城。审讯中,县府覃秘书问肖伯衡:“你是黄埔生,怎么干这种抢窃的丑事?”肖慷慨的回答: “我是共产党人,为革命搞钱买枪,这算什么丑事?你们要杀就杀,不必啰嗦。”陈丙奎、宋振坤等人听到肖伯衡自己承认是共产党人,喜出望外,便迅速向上报案,批准立即处以极刑。
在狱中,肖伯衡于古历冬月初八日给妻子、儿女、堂弟、叔父、祖父写下遗书。遗书中对妻子说:“我奔走革命十余年,深明礼仪廉耻,此次遭匪捉去,反目为匪,以致身遭非命,死不足惜”“ 坟前须立一碑曰:“为复兴民族遭害萧伯衡之墓”。交待四个儿女要“遵从母训,勤于事业,孝于家族,忠于国家。在家作老实之孝子,在乡作正直之青年,在国作复兴民族之英雄”。
1934年12月18日(古历冬月十二日),肖伯衡、陈润枝被杀害在道水南岸河塌,牺牲时年仅32岁。行刑前,肖伯衡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昂首挺胸,视死如归,沿途不停地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就义时,肖伯衡盘腿坐而不跪,表现出共产党人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
来源:《临澧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二篇
编辑:史小杰
一审:朱 菲
二审:涂曼妮
终审:万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