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竹风 于 2021-5-23 15:42 编辑
图文/顾群惠
党旗,在红卫社区高高飘扬
武陵区红卫社区(简称社区)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老社区,地处城区东大门,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居民3560多户,常住人口9840多人,驻片单位上千余家,流动人口2万多人。一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红卫社区党总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党旗,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一个支部一面旗帜”的引领作用,脚踏实地的为民办实事,积极开展民主自治,带领群众把辖区打造成了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邻里和谐,生活幸福的完美社区。获得了国家民政部颁发的“社区服务奉献杯”奖和“全国基层先进党校”称号,被湖南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示范点”、“精神文明先进小区”、“安全文明小区”、“社区服务先进单位”、“社区再就业先进单位”,被常德市委评为“基层党建红旗单位”和“再就业红旗单位”。他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着力推进智慧党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
加强阵地建设,社区设有党员活动室、学习室、电教室,配置了电视机、功放机、音响、大屏幕显示器。建立了党员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五为党员学习日,每月二十五日为主题活动日,坚持“三会一课”,建立了业余党校,由总支书记任校长,设有便民书社,书社藏书达万余册。建立党员联系会议制度、党员登记制度,设有党员登记台账,做到了底子清,工作顺。组织离退休党员开展认岗履职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抗洪救灾,扶贫帮困,综合治理,社会维稳,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事务管理中,充分发挥了党员及党组织的旗帜引领作用。
二、着力推进经济建设,保障居民的基本需求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红卫社区在全国劳模、总支书记张凤梅的带领下,以“30元存款、3把锤子”起家,艰苦创业,发动居民,先后办起了制钉厂、印刷厂、纸箱厂、洗把厂、鬃刷厂、砂石厂、酒厂、扣子厂、等17家街道企业,年生产总值达1100多万元,创固定资产1300多万元。进入新世纪以后,积极招商引资,引进资金150多万元的彩色纸箱印刷生产线,年产值达300多万元。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产业,开办了粮油超市、爱心超市、单位后勤食堂、病人陪护公司、物业公司、家政公司、保安公司、清洁公司、物流公司等47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400多个,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居民就业需求,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壮年劳动力中,实现了零失业。
三、着力推进社会稳定,打造平安社区
一是建体系,打基础。社区设置了综合治理网格员,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楼栋,每一个居民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治理网络。二是常排查,抓重点。在建台账的基础上,对“两释”人员、上访人员、涉毒人员实行包保管控。三是群防群治。由网格员、管段民警、夜巡队员联合办公,对辖区内重口对象进行监督管控,坚持夜巡工作常规化,杜绝夜间案例发生。坚持党员认岗领责,由党员担任法制宣传教育员,采取出板报、观看电视教育片、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形成了社区以民为本,民以社区为家,争做守法公民的和谐局面,辖区内有3276户家庭被评为区“安全文明家庭”,合格率达90%以上,确保了一方平安。
四、着力推进民心工程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社区历届班子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接力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建起了1200平方米的敬老院,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员实行优惠收养安置,让弱示群体享受党的阳光,体会党的温暖。居民李稳健,从小患上小儿麻痹症,父母双亡,社区将他接进敬老院,衣食住行一管到底,给予了亲人般的照顾关怀,李稳健深受感动的说:“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坚持开展“情系我兄弟姐妹”活动,利用驻片单位的资源,对弱示群体实行“帮困结对”,使30多名残疾人得到生活救助。辖区内的残疾人每周可以到社区食堂吃一碗米粉,吃一个鸡蛋,每月可得到一份50元的生活日用品,可到爱心超市选用衣被及其它生活用具。设立了“关心下一代基金”,面向辖区内常住户口特困户,每年解决5名子女就学的学费,低保户免水费、免电视收视费。社区自筹资金,修建了红卫农贸蔬菜市场,解决了200多户家庭的就业问题,得到实惠的蔬菜摊位租户毛春燕逢人便说:“我们一家人都要感谢社区居委会,感谢共产党,这个摊位不仅养活了全家,还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我还在城里购买了新房,我们全家人一辈子都不会忘党恩”!
红卫社区党总支是我市的老红旗单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各项工作领跑在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老百姓眼里,它就是群众的父母,过好日子的保证,奔小康的旗帜,这面旗帜在他们心中高高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