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相,曲阜知县任上(3)·洙水泗水辨析
洙泗渊源
按 2020年6月7日,闲暇时阅读潘相的著作《事友录》,并本着一贯作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并发为微信或博文。到8月20日,在《正扬网》共发出24篇读书笔记。以《潘相著事友录》为题的笔记13篇,包括读“序”、“自序”和五卷的“引言”、“御制太学古诗”,以及“癸未会试”、“癸未殿试”等内容。潘相步入仕途,第一程是“福山知县任上”,以此为题写了9篇文章;接着,是《潘相,曲阜知县任上》,仅写了两篇就辍笔了,时间在2020年8月20日。第一篇写曲阜的特殊性,自唐八百年以来一直以孔子本家的人为知县,清乾隆二十一年才改用外姓担任,潘相是第二个外姓人当知县;第二篇写潘相上任后考核古迹,匡理学田。2021年5月19日回长沙小住,想继续阅读,于是有了这个第三篇。古语有“洙泗”一词,顾名思义,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礼记.檀弓上》:"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洙泗”有了特殊意义。潘相对洙水泗水的发源、流经,以及古今的变迁考察分析很详细,不仅有包括《水经注》、地方志提供的资料,还有作者自己的见闻,很珍贵。同时,从潘相的考辩,我们不难看到他注重调查研究、认真为官的风格。
【原文】洙水(1)源在城东北五里,地名五泉庄(2)。西流入林(3)东墙水关,经圣墓(4)前,出西墙水关。又西流,折而绕城西南入于沂,以达泗(5)。明嘉靖间,侍郎章拯(6)浚之,有碑曰“浚复洙源”。乾隆八年(1743),圣裔孔继汾兄弟(7)又浚之,详见《曲阜县志通编》,而实非古之洙水。 【注释】(1)洙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源出今山东新泰东北。 (2)五泉庄:现在称五泉庄社区,位于山东济宁曲阜市鲁城街道。 (3)林:即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曲阜市城北1.5千米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 。 (4)圣墓:即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城北,孔林中偏南地段,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林的中心所在。 (5)沂(yí):水名,发源于山东省,由江苏省入海。山东境内有多个相关地名,临沂(沂州府)、沂源、沂水、沂南等,另有沂蒙山也较为著名。泗:即泗水河。发源于鲁中山地新泰南部太平顶山西麓,西南流经山东济宁市的泗水、曲阜、兖州、邹城、任城区、微山等县市,它是山东省中部较大河流,又名泗水。 (6)章拯(1478—1548),字以道,号朴庵,兰溪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1502年授工部主事,忤刘瑾,谪抚州通判。刘瑾伏诛,擢南京兵部郎中。嘉靖中累官至工部尚书。桂萼欲复海运,章拯疏陈得失,此议作罢。南北郊议起,章拯极言不可,从此失世宗意。嘉靖九年(1530)十一月十五日,坐郊坛祭器缺供,落职而归,不久令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恭惠。有《朴庵文集》。 (7)孔继汾兄弟:指孔继汾和孔继涑。孔继汾(1721-1786年),字体仪,号止堂,山东曲阜人。清代学者、经学家,孔子第六十八世孙,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进士及第,历任内阁中书、户部广西司主事,入选军机处行走。被族人孔继戍告发,以篡改《大清会典》罪充军。孔继涑(1726—1791年),字信夫,一字体字,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曲阜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人。以书法名闻全国。孔继涑系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因昭焕年幼,府务多由其主持。于氏下嫁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后,对其插手府务非常厌恶,总想设法将其处置。后来给他加上了什么“房屋越制”、“念咒语发旁枝”、“妄图篡位”等“罪名”,开除其家族,死后不准进林。 【原文】考《水经》云:“洙水出泰山盖县(1)临乐山西南至卞县(2),入于泗。”《山东通志》辩之曰:“盖县在沂水县西北八十里,距卞不下三百余里,重山叠嶂,其道难通。而今洙水之源,实在泗水县东北关山,关山乃费县(3)蒙山之麓。费北境有汉华县故址,意盖乃华(華)字之讹。”又《泗水县志》云:“泗源在南,洙源在北。”其说似为得之。又《水经注》云:“洙水西南流,盗泉水(4)注之”。又西南流于卞城(5)西。西南,泗水乱流。西南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水侧有故城,两水之分会也。洙水西北流经孔里,此谓洙泗之间矣。洙水又西南,棱津出焉。又南经暇邱城(6)东,西南入石门。又西南经南平阳县(7)之显闾亭西,又南洸水(8)注之。又南至高平南入于泗。细绎《水经注》,是汉时洙水经卞县故城北,泗水经其城南,会合于卞城之西。今则泗水北出卞桥,即与洙会,盖已在故卞城之东矣。至洙水在卞城以北,其流尚汤汤不匮。而既合之后,遂不复分,所谓至鲁县东北,又分为二水,经孔里至高平入于泗者,其故道久绝。是春秋鲁庄公九年(前685年)所浚之洙,盖古洙水也,今不可复识云。 【注释】(1)盖县:古县名。西汉以故盖邑置,治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盖冶。属泰山郡。景帝五年(前152年),曾封后兄王信为侯邑。东汉永平二年(59年)改属琅邪国,章帝时复故。西晋又属东莞郡,元康七年(297年)为东安郡治。宋、魏不改。北齐徙郡治于东莞县(今山东沂水县东北),省县入之。 (2)卞县:西晋末全境沦于石勒,366年(东晋太和元年)陷于燕。373年(宁康元年)陷于秦。南朝宋初,卞县废。466年(明帝泰始二年)复置,属鲁郡。因兖州刺史毕敬众降魏,其后,所属忽宋忽魏。至宋末梁初常属北魏。隋,591年(开皇十一年)因泗河发源于境内而更名为泗水县,隶属鲁郡。 (3)费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费县历史悠久。上冶镇翟家村、朱田镇兴富庄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新桥镇西西蒋村、方城镇古城里村等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至迟在公元前4000年前,即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即有先民在此活动。 (4) 盗泉:《淮南子说山训》:“曾子之廉,不饮盗泉。”此泉故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洙水”:“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表现了孔子高尚的节操。” (5)卞城,周代鲁国卞邑遗址。位于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路史·国名记》:“卞,卞明国。汤代有卞,春秋时鲁之卞邑。”《春秋·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即此。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邑归楚。汉置卞县,魏晋因之,南北朝废。 (6)《方舆纪要 卷三十二 山东三兖州府》载:“嵫阳县附郭。本鲁之负瑕县。汉为瑕丘县,属山阳郡,武帝封鲁恭王子政为侯邑。后汉亦为瑕丘县。晋省入南平阳县,属高平国。宋元嘉末,置兖州,治瑕丘故城。后魏因之。隋开皇三年,始复置瑕丘县,仍为兖州治。唐因之。宋大观四年,避宣圣讳,改曰瑕县,寻又改曰嵫阳,以山为名。明初,省入兖州。洪武十八年,复置。编户二十二里。” (7)平阳县:春秋鲁邑,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北。 (8)洸水:古水名。也叫洸河。山东省境汶水的分流。
【原文】}泗水(1)在县北八里。《国语》“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2)韦昭云:在鲁城北是也。源出泗水县陪尾山(3)阴,为费县境。有湖曰漏泽,泽方十五里,绿水澄渟,石穴通透;酾为灵渎,发于陪尾。今在泉林寺内,四泉同出,汇为一渠。寺左右复有泉数十,互相灌输。西北流出卞桥,与洙水会合,而北入曲阜境。又西流绕圣林后,又西南至兖州府城东黑风口。分支入郡城东墉,贯城西出。经平政桥,至二十里铺入济宁州界。又西南流经杏林闸,至杨家壩。折而西北流,经林家桥,会洸水入马场湖。其径流,则经郡城东金口坝,沂水从东来会之。又经泗水桥,入邹县之许家村,至安上口。复入慈阳县界,至柳沟村,入济宁州界。又西南会白马河,由鲁桥入运河。 按《水经》云:泗水出鲁卞县北山,西南经鲁县北。又西过暇邱县,东屈从县东南流,漷水从东来注之。又南过平阳县西,又南过高平县西,洸水从北西来注之。又南过方舆县界,荷水从西来注之。又屈东南过湖陆县南,洧涓水从东北来流注之。又南过沛县东,又东经山阳郡,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又东南过吕县南,又东南过下邳县西,又东南入于淮。此盖泗之故道,自黄河南徙,泗之不入淮久矣! 【注释】(1)泗水:河川名。源出山东省泗水县陪尾山,分四源流因而得名。也称为“泗河”。 (2)见《国语·鲁语》: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的深潭中下网捕鱼,里革认为正是鱼类繁殖生产期,割破他的鱼网,阻止捕鱼。里革,鲁国大夫;罟(gǔ),网。 (3)陪尾山:山名,今泗水县城东25公里处。中国最早的典籍《尚书·禹贡》就提到过陪尾山,说 “泗出陪尾”。
【原文】沂水在县南二里,会点之所浴也,发源于尼山智源溪(1)。西北流经县城南,达雱诸泉入之。又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于泗。按沂水有二,此非《水经》所称出盖县艾山之沂水;盖郦道元所谓出尼丘山,西北流经鲁县故城南,北对稷门(2),又西经圆邱北,又西右注泗水者是也。 【注释】(1)智源溪,在尼山东侧,承接尼山之雨水蜿蜒曲折流至尼山孔庙门前,在棂星牌坊前的一座石桥下流向东位,在夫子洞南侧向东汇入沂河。明代张敏有诗赞曰:“智源水远东还鲁,颜母山高上接天,木落空林明晚照,雁衔寒雨下秋田。” (2)稷门(jì mén):古代鲁南城门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