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爱玉 于 2021-5-30 15:00 编辑
救人牺牲者家属
诉请被救者赔偿,法院怎么判?
见义勇为跳江救人,自己却不幸溺水身亡,被救者是否要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近日,某人民法院适用民法典见义勇为损害救济规则,宣判了一起见义勇为人受害责任纠纷案件。
2020年6月某日夜晚,小伙李某与吴某、程某、梅某、吴某四名朋友共进晚餐后,前往某江边码头游玩。其间,吴某与程某因琐事发生争执,情绪激动的程某一怒之下跳入江中。梅某、吴某二人见状,迅速将其救了回来。 在程某被大家救上岸后,吴某也转身向江里跳。在一旁的李某见此情形,立即跳江施救。但怎奈李某水性不佳,很快就与吴某一起在江水中越飘越远。梅某、吴某也连忙下水救人,奈何离二人太远,只能作罢。之后,吴某被江水冲到公安驻点船处,被在船上值班的人员救起,而李某却不知所踪。四人报警后,经数小时搜救,最终找到了李某的尸体。 痛失爱子的李某父母一纸诉状将四人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李某的死亡进行赔偿。 案件审理中,多方各执一词。李某父母认为,李某为了救助吴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告应当全额赔偿李某死亡的损失。而吴某等被告则认为自己没有实施侵权行为,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审理后认为,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本案中,李某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前提下,下水救助吴某而不幸溺亡,属见义勇为。本案虽然没有侵权人,但吴某作为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对于补偿的数额,因补偿责任并非赔偿责任,不适用填平原则,故综合考量原告受损情况、救助行为及所起到的作用等实际情况酌情确定为4万元。吴某搜救、打捞所涉费用亦作为补偿费用,不再进行抵扣。程某、梅某、吴某三人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也并非受益人,故不承担民事责任。案件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该案判决已于近日生效。 ■以案说法■ 救助行为属见义勇为,受益人应给予适当补偿。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法律肯定的是该行为本身所体现的价值。民法典除规定了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补偿外,还明确了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了更多的司法保障。 另一方面,见义勇为的成立不以被救助者的利益最终实现作为前提。若要求见义勇为必须达到一定的客观效果,无异于是让施救者承担施救风险,显然与法律规定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