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毛我,仁而不智,乐水又乐山,最乐星德山。 30年前不知其名,30年来近在咫尺。我神往它,崇敬它,也因它而魂牵梦绕,巴望着有这么一天,我的汗水漂洒在它的头顶。可是,半个月前,原本计划去触摸星德山的,我却改变初衷,毅然决然地去闯进了五雷山金顶。然而,五雷仙山喜出望外的收获,更加拧紧了我的星德山情结,擂紧了我跃上星德山的战鼓。
显然,五雷山替代不了星德山。 儿时,在距星德山200多里的家乡亘山,经常听大人们神侃“北武当,南五雷”。而知道星德山,是因为“千里姻缘一线牵”。我的老泰山就傲居在星德山脚下的热市镇明月村。从他那儿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行走几公里,就到了我连襟陈总的老家。陈总几次对我说,从他老屋旁那条山间小道走上去,攀爬一个多小时,就可达到山顶,举手即摘星星。亲友们灿烂的脸庞和飞扬的眼神,分明是对大山的骄傲和自豪。他们眼里的星德山,是崔巍的、神气的,更是玄妙的。老泰山夸它雄伟:星德山一山跨三县,桃源县的热市镇、石门县的蒙泉镇、慈利县的广福桥乡,将它隆托云端900米,好高好大哟!连襟叹它神奇:星德山历久弥新,与慈利县五雷山隔山相望,互为犄角,千百年来,在旺盛的香火中,众神灵保佑着周边两省18县的生灵,好神好奇哟!表兄吹它天下第一:那山上的若干宫观,都是概用星德山自产的紫砂岩建构的,不用泥土,不用竹木,不用钢筋,连一颗铁钉都找不到的,并问我:“你在哪里见到过?” 我当然没见过。我惟有惊叹、冲动和登山的梦。
二
岁月无情,青山有约,而我却鬓毛已衰。登山圆梦,谈何容易,海拔那么高,又无规则游道,一个半老头子,谁肯为伴?七年前的金秋,机会突然来临,我却又缠身琐事,眼巴巴地望着女眷们扬长而去,接下来,又馋涎欲滴地聆听她们神侃登山的惊叹和喜悦,以及玄而又玄的神奇故事。 今年初秋,我驻足桃源,感性认识又得升华。接连二三的方志、民俗、旅游信息,将我一步一步地推近星德山。星德山啊,你,楚南胜迹,湘北名山,桃源锦屏,索溪门户!星德山啊,你,兼泰山之雄伟、黄山之神奇、华山之险峻、桃花源之秀美。果真吗? 我是深信史料的,它们肯定地说:星德山道教始于唐,盛于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道教名师张道会在此潜心修行,始建星子宫,香火日盛,声 震湘鄂。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桃、慈两县奉诏修建宫观。后经数度扩建,形成了以星子宫为主体的建筑群。现存的星子宫、寝宿殿、火工殿、王爷殿、百子堂、南天门等建筑,一律紫砂岩建成,风格统一,结构严谨,为国内所罕见,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道教发展脉络的活化石。 明清两朝,道教空前繁荣,和五雷山一样,星德山每年古历“三月三”、“八月十五”,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自民国始,战乱频繁,道教日衰,香灯寂然,神容黯淡。遭遇“文革”,宫阁破坏严重,神像毁于一旦。上世纪80年代初,香火逐渐升温;90年代,石级游路重新整固,部分古迹得以修复。本世纪初,星子宫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踏进星德山的脚步越来越快,分明听到了松涛的呼啸,看到了山顶那颗闪亮的星星!
国庆中秋,举国欢腾,阳艳风爽,我终于登上星德山,芳容尽睹,夙愿已偿。7时30分,从常德出发,上高速,出热市,过菖蒲,山脚下一条崭新的水泥公路,将坐骑牵引至明星村九组。伸向大山的曲折小道,铺洒着无尽的落叶、金黄的松针。平淡无奇的灌木丛中,时现几片松林,丛林深处隐约传来伐木的吆喝声。 10多分钟后,穿进一片经济林,杜仲、厚柏群落中,也夹杂几棵板栗、油桐。板栗树下,一对老夫妇正忙着收获板栗。老汉说,这是热市镇林场,他们是守场的,并随手指向一栋红砖平房。路边石碑印证了老者的话:“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管护区热市镇人民政府二〇〇二年八月立”。 飕飕凉风根本没有缓解淋漓的汗水,不大规则的石块山道渐渐陡峭,不记得攀爬过多少“之”字路,只觉得粗气喘得喉咙刺疼,心脏似乎跳到了嗓子。抬头望去,终于兴奋地看到云端的山尖,但夫人却说,星子宫呀,还在那边更高更远的山头哩! 一个小时过去,爬上山脊,一座石亭巍然挺立,亭顶雕刻“星德山门”。石亭差不多6米高、3米宽、5米深。亭中横卧一座元宝状石雕,虽有破损,但“地赐元宝”4字新刻分明。四个青年男女以元宝为桌,以石当凳,嘻嘻哈哈地玩着扑克。功德碑告知,信男善女们,于2002年始建此亭。正门楹联寄托着他们的心愿:“笑佛骑鹤飞舞沅澧旧地福照洞庭河山;财童上马驰骋常张新路富润武陵人间。” 抬眼望上去,一条极其规则的紫砂石板游道直逼上去,逐渐隆高的脊峰上,因山随势地分布着若干的宫殿、怪石和古松。我疲劳顿消,一口气“噔噔”地登上230多级,眼前耸立一座宫殿,举目方知是观音阁。观音身披红袍,莲台边侍立一对金童玉女,一尊不知其名的大肚菩萨却甘居金童身边。我三拜观音,退身出阁,熟读门联:“撞神钟击暮鼓四方朝谒星德山;你烧香我朝拜救苦救难观世音。” 感谢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在她阁后展开一片阔地。平房前,树阴下,几把小椅,几条石登,我们一屁股坐下,敞开胸襟,沐浴凉风,橘梨馨肺,舒服极了。 难怪神仙们都云居高山。 似乎接上云天的游道,两边安上了钢筋护栏。又越过两百多级石阶,文昌阁以红色门帘笑迎游人。几位少妇不知文昌菩萨何职何能,只顾烧香磕头以求财富。经我指点,转身虔诚磕头,口吐妙珠:“金榜题名”,“漂洋越海”,“硕博连读”…… 一路拜谒了百子堂、佛殿、王爷殿,兴冲冲地跃上金顶。在阵阵鞭炮声中,细细品味着星子宫那幅门联,领会道家真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宫内磬钟悠扬,清香缭绕,香客接踵。大脸庞的祖师爷,披红危坐,一身正气,好不气派。那些大小不一、神态各异的石雕泥塑菩萨,在祖师的宝座下或坐或立。宫内两侧,侍立五六尊神灵,是道是佛,忽幽忽明,不得而知。道长递我一束红布,夫人烧燃三炷清香,我当然义无反顾地给祖师磕下三个头。 星子宫一进三间,是上世纪末仿古复建的。据说700多年前建筑的星子宫有三重大殿,六间偏殿,两厢有火工殿、寝宿殿、问事殿、三生殿及观星坛、望月楼、百子堂等建筑。整个主体建筑全用条石砌成,上覆生铁铸瓦,气势宏伟,结构牢固,雕刻精湛。而今,若干建筑仅南天门依旧耸立金顶,顶风沐雨,向人们诉说着世道沧桑。眼前的星子宫,虽不及昔日辉煌,但它岿然雄踞,目光四射,傲视群物;它俯首尘世,空谷足音,厚德载物,普度众生。 走近南天门,正面立柱上刻着行楷楹联:“石壁星辉,观其上,如近碧天尺五;佛宫月朗,到此间,顿忘尘世三千。”既生动地描述了星德山之雄伟和星子宫之辉煌,又给人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山门两边嵌刻着的石碑,记述星德山之由来,仅部分字迹清晰。山门反面门楣上雕凿的“毫无四相”四个浑圆大字,蕴涵着宗教的无尽玄机与奥秘。在通往山门的石阶两边,有石狮和石象各一对,小巧玲珑,造型独特,透显灵气。门右横卧半截石条,“南天”二字雄浑遒劲,显然是颓落的门顶残体。 站立金顶,阳光当空,雾蒸气腾。10多米高的集云崖,耸峙在舍身崖前,舍身崖破天横出四五米。四五株迎客松与断崖间的一株老松,虬枝苍劲,随云嬉戏。举目四望,层峦叠起,危崖绝壁,群山莽莽,宫观耸立,在云雾翻滚中若隐若现。山中路径曲折起伏,恰似龙蛇腾涌。“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身置此,飘飘欲仙,如入天堂。 难怪周李氏《星德山游记》如此描绘:“东有白鹤飞雷崖,西有金鸡鸣长岭,南有明月照千里,北有银灯耀五盏;左有天马行空,右有旌旗飘扬,前有白象追鹿,后有青狮捕狼;还有莺扑莲花,燕舞云头,金凤啄桃,玉龙昂首;玉带弯玉泉环腰,一线天天外见天,穿山洞洞中藏洞,观音龛龛中生龛”。 真可谓“十步一景,百步一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