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焕宁 于 2021-6-15 15:27 编辑
国士袁隆平 为民谋稻粱 汉寿县网宣协会 陈焕宁
2021年5月22日,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诗曰:巨星袁隆平,仙逝五洲惊。 禾下乘凉梦,不悔是初心。 1953年,袁隆平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三年自然灾害,伴随着罕见的天灾人祸,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 饥饿之风很快刮到校园,绝大师生得了浮肿病,身高1.70米的袁隆平,也饿得浮肿起来,无力走路,无神看书,他每天只能坚持将课上完。 袁老深情地回顾:“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是自己挨过饿,全国人民挨过饿,亲眼见到饿死人,才真正身切感到“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的实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没有解决吃饭这个基本的民生问题。从科学上寻找高产的办法,向饥饿挑战。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是学农知识分子的天职。” 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温暖的思念,对和平的向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谁知杂交稻,粒粒皆辛苦。杂交水稻从开始研究到真正成功,谈何容易,他整整花了九年时间。 1966年2月,袁隆平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石破天惊,国家科委立即支持他开展杂交水稻研究。 偏偏在此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他根本不想参加“革命”,只想早日培育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告别饥饿,但总有人要斗他。 他的父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政府官员,母亲则毕业于教会学校。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成了“黑五类子弟”,说他有个 “历史反革命”的父亲和“洋奴”的母亲。 他花了数年心血培育出来的60多个装杂交水稻试验材料的坛坛罐罐被人砸个粉碎。面对此时此景,他心在滴血。 他连夜在妻子的掩护下,从砸碎的材料中寻找到几株“幸存者”,偷偷藏在学校苹果园里一条小水沟旁。仅从“幸存者”中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70多份稻苗,又在尔后的一个晚上被人拔了精光,他欲哭无泪。 不过对这位青年教师的阻挠并未因此休止,试验不止一次遭到蓄意破坏,最严重的一次仍是一桩悬案,秧苗全被人为拔除,他跳进两丈多深 的井里抢救出几根秧苗,才使得前几年的工作没有中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倔强的性格让他一条道路走到黑。他不顾严寒酷暑,带着助手辗转多个省份开展试验,遇到台风和地震及泥石流,从危机中抢救种子和秧苗。1970年,袁老的助手李必湘和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海南找到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命名“野败”,用它进行远缘杂交,为研究打开突破口,他把“野败”培育出的稻株分送十几个省市,全国上下共同研究开展杂交水稻的培育。 他培育的“南优2号”亩产喜人,全国陆续选配出了多个籼型杂交水稻组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这种全新的稻种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湖南省一个资产评估事务所作出评估:“袁隆 平”品牌的无形资产高达1000亿。 袁老是一个大爱者,半个多世纪的选择与坚持,使得他坚定地“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福音和人类的福星。 回忆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情怀和担当。 杂交水稻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质疑、失败、挫折、司空见惯、误解、反对、诋毁、曾如影随形。 他含着眼泪,默不作声,有苦就悄悄地吞下,有泪就默默地收藏,有酸就细细地品尝,继续展开飞翔的翅膀。他义无反顾背上日用品,转乘几日火车,去云南、海南、广东、重复单调枯燥的一场又一场试验。为稻种追寻温度与阳光,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粮稳,则天下安。水稻种植是应用科学。对袁老而言,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无上,但归根结底,始终是丰收。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24亿亩,年增产水稻250万吨,中国公开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靠自己能养活14亿人民。 袁老,布衣院士,比起农民,他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学者,案头堆满国际前沿的研究资料,“具备世界视野”。 事实证明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贡献确实超出国界。早年美国、日本科学家也提出水稻具有杂交优势,但仅停留在理论上。真正获得突破的是袁隆平。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了国际水稻所举行的学术大会。当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之后,立即引起很大轰动。袁隆平一下子成为世界水稻科研的泰斗。一家世界著名的农业科学杂志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称之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不胫而走,享誉全球。 1981年6月,袁隆平和灿型杂交水稻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现奖。 1982年,袁隆平在菲律宾参加国际研讨会,国际水稻研究所长斯瓦米纳森请他走上主席台,屏幕上打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1985年,他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和创造金质奖章,此后,国际荣誉接踵而来。 “杂交水稻之父”在国际上声名渐隆。袁老向国际水稻研究所捐赠了关键的水稻品种,用于开发热带地区也可以生长的杂交品种。他和团队向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地区教授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2004年,他获得世界粮食奖。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海外人士说,袁老研究的,是根除饥饿的“东方魔稻”。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余个国家种植超过800万公顷。 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让全世界吃饱饭,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科学精神的诠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解。 袁老平凡中见伟大,他一生大智若愚,对工作踏踏实实,对自己“难得糊涂”。特殊津贴什么时候发?发多少?他不关心。身体血压多少,他不重视。他关心的是他自己的三个任务:一是超高产,二是海水稻,三是第三代杂交水稻。 他对自己粗茶淡饭,节衣缩食,一根旧皮带系了几十年,对学生却关怀备至,经常给他们购置衣物,发放食品。 袁老,是中国人民的偶像,特别是青年人的偶像。一位近百岁老人,为何成为中国青年热爱如斯的“网红”? 那些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的年轻人,不经易而总是被他人格中最扑素,最真诚的力量击中——那就是“真”,真如少年。 他好学,床上案头堆满国际前沿最新研究资料,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口流利英语,令人折服; 他倔强,在千百次失败中仍然坚信,世界上必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 他豁达,面对荣誉和桂冠,掌声和鲜花,他很清醒,因为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他坦诚,面对测产失败,他主动担责,责任在我,“跌跤就跌跤,爬起来再干”; 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 他浪漫,有时工作到深夜,会心血来潮跑到院子里,拉着小提琴,来一首《春江花月夜》; …… 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这是袁老的梦,也是后来者的梦。 袁老,您放心走吧,湖湘人民忘不了您,祖国人民忘不了您,世界人民更会忘不了您! 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