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侯哥 于 2021-6-21 19:45 编辑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常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退休干部 杨清泉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一转眼,我已到耄耋之年,回首过往岁月,思绪万千,感念党的恩情,心潮澎湃。党就像母亲,温暖而宽容,我拿着人生的答卷献给母亲百年华诞,愿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
苦难中的书卷香
命运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与机会同行,才能实现梦想,展望未来。心无旁骛,寒窗苦读,是我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 1941年十月初八,我出生在澧县方石坪乡鲢鱼村(现为杨家湾村)一个农民家庭。 1956年7月,我考上了澧县第四中学。学校距我家有13里路,没有交通工具,只有两条腿。南方的雨水天气多,我只有一双布鞋,舍不得下雨穿,遇上雨天,就要“赤脚上阵”。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近3个小时。回到家,脚上已是伤痕累累。那时,村里有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都因为上学的辛苦,中途放弃。我靠着一双伤痕累累的脚板,硬是坚持走了下来。坚持的背后,有艰辛,更有危险。上初二的一天,我放学回家,偷听到母亲正跟父亲哭诉:“家里已没有一点钱了,‘大和尚’(我的小名)这学期的书钱可怎么办呢?”我担心母亲会因为没有学费而不许我再进校门,便急匆匆地推门进去,对父亲说:“我现在个也长高了,可以砍些柴火,挑到到镇市场卖,赚点书钱。”父亲同意了这个想法。于是,我跟着父亲到自家屋后山上砍柴。山上少人行走,连路都没有,我们用砍刀探出一条路。突然,我发现有些不对劲,定睛一看,天呀,距离我们不远处,竟然是一只大老虎!尾巴拖地足有一米多长!我和父亲吓得汗毛都竖起来,赶紧丢下柴刀拼命往家里跑。从那之后,父亲再也没让我去砍柴了。但是卖柴赚学费的事情,还是需要我去做的。父亲帮我准备好柴火,我上学的时候便挑去集镇卖。 一担担柴火,点燃了别人家的炉灶,也点燃了我的求学梦想。就是靠着那一担担柴火,我终于读完中学。
军营里的家国志
坚守忠诚老实,勤奋学习、埋头苦干的做人准则,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奉献青春,无怨无悔。参军入伍,投笔从戎,是我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七尺男儿,志在军营。1958年底,我参军入伍,走出大山。出发的那一天,天空正飘着绵绵小雪。我回头,纷纷扬扬的小雪,编织成一张网,将母亲挥别的身影,将大山送别的身影,都网在这张网里。这是一张思念的网,更是一张期待的网——期望儿郎立功回家乡!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后,我被分配到甘肃省清水镇铁道兵第十师给水营四连,正式成为一名“铁道兵”。两个月后,我们班临时派往酒泉“两弹”基地(和平里)执行营房门窗安装施工。我们一行人乘火车到和平里后,又来到百公里的原始大沙漠。漫天黄沙飞舞,早上根本开不了门。门一开,风便卷着沙涌进来。我们呼吸着有沙的空气,我们吃着带沙的窝窝头。我的身体极不适应那里的气候,喉咙肿,流鼻血,肚子痛。除了风沙大,那里还极度缺水。我们生活洗漱用水都是按杯来分的。喝的水都不够,更别说洗澡、洗衣服了。我穿在身上的衣服干活湿透了,晚上晾在房间里干,第二天又穿上继续干活。尽管条件艰苦,我们干起活来仍劲头十足。我每天争分抢秒的锯木材、做木框、钉门窗,手上不知磨出了多少个血泡,都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点把基地建设好,让中国的原子弹早日升空。1964年10月16日,当听到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看到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我别提有多自豪了。有了这次军事任务的磨炼,我开始越来越适应各种艰苦环境下的军旅生活。 25年军旅生涯里,我曾驻扎在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曾蹲躲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曾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保障铁路作战任务,曾参加成昆铁路山口隧道等重大工程的施工,曾参加唐山地震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作为一个小人物,见证了一幕幕历史的画面,并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了祖国的建设。这25年的军旅生涯,是我人生的宝藏。
铁路上的为民情
一生做好一件事,初心不改,从一而终。从参军当铁道兵修铁路,至转业到地方在支铁岗位上退休,我的事业始于建铁路,终于建铁路,是巧合,也是缘分,是我人生中最辉煌的事业。 1993年退休前,我被抽调到市铁路指挥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铁办)从事石长铁路的修建调度协调工作,一干就是十年。每次出门,看见铁路向远方延伸,我就有一种自豪感,因为我曾是修建铁路大军中的一员。 我的家乡有一条重要的铁路——石长铁路,它全长264公里,在常德境内有146公里。石长铁路的修建工程,是解放后国家在常德的一次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1996年的盛夏,天气格外炎热,为了摸清铁路沿线征地和拆迁基本情况,我和铁办的几个同志冒着酷暑,深入铁路沿线踏勘调研。在桃源县调研时,当地群众反映,他们的承包田因为修建铁路分成了两部分,铁路两边各有一部分,极大的影响了生产生活和农田灌溉。我们赶到现场查勘,并到百姓家里调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增加一个铁路跨公路预留口,这个预留口,生活中我们称为“互通”,有了这个“互通”,住在铁路一边的群众就可以通过走“互通”直接到铁路对面的承包田里去,不用绕路。但增加“互通”,需要修改设计,需要追加投资。按铁路项目建设规定,修改设计超过五十万元的追加投资,需经过铁道部审批。承担这项设计工作的武汉设计院却不轻易修改设计。怎么办?我铁了心,一定要拿到增加“互通”的批文!我拿着报告两头跑,分别向武汉设计院和铁道部据理力争。跑一次不批,再跑二次、三次……也不知到底跑了多少次,我的诚心、耐心、决心终于打动了武汉设计院和铁道部,最终批准了增加“互通”的方案。当看着当地老百姓通过“互通”同行时,看着他们对我们的工作竖起大拇指时,我的心溢满自豪。 石长铁路于2002年正式竣工验收,交付国家运行,我也完成了为党工作生涯的最后一项造福地方经济发展、致富人民的光荣使命。 我的故事,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尽管小,但是我相信,它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中国共产党,就是这轮红太阳,它让我们这些小小的浪花,带着光芒,充满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