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60|回复: 17

东方鹰 文学评论 19 戏说文以意为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6 08: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 戏说文以意为先


    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梁代的文艺理论大师刘勰,曾经在他的不朽巨著《文心雕龙》中,深刻批评过一种不良的文艺创作倾向,他写道:“彩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这儿所说的“翠纶桂饵”,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阙子》的一段文字中:“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钓,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用桂为鱼饵,黄金作为钓鱼钩,并涂上银白和青绿相间的颜色,还要把翡翠装饰在钩丝上,这位鲁国的钓鱼爱好者,其用心不可谓不重视,这样的钓具不可谓不美丽,然而尽管执竿站脚的姿势都很正确,却是永远不能希望钓起鱼来了!本来,“钓到鱼”的目的,是内容;“钓鱼竿”是手段,是形式。目的是根本,手段替目的效劳,内容是主导,形式为内容任务。可是,过分张扬的手段,过分装饰的形式,反把目的冲淡了,内容遮掩了,鱼儿吓跑了。


    正与翠纶桂饵把鱼儿吓跑是一个道理,过分华丽的词藻,过分张扬的形式,也会把文艺作品的内容、主题、情感淹没掉,所以,千万不要片面追求。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说林》中,曾用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把这个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他说:“譬彼禽鸟,志识其身,文辞其羽翼也。有大鹏千里之身,而后可以运垂天之翼。鷃雀假雕鹗之翼,势未举而先踬矣,况鹏翼乎?故修辞不忌夫暂假,而贵有载辞之志识,与己力之能胜而已矣。”你若有非常深刻、新颖的主题和形象,那就不妨驾上大鹏的“垂天之翼”,“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如果只有小小的主题,浅浅的意思,那就还让它长着燕雀的小翅膀吧,还可以在低空翱翔飞徊,若硬要插上大鹏的巨翅,以求伟岸壮观,抖抖威风,那是肯定要背不动,还未起飞就重重跌在地上的!


    从根本上说,一个文艺作品美不美,动人不动人,是在其内容上(包括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等等),美丽的表现形式,正是由内容决定和派生出来的。“西子未入吴,夜来不进魏……粗服乱头,愈见妍雅;罗纨不御,何伤国色”(恽格)假使西施不是绝代佳人,没有倾国倾城之貌,那么,胭脂花粉抹得再厚,绫罗绸缎穿戴得再艳,也是无济于事,决成不了“国色”。《庄子.天运》里不是说了一个“东施效鼙”的故事吗?道是美女西施因心口痛,十分难受,皱着眉头,按着胸口,坐立不安,别生一段难以描绘的风韵,被人誉为“西子捧心”;她的邻居有一个奇丑的女儿,就叫东施,她觉得西子捧心确实很美,便也学着西子的样子,故意皱着眉,撮着嘴,按着胸,扭扭咧咧的,想使自己美起来,结果呢,恰恰相反,这个丑女更加难看了!本来十分丑陋,靠学一个“西子捧心”的美丽身段来装点一番,那是不可能扭转乾坤的,只不过徒增一段“东施效鼙”的千古笑谈而已。


    这么说,是不是形式就不重要了呢?不是。因为形式一旦诞生,就会对内容起反作用——或者促进,或者促退。也就是说,一定的形式运用好了,可以帮助更鲜明、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一定的形式如果运用得不好,就会影响、阻碍内容的更好表达。古人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刘勰《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专门探讨了这种关系,他指出:“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所说的“文”,就是现在常说的形式,或说“辞”;他所说“质”,就是指内容,或称“理”。刘勰非常精辟地提出了“文附质”、“质待文”的原则,及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辩证关系。如果没有茁壮的树木本体,那么,花卉就无法怒放;反之,要是老虎的外皮上没有那威武雄壮的斑纹,那么,他的样子也就同狗羊之类差不多了。


    毛泽东号召革命的文艺家们,要努力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一定的内容(理),必然要求有一定的形式(辞)来表现它;而一定形式之存在,正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内容。形式的最大职责,是最完美地表达内容;形式的主要任务,是使人们忽视形式的存在,而只感染、激动、潜移默化于内容。“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色彩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罗丹)


    然而,在历来的文艺创作实践中,往往有形式不顾内容而哗众取宠,造成喧宾夺主之结果的。“买椟还珠”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证。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为了做好珍珠生意,她特地制作了非常精致的卡匣,搞了十分美丽的装璜,然后把珍珠放在匣里边;不久,遇到了一个郑国人,一看就十分中意,连价也不还,便买了下来;可是买卖做成后,郑国人只要了那美丽的卡匣,却把珍珠还给了那个楚国人。你看,形式问题强调过分了,不就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了吗?正好比是密叶遮花,浮云蔽月,令人大失所望。


    还有一点需要涉及的,就是内容必须由形式来表达、来装饰,但这个表达、这个装饰,一定要十分自然,毫不做作,天衣无缝,亲切可爱。袁牧在《随园诗话》中曾经说到过这层意思:“人之诗文先取其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使人生憎。”儿童凭本来面貌接待宾客,自有其天真烂漫的可爱之处,而硬要装作大人,带假面,装胡须,就十分不自然,令人生厌了。


    从我们文艺创作的现状来看,在部分作者的身上,确实存在着一种片面追求形式美的趋势,他们在作品的主题、内容、感情等方面下功夫不大,而把主要神力都用在了追求艺术形式的花样翻新上去了,结果是猛一看十分精致,却并无什么实际用途,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小摆设而已。


    仔细分析一下这股潮流,大约包括两种情况的作者。一种是年轻的初学写作者,他还不懂得“理定辞畅”道理,还没有体会到“文以意为先”的真正的含义,往往被别人作品中华美的外形所吸引,所征服,不由自主的就去模仿它,不知不觉就误入了创作的歧途。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末流诗人,除了光滑的形式以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了。”从而迷途知返,摆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走上创作的康庄大道。另一种是有意思的去追求形式的华美,想把它作为一根救命稻草,抓住不放。这些作者的作品中,生活十分贫乏,主题非常的陈旧,感情异样的枯燥,没有力量吸引读者;那么怎么办呢?他就拼命在形式上大作文章,想用花样翻新、绮丽艳词等等,把上述那些不足掩盖起来,唬弄住读者。这个办法并不可靠,只要读者稍一品味,就会露出马脚。


    吴可,宋代诗人、诗评家。吴可诗颇为当时文士所推重,今《藏海居士集》内存诗58首。他生当南北宋之交,历经流离转徙。吴可论诗主张,主要见于《藏海诗话》和《诗人玉屑》所录的《学诗》诗。他主张诗“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主张“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说“杜之妙处藏于内,苏黄之妙发于外”。书中所论,颇能切中北宋诗坛某些流弊。吴可论诗,喜用参禅之说,提出诗贵顿悟和不蹈袭前人窠臼的论点。从苏轼以禅喻诗到严羽系统地提出以禅喻诗的理论,吴可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吴可曾在《藏海诗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凡装点再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读之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也。”让我们记住“翠纶桂饵”这个故事的教训吧!炼辞是为了炼意,炼辞而不炼意,便会以辞损意,变作“雀驾鹏翼”,必然要落一个“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的可悲下场。古人创作点滴,值得今人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南北朝时梁代的文艺理论大师刘勰,曾经在他的不朽巨著《文心雕龙》中,深刻批评过一种不良的文艺创作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写道:“彩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这儿所说的“翠纶桂饵”,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阙子》的一段文字中:“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钓,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桂为鱼饵,黄金作为钓鱼钩,并涂上银白和青绿相间的颜色,还要把翡翠装饰在钩丝上,这位鲁国的钓鱼爱好者,其用心不可谓不重视,这样的钓具不可谓不美丽,然而尽管执竿站脚的姿势都很正确,却是永远不能希望钓起鱼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钓到鱼”的目的,是内容;“钓鱼竿”是手段,是形式。目的是根本,手段替目的效劳,内容是主导,形式为内容任务。可是,过分张扬的手段,过分装饰的形式,反把目的冲淡了,内容遮掩了,鱼儿吓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与翠纶桂饵把鱼儿吓跑是一个道理,过分华丽的词藻,过分张扬的形式,也会把文艺作品的内容、主题、情感淹没掉,所以,千万不要片面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说林》中,曾用一个十分贴切的比喻,把这个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譬彼禽鸟,志识其身,文辞其羽翼也。有大鹏千里之身,而后可以运垂天之翼。鷃雀假雕鹗之翼,势未举而先踬矣,况鹏翼乎?故修辞不忌夫暂假,而贵有载辞之志识,与己力之能胜而已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若有非常深刻、新颖的主题和形象,那就不妨驾上大鹏的“垂天之翼”,“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8: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只有小小的主题,浅浅的意思,那就还让它长着燕雀的小翅膀吧,还可以在低空翱翔飞徊,若硬要插上大鹏的巨翅,以求伟岸壮观,抖抖威风,那是肯定要背不动,还未起飞就重重跌在地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5:43 , Processed in 0.03514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