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70|回复: 11

中学怎能这样教与读? 钟兴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8 08: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幽兰居士 于 2016-4-28 08:19 编辑


                           中学怎能这样教与读      
       题记:读了毛先金先生的《中学怎能这样读》,我不禁回忆起在那个年月的教与学……套用毛秘的一句话:“中学怎能这样教与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刚从县一中高中毕业便被贫下中农推荐来到了石公桥区五、七中学任民办教师。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学习,我便担任起了初中班的班主任和语文、农基(“农业基础”课的简称)等课程的教学。
     当时,正全面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学生以学为主,也要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正经八百地学书本上知识的时间极少极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办工厂、或是学农基地或是在操场上度过的。有人形象地总结了那时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把“一个车间主任,一个生产队长,一个民兵排长”等数职兼为一身的一个“机器人”。
     师生们除了学工、学农、学军这些活动以外,每天上午在上课之前或是以班集或是全校性地要进行“早请示”、晚上放学之前还要进行“晚汇报”。
所谓“早请示”和“晚汇报”,就是老师或大会领导事先选一些毛主席语录或学“老三篇”引领学生读。接着就是在毛主席巨幅画像前向毛主席请示一天的学习或工作安排;下午呢, 照样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有关著作,然后就汇报这一天的学习或工作情况。要么总结要么检查、反省自己这一天的言行是否“符合毛主席的教导、符合毛泽东思想”。“早请示”、“晚汇报”后紧接着就要跳“忠字舞”。跳“忠字舞,是师生们的共同行动。不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不管你是“舞盲”还是“乐盲”,都要跳。领导的口头禅就是“忠不忠,看行动”。跳“忠字舞”,成了一块检验“忠与不忠”的试金石,谁能不跳?谁又敢不跳?
     在所有的这些“教学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我最担心的也最害怕的就是到学农基地上去搞劳动。我不是厌恶劳动,我最主要的就是担心学生的生命安全。
     我们学校的学农基地,位于石公桥东南方向的陈家嘴。这个陈家嘴,离学校十多里路远还算不了什么,最主要的是这个地方三面环水,只有西面与陆地接壤。解放前夕,那里已是血吸虫危害的重灾区,是名副其实的“寡妈嘴”。解放以后,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但近20年过去后那里仍然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多。所以石公桥区政府就决定要五、七中学的师生去那里开荒建学农基地。学农基地上,有水稻田亦有旱地。当时,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学校校长、老师,全都要听从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的安排。
    我们学校位于陈家嘴的北面,要到学农基地上去,就要过河渡水。来往于两岸的只有一条破旧的渡船,河面虽然不宽,但是每周都要带领几十个初中生乘船往返,那一份危险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每次去学农基地上搞劳动,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船翻人亡。
    记得1970年中秋节的前夕,我班被安排到学农基地上去扯花生。那天早晨天气就非常阴沉,我请求贫管会负责人将此次的学农活动改为在学校内学工或学军,但没有被批准。那时勤工俭学强调得十分厉害,贫管会负责人不但没有取消我班去学农基地上搞劳动的活动相反还要求我们把花生的茎叶一起挑回学校。“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没法,我只好领着五十多个学生带着扁担、箩筐和绳索之类的工具出发。
    来到渡口,组织完三批学生安全过河后就直奔学农基地。来不及休息和多说,就按平时的活动小组分工在地头上一字排开。花生从地里扯起来不怎么难,但若是把它连茎叶带果实一起挑回学校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就带领学生把花生从茎上摘下来,力求做到不要浪费。
    这时天气越来越阴沉,眼看就会下大雨。于是我只得组织学生赶紧把已扯起来的还没采摘完的花生连茎带叶地打捆然后准备回校。
    哪知刚起程,头顶上就响起了霹雷。一阵狂风过后大雨就随之而来,学农基地四周都没有地方躲风避雨,我只得挑着担子率领学生向渡口一阵狂奔。
    奔到渡口,却发现渡船不见了,大家都慌了手脚。我站在河堤上四下里搜寻,方看到那一只破旧的渡船被风浪打到了下游的一个汊湾里。这时的我们,遭受风吹雨打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又冷又饿,真个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那时不像现在通讯设备发达可以打电话求救,被淋成了落汤鸡的我们被困在荒郊野外,是又冷又饿又害怕。
    我们班上的学生,以石公桥镇上的为主。平时,他们虽然比农村孩子调皮些,但都很少历经风雨。此刻在狂风暴雨中有的女生竟然哭了起来,说句老实话,我也很想放声大哭一场。尽管我比她们中有的人年长不了多少,然而我必须强忍着让泪水在心里流。与班委会的干部简单地商量后,我们便决定绕道回校。
    我们就从西面即芦茅岗那个方向走,有的女生只拿着从自己家中带来的扁担和绳索,而我与班委会的干部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还是老老实实地挑着花生。担子虽不重,然而心情不好,又饿得发慌,因此休息时,大家就把刚从地里扯出来的花生剥开后把花生米往嘴里送。
    挑着担子冒着风雨绕了一个大圈,那时我和我的学生都非常的狂热,尽管疲乏不堪,但一路上还是高唱着毛主席的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终于在掌灯时分,我们回到了学校。然而那些连在茎干上的花生颗粒,都基本上掉光了。
辛辛苦苦大半年栽种的花生,就这样只收回了一把当柴烧的茎和叶……
     峥嵘岁月,回想起自己的教学生涯,真是感慨多多。在那荒唐的岁月里,教师无法尽心尽责地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学生也不能专心专意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十年大浩劫结束后,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拨乱反正,无论是党和国家还是学校领导、老师,都努力为我们每一个愿意学习的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重教兴邦、打造文化强国,已成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我们每一个莘莘学子,欣逢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伟大新时代,是幸福的,但也重任在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8 08: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学生在课堂上正经八百地学书本上知识的时间极少极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校办工厂、或是学农基地或是在操场上度过的。有人形象地总结了那时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把“一个车间主任,一个生产队长,一个民兵排长”等数职兼为一身的一个“机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0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现在的12年制的基础教育,使无数青少年不堪重负,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民族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0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年来,中国的眼镜制造业发了大财哦。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课堂,戴眼镜的青少年比比皆是啊。
    我们当初上中学可以跑五千米,八千米,高年级还跑万米。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站半个小时都不行啊,更不用说跑了。
    我前几年带一个摄制小组,去一个学校拍几个镜头,总共百余人,都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时间没超过半小时,正值五月份不冷不热的天气。先后有6个学生晕倒请假,脸色苍白,身上冒冷汗。怎么得了哦!真正的新一代“东亚病夫”!民族生存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0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的教育改革是新中国的一种尝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我们是过来人。现在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有些是受大环境影响。总之,有书读是前提,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意愿,在轻松的环境里扎扎实实读书,家长们也不必为他们择校、补课而操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0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任在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11: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教兴邦、打造文化强国,已成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12: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是十年浩劫的见证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28 13: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时的教育改革是新中国的一种尝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我们是过来人。现在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有些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有些是受大环境影响。总之,有书读是前提,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意愿,在轻松的环境里扎扎实实读书,家长们也不必为他们择校、补课而操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09: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们每一个莘莘学子,欣逢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伟大新时代,是幸福的,但也重任在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2:09 , Processed in 0.03382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