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1-7-6 05:14 编辑
临澧红色故事
“支红”榜样“生茂号”
新安镇采写组
“生茂号”是早年新安街上的一家商铺,创办者姓王名用宗,字文可。其父王显林略知诗书,经营着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王显林育有四男两女,算人口负担较重的家庭。 为改善家庭经济处境,王显林于1895年带着三儿子王用凤,到新安古镇街上租下一间门面,经营山货土产和少量日杂南货。因父子用心舍力,仁义经商,生意渐渐红火,这自然更增添了王显林经商兴家的信心和胆识。 转眼间,小儿子王用宗快二十岁了,他一直也在父亲的商铺里做事,经常挑着货郎担走乡串户。王用宗自小随父亲习些诗书,涉猎经史;生性又聪明伶俐、天赋异禀;加上他买卖做得厚道,价格实诚,童叟无欺,还能见难相助,所以颇受人们信赖,做事左右逢源。王用宗名气好,提亲的人自然不少;他是个有心干点大事的人,所以不想在婚姻方面草率应承。父亲和哥哥都知道他的心性,便替他物色了本乡本土、不过十里一个吴姓人家的女儿。这户人家家境殷实,有些书香气,名声也好;更主要是这个女子才貌双全、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极有主见,常对父母说她非品行端正、能力出众的男人不嫁。好在这两个人一见便对上了眼缘,继而便进入了姻缘;就在王用宗年满二十岁那年年底,他们结成美满夫妻。 小儿子得此贤内助,一定能助用宗成就大好家业,父亲自然美滋滋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家有难料祸福。1906年5月,老三王用凤突然病来如山倒,郎中还没能号到汤头,可怜用凤就倒在26岁的坎儿上了。世间父母最怕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用凤一死,父亲如同被割掉一页心肝,身心就此日渐委顿。这年24岁的王用宗与贤妻吴氏认真商议,决定让用宗丢下家中小安乐,决然上街,去替哥哥担起铁肩,助父亲打理生意。 父亲算多年老商贾,有他在,商铺自然还算顺风顺水。然而,屋漏偏遭连阴雨。1911年9月,王显林老先生也因病乘鹤去了。家中先后失去哥哥和父亲两大支柱,王用宗伤心不已,一时如坠深渊,眼前一片黑暗。办完父亲丧事,用宗夫妇不得不完全挑起父兄留下的铺面摊子。这样,吴氏也只好丢下乡里的老窝巢,随丈夫上街,主理铺面内务;考虑到铺面的发展,他们还专门请了一位账房先生。 账房到位后,还是非常尽心尽力的。他一面帮助主家打理账务等,一面观察思考。既然这铺面生意这么好,就得从长计议,须得有一个响亮吉祥的铺号招牌。王用宗夫妇觉得账房先生所虑极是,他们从善如流,马上认真推敲琢磨起来。用宗自然而然想到了父亲的大号“松茂”,当然,直接用父亲的名讳也不可取,于是,他稍微变通,取了个“生茂”商号,即“生茂号”。此号既体现王用宗的孝忱之大善,又寓含了“生意茂盛”的祥瑞寄托,也极是响亮顺口。账房先生随后找了街上最好的书家写成,再到做牌匾的朋友那里,制成一块款式大方的鎏金牌匾。挂匾之日,“生茂号”鞭炮阵阵,红彩盈门,熙熙攘攘,推进涌出,人气极是旺盛。用宗已是一把经商的好手,吴氏更有一颗做乡土生意的聪慧头脑。这样的天作地合、琴瑟和鸣,生意自是越做越好。开始,还只是经营绿豆、黄豆、芝麻、高粱、麦子、油菜籽、稻谷和一些日杂货品;然后扩展到了土漆、桐油、布匹、洋油等。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又增开了一个染布行。聪明的商业头脑,良好的经商信誉,使得“生茂号”势头愈劲。湘鄂川三省山区很多客商瞄上了新安生茂号,纷纷前来送货易货,生茂号的货物又通过他们,销往津市、沙市、宜昌、汉口、常德等地,商号渐渐发展到日进斗金。有了钱,要置产。他们先后在乡下买了三百多亩田土,其出产自然又是滚滚财源。王用宗从不拖欠政府赋税,因此他的产业和生意做得越顺越大,这样,他便成了新安地面最有名的“老财”之一,只不过他这个“老财”,鲜有恶名。而这样的财主,有时也容易招祸。 当时,澧北有个姓胡的黑道人物,为人奸诈,心狠手辣。但做大生意的人,难免与各类人物打交道。王用宗跟这姓胡的打交道中,一次因没有满足姓胡的贪欲,触动了黑道人的杀机,扬言要向王用宗“讨说法”。1926年4月24日,月黑风高,姓胡的带十几个凶神恶煞闯进王家,不由分说将用宗强行带到新安对河青山脚下一茅屋内,没头没脸先是一顿毒打,然后砍下王用宗人头扬长而去;可怜这一代义商,竟如此惨遭横祸,死于非命。当时,用宗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才2岁。愤怒且坚强的吴夫人向官府报了案,但那时兵荒马乱,胡匪等远遁外地,结果,官府也是不了了之。因王用宗早先与贺龙有过交情,他没少帮过贺龙,两人结为刎颈之交。吴夫人这次也派人去找了贺龙,但当时贺龙正在北伐途中;待贺龙带领的北伐部队进入临澧,到了新安,才得知王用宗被胡匪杀害了;见到吴夫人母女,贺龙安抚一番,随即密派人马,悄悄围捕到胡匪后,即就地正法,为民除了这一大害。 杀夫之仇已报,内心坚强的吴夫人想到两个幼小的孩子得靠她抚养长大,于是下决心挑起丈夫留下的产业担子,把“生茂号”维持下去。好在用宗在世时请的账房先生和伙计都是善良之人,他们没有树倒猢狲散,而是诚心帮助老板遗孀吴夫人继续打理商铺和田庄。后来,贺龙带领红军部队几次进入临澧,每次基本都到过新安。但前几次都是匆匆经过,驻扎时间很短。知道贺龙的队伍十分艰苦,作为故交遗孀,吴夫人联络新安街上一些商铺的老板,募集了不少钱粮来支援红军。贺龙、任弼时、萧克率红二军团第三次进新安,大约是1934年10月,前后驻扎了一个来月。当时湘鄂边红军的任务是要尽量拖住湘鄂川黔的国民党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以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这就急需充实红军的财力、物力、兵员等。这次驻扎新安的是贺炳炎为团长,余秋里为政委的红六师十八团。 为动员扩红,筹集粮款,缝制军服,红军进行了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动,特别是为解决红军新军服问题,红军首长与当地革命同志协同,将镇上经营布匹的商铺老板召集到杨家祠堂开会。由于这一带先前已有红军革命宣传的影响,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会上待几位红军首长做完动员讲话,“生茂号”老板吴氏最先站出来说话了:“我是个妇道人家,但是我也明白些事理,也通一些情理。我家用宗还在世时,与贺龙将军就有交情,因为红军是给广大老百姓打仗的队伍,我们作为靠老百姓做生意的商铺,是应该支援老百姓的队伍的。现在红军部队需要大量军服,不是一件两件,所以,我们要众人拾柴,把这把火烧大点;我虽实力有限,但也带个头吧!我生茂号决定除以便宜价格把布匹买给红军外,还另外捐献十匹布,同时,还腾出一间房子临时做红军军服锋刃车间!” 吴氏的带头表态,使在场的红军官兵和地方领导同志都非常感动,因为大家都知道生茂号前老板王用宗惨遭不幸,吴氏支撑商铺付出了非凡的努力,她能如此真心实意,率先带头,不仅见出她对丈夫与贺龙友情的坚守,而且更看出她深明大义,热心于红军大业的远见卓识。大家不约而同为吴氏鼓掌,为生茂号鼓掌。其后其他老板的表态和积极行动,果然折射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真理。最后,经新安商会会长、鼎升益号老板毛先楼协调,红军领导决定:军服缝制车间就临时设在杨家祠堂、生茂号和鼎升益号三处。随即,从当地组织起来的几十位裁缝师傅自带缝纫机,按划分进入所定缝纫车间。此后二十多天里,三个缝制点如同沙场秋点兵,缝机扎扎,布匹哗哗,日以继夜,歇人不歇车,最终在预定期限内,完成了四千件可春可冬的夹层红军军服,为解决红军扩充的燃眉之急,作出了重要贡献。“生茂号”在这次“支红”运动中,所发挥的榜样作用,更在贺龙红军部队中传为佳话,也永远留在了临澧革命老区的红色故事里。 (根据王治生<王用宗侄孙>、王焕祥<王用宗侄孙>口述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