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94|回复: 71

东方鹰 文学评论 27 精雕细刻方外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6 07: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7 精雕细刻方外功


    东方习作多年,苦读先人佳作。神仙精怪,聊斋志异,战争巨作,红楼青史,一一不拒。我国的小说,源出于古代神话传说,渊源甚早,而成熟较晚。远在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行列中,就有一个“小说家”,与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一起,活跃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现在能够查阅到得文字记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东汉初年,桓谭在《新论》中说:“小说家合残从小言,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则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小说“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但古人所称之“小说”,似乎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小说是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这一概念,相差甚远,含义不尽相同,主要是指那些琐宵之言。然而,这些记录也透露了一些小说起源的信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就是说,最初的小说来源于民间口头传说。


    谈到小说创作,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总是由内在世界和外在形态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小说作者就必须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和环境烘托等等,千方百计从内、外两个方面,去突现人物性格,把形象描写得有声有色,主动感人。


    金圣叹曾赞道:“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可见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不鲜明,是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部特征加以描画,从面型、五官、身材、皮肤,到穿衣打扮、眼神表情,都可以写。肖像描写的目的,一是为使读者看见小说人物的相貌姿态,二是通过相貌姿态显示出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肖像描写不是孤立的,不是为肖像描写而肖像描写,它必须成为人物形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鲁迅在《故乡》中,先后两次写了闰土的肖像,少年时代在月夜手执钢叉守在瓜田勇捕野兽的生气勃勃的闰土,与中年时候满脸刀刻似的皱纹手如松皮般开裂的痛苦得麻木了的闰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显示出人物性格的深刻变迁,自然发人深思造成这种变迁的社会原因。


    肖像描写要充分观察,精妙的道出,紧紧抓住特征,切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他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在《祝福》中,鲁迅正是三次刻画了祥林嫂不同的眼神,就准确表现了悲剧性格的三个发展阶段。肖像描写对人物有所夸张,但过度夸张会使人物漫画化,夸张得不适当会流于庸俗。


    肖像描写不一定一次完成,可以逐步补充;同时,肖像往往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变化着,如闰土和祥林嫂,都有着两副以上的不同时期的肖像。


    肖像描写分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肖像描写是把人物静止时的外部形态作详尽描述,往往在人物一出场时用,可由作者直接介绍,也可由甲人物的眼睛去摄取乙人物的肖像,还可以人物自己给自己画像(如照镜子、看相片等);动态肖像描写则在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中,结合动作和内心变化,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举止、表情加以刻画,使形象更加鲜明。


    一个活生生的人,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把他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写出来,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内心活动往往十分隐蔽,要敞开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实在不容易。外国的许多作家,习惯于用很长的篇幅去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作细致的内心解剖,如左拉、罗曼.罗兰等,这种静态心理描写,对读者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有时往往与人物行动、情节发展脱节,使人觉得沉闷乏味,所以中国小说中用得极少。


    我国传统手法往往是在人物行动中、情节发展中,对人物心理作极简明而犀利的刻画。心理描写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让人物直抒胸臆,作自我心灵解剖;可以由作者分析刻画,探索人物神秘世界;可以通过甲的观察去透露乙的心理秘密;也可以通过闪念、呓语、幻想、梦境等手段来反射出心理变化。


    《红楼梦》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就是一段通过梦境来刻画林黛玉个性的出色的心理描写。这一串关于爱情悲剧的恶梦,十分切合她这一时期的忧虑、烦恼情绪和追求幸福的意愿,是在寄人篱下孤苦无告的不利处境下的心理反映。其实,梦是心理的形象化了的反映,是现实的一种化了妆的反映,是现实在意识上的一种改造,不仅是一种表现已有生活的回忆的变形形式,而且常常是一种尚未有过却可能有的生活现象的形象化的预测。不能梦境如何怪诞离奇,总是与人物性格极其处境有关。因此,通过梦来写人物性格,便成了心理描写的常用方法了。


    恩格斯指出:“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所以,准确地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在促成此行动的思想动机,是表现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


    老舍在《人物描写》中说,“我们应该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有力地表现出他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在历史著作《三国志》上,刘备用鞭子打过督邮,但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却把这件事放在了张飞的身上。这个很有特色的行动由张飞来做,是强调了这位将军的性格粗猛的一面,同时也没有扰乱刘备的性格。因为小说中的刘备是个宽厚的典型,要是他亲自动手打督邮,就显得粗暴,不合他的身份,破坏其性格的统一了。为什么他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他做这个而不做那个?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人的行为动作是其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阿Q向吴妈求爱,就只能是下跪和喊一句“我和你困觉!”贾宝玉对林黛玉表示爱情,就决不会如此。


    日常生活中,人的行动千千万,多种多样,小说要切忌照相式的实录,而有所筛选,有所集中,把最典型的行为动作{就是最能深刻有力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的)写出来。行动受思想支配,所以行动描写最好能深入一点,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读者能看到这些行为的内心动机,让艺术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富有说服力。


    对话描写,是指通过小说中人物所讲的话(包括独白、对话和多人交谈)来刻画人物性格。一个人有一个说话方法、说话习惯、说话特点,一个人的话是随着他当时的思想道出的,言谈不但应合他的身份,而且要合他当时的心态和环境。对话力求口语化、个性化、生活化。必要时还可用些方言土语和行业习惯语。写对话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讲话人的神态、手势、表情,以及听话人的精神、反映和发问。对话一般要短小精悍,切忌冗长沉闷。


    杜鹏程有一篇歌颂铁路工地发扬延安精神的小说《延安人》写到工地材料主任老黑当年在枪林弹雨中从容不迫行走,急得儿子一个劲催他快点时,老黑答道:“小黑子,你大(父亲)活了半辈子,就数和子弹有交情!”这一句个性化的话,便把老黑英勇无畏又乐观风趣的性格突现出来了。


    鲁迅《看书琐记》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些人物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


    环境的烘托与渲染,也是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一种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能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和性格的,总是在对人物形象起着烘托、渲染作用。作家常要从各方面认真考虑,在这样的场合应该有怎样的环境描写。例如写太阳,必须是小说中人物眼里的太阳:酷暑干旱时,人们盼的是阴天,是下雨,一见火红的太阳就烦透了;一个急于远行的人,太阳的升落对他只是时间意义;一个迷失方向的人,太阳对他只有方位概念。不管任何场合,都来一遍“红彤彤”“红艳艳”,那就是浪费笔墨。


    《红楼梦》写到贾宝玉走进秦可卿的卧室时,详尽地而且形象地描写了房中的对联、供设等等,正是为了烘托、暗示出这个贵族少妇的独特个性。在运用环境描写为了人物塑造服务中,有时正面的渲染的方法,不如对比的手法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效果。烦恼的人恰恰落进作乐的场合,表面上不得不强颜欢笑,心里却倍加痛苦。这样的写法,小说中是常用的。


    小说创作的中心是人物。凭空给世界增加几个不朽的人物,如武松、黛玉、阿Q等,才叫做创造。因此,小说的成败,是以人物为准,我们应努力学会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习作多年,苦读先人佳作。神仙精怪,聊斋志异,战争巨作,红楼青史,一一不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的小说,源出于古代神话传说,渊源甚早,而成熟较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在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行列中,就有一个“小说家”,与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一起,活跃在广阔的时代舞台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能够查阅到得文字记载,“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初年,桓谭在《新论》中说:“小说家合残从小言,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班固则在《汉书.艺文志》中指出:小说“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古人所称之“小说”,似乎与我们今天认为的“小说是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这一概念,相差甚远,含义不尽相同,主要是指那些琐宵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这些记录也透露了一些小说起源的信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就是说,最初的小说来源于民间口头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07: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小说创作,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是小说创作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总是由内在世界和外在形态两个方面组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5:54 , Processed in 0.0378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