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风 于 2021-7-10 10:16 编辑
临澧红色故事
红色沃土团山营
刻木山乡采写组
新中国建国之初,临澧县第六区辖两个乡,即新安乡和团山乡。团山营则是团山乡政区的垓心区域,大致位于澹水上游新桥头与挖断岗河段两岸,是个地理优越,水土肥美,群落繁盛,人物风云的所在。关于“团山营”地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纷,但根据自古地名由来的规律与逻辑,有两点不容置疑:一是根据山形而有“团山”;二是这“团山”所在曾安营扎寨,至于哪座山称“团山”,哪个朝代曾“安营”,其实均无历史文献记载。不过在追溯此地红军时代历史的时候,人们多把眼光投向了澹水上游北岸的蒋家山,此山中段有蒋家湾,东端有蒋家嘴。不过,因此山属后来团营村范围,所以,也有人称此山“团营山”。又因此山历古以来树木茂盛,漫山葱茏,一片墨黑,所以也有“黑山”、“黑山嘴”之称。这座山上,确实还有红军时代作战工事的遗迹存留。 1935年8月,贺龙曾率红二军团第三次进入临澧,其指挥部驻在新安,后勤部则驻扎团山营。当时贺龙所部红军为准备协同中央红军长征北上,急需“扩红”和筹办红军军需。为此,团山营地区拥护红军的广大人民群众,千方百计、节衣缩食为红军筹粮筹物资,不少人家倾其所有,将粮食、衣被等捐出送到红军后勤部,据传仅衣服,就捐了九马车。在扩红方面,团山营更不甘落后,涌现了一批妻送夫,娘送子参加红军的典型,当时共有一百余人参加红军;当地周边游击队队员,不少也被红军吸收为部队骨干。当地一些老人还流传下来当时的一首“扩红”民谣:“送子去参军,要当贺龙的兵,敌人不杀完,不回团山营!”多年后,离休老红军胡定卓回忆说:“我就是从团山营出去的,跟着贺龙元帅干了大半辈子。” 贺龙所部驻扎临澧六区时,周边国民党武装和民团曾多次偷袭围击,尤其是团山营邻近王家厂、大堰垱,这都是反动武装力量较强的地域,他们一出动,过了谭家岭,就到团山营。所以,团山营常常是首当其冲;为协助红军反击作战,团山营民众始终密切配合,参加侦察组,组织担架队,参加战地服务,在“支红”作战中,民众培养起了一种深厚的红色情怀。 其实,团山营民众与贺龙红军的血肉联系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作为起义总指挥的贺龙历经挫折辗转,按中央指示,与周逸群一道回湘鄂西发展红军队伍,建立湘鄂西根据地。当时,贺龙收集旧部,从湖北洪湖地区返回湘西桑植,途经澧县时,已有约三百人。为了休整扩充一下队伍,贺龙命令队伍,从澧县摸夜路跑到团山营,因为团山乡是贺龙少年时代顺澧水东下做工谋生时,就曾到过的地方,这里的情况他还记得。第二天,趁着敌人思想麻痹,贺龙率部从团山营杀回马枪,晚上偷袭了澧县大堰垱多宝寺的一个国民党武装中队。经过约一个小时的战斗,红军获得胜利。据团山营八十多岁的胡大爷回忆,当年贺龙偷袭大堰垱多宝寺国民党武装中队时,胡大爷等十多人组成一个担架队,三个小时连续往返两次运送伤员,那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多里,他们连气都没歇,在最后打扫战场时,他们还活捉了一个姓丁的敌排长。贺龙在湘鄂西武装斗争期间,一直将团山营作为部队的第二根据地,利用这里良好的群众基础,组织印刷假法币、关金券等,再通过交通联络员送到前方,补充红军军费的不足。当年交通联络员谭绍富老人在世时,曾回忆道:“我每次送假法币和关金券到洪湖,贺龙将军都亲自接待我,还说‘我的第二根据地又来客人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团山营又成了周近谭家岭、澹津铺、裴家岭、彭家铺等十二支游击队的回旋中心,这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又有红二军团曾经驻扎的基础,所以,各游击队的协作会议与作战行动,多在团山营举行和发动。因此,敌人对团山营这个红窝子恨之入骨,曾多次派遣特务盯梢围攻,彭市游击队队长王业明,就是在团山营猫儿冲被敌人抓捕到,并被杀害的。 1943年5月,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到临澧,团山营地区首先沦陷。日军通过团山营地面时,“三光政策”一路疯狂,当地老百姓纷纷“跑日军”逃离家园,躲进烘火山等地山洞躲劫;当时,团山营很多人家被日寇放火烧过,也有妇女被日寇野蛮强奸,还有被日本杀害在田野上的百姓尸首暴尸地头,几天无人敢来收埋的。日寇的暴行激怒了团山营人民,周身同样流淌着爱国热血的团山营人民,在地下党组织领导下,不畏强敌,奋起抵抗,谱写了一曲曲以弱战强、以少敌多的喋血悲歌。据临澧县志记载,当年日军犯我临澧之际,团山营地方武装首领胡西川(名鼎三)就曾带领三十余人枪,在风洞垭一带设伏,与日军激战。虽然他们的武器没有日军的好,打仗也没有日军精,但他们凭着强烈的抗敌激情和誓死的决心,捕捉战机,猛冲猛打,结果毙敌数人,致使日军落荒而逃;这次,当地抗日武装共缴获马克沁重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21支、子弹255发,写下了团山营抗日战史上重要的一页。解放前夕,胡鼎三曾任中共临澧第十四突击大队副大队长,属于抗日有功人员;但在随后的农协镇反运动中,因一些特殊的历史误会,胡鼎三被错杀,后来已予以平反正名。 当初胡鼎三在团山营地区打击日寇的同时,同样在当地采取武装行动,“剁日军尾巴”的,还有民间游勇肖继善等人,他们也曾杀死过日军十多人。因此,团山营地区一时成为侵华日军闻风丧胆的鬼门关。四个月后,日军再次侵犯临澧时,因惧怕在团山营关隘重蹈覆辙,便采取了避其锋芒、绕道而行,从新安金坑过境的对策。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和当地知情人胡良淼、谭敦敏等的回忆材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