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8|回复: 3

永远跟党走——王作舟跟随新中国同步走来的那些趣事(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1 20: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远跟党走——王作舟跟随新中国同步走来的那些趣事(下)
作者:吴昌治

   五、人生巅峰时刻是王作舟辉煌与挫折交织的年代 无法选择但必须正确面对
   修建黄虎港路桥工程以后,正是王作舟人生年龄的巅峰阶段。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一生设计得很完美。历史没得选择,往往会给你无情的打击,但不一样的面对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这也许就叫戏剧人生。
     1960年3月,石门县皂市水库工程准备上马。具备了修建黄虎港工程经验的王作舟被通知参加了在常德举办的皂市水库筹备会议。会议开了七天,着重研究皂市水库要修建一个什么样好坝的问题。当时一致认为用钢材加水泥的洋坝当然好,但当时客观条件不允许,钢材水泥供应不上,资金缺口太大。然后又研究了用石头块砌拱石坝方案,难题是围水排水,挖基清淤及导流工作难度较大。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用大爆破方式炸两边高山做材料,搞大兵团人海战术,做一个拦河重乱石堆石坝,大坝中间用粘黄土筑堤防漏水的具体作法,堆成一个非常大、有重力,乱石堆石拦河大坝(笔者修过蒙泉水库,该库坝就是这个方案修的)。其次,研究工作部署,时间、劳力、组织机构。由专员公署组成指挥部,下设党委办、行政办、工程科、设备科、财务科、保卫科、供应科、总务科及工地医院。设大坝工区、沙石工区、房建工区。到四月初指挥部在皂市挂牌成立,专员任指挥,省水电公司党委书记王和、石门县长吕定元任副指挥,王作舟任党委办主任,辛继权任行政办主任。四月中旬,省建水电公司近千人马及常德地区抽调干部全部到岗到位,着手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到了七月国家经济建设调整,决定皂市水库暂时停建下马。事后评论,幸喜当时下马了,要不然那个乱石坝水库将会是石门人民的一个大灾难点。
    1960年8月,省委布置全省小铁厂开展炼铁会战,石门县新关铁厂位列其中。当时由常德专署副专员张国栋任工作组长,吕定元任副组长的工作组进驻新关铁厂,王作舟当时是县检察院副检察长,被做为工作组成员抽调安排在新关铁厂炼铁第一线,任冶炼车间(此阶段备料车间合并在一起)支部书记,负责现场指挥炼铁生产。同时被抽调进驻铁厂的工作组成员还有担任机电车间支部书记的县粮食局苏局长,担任焦化车间支部书记的县公安局副局长伍千善,担任修理人员的县农机一厂副厂长骆振辉(曾是长沙以小厂主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当时炼铁形势逼人,各县均已形成高潮,要求新关铁厂不能落后。为了紧跟形势,其五座小高炉全部投入生产,其中48立方米小洋高炉一座,各4.2立方米的土洋结合小高炉四座。按生产能力每天产生铁20吨,生产运行到10月份还算正常。但生铁质量怎么也上不去,只能凑合用做炼钢的原料,用于翻沙做机料都不行,这称之为白口铁。到了10月份后,生产更为紧张,但炼铁形势一天不如一天,不断下滑。主要原因是设备陈旧老化又无备用机械和备件可用。机械事故高发引起高炉事故常常发生导致停产。不是这个炉就是那个炉出问题,生产有点乱套,局面混乱,甚至还出现了死炉大事故,这时的生铁产量下降到一天只有几吨。王作舟受到批评是常事,其间,王作舟几天几夜不能上床休息,要及时处理事故,指挥部三位主要领导(包括县纪委驻厂的李纪海)都盯住王作舟一人,王不能脱身成了常态。饭送到车间吃,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双手抱着胸前靠着柱子或墙壁打一会儿盹。好在这个时间不是很长,就四个多月,到了1961年初,全国整顿“五风”(指的是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在大炼钢铁运动中;在大办农田水利建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所泛起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这五股风。这五股狂风,歪曲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精神实质,只讲多快,不讲好省;大肆鼓吹高指标;大肆浮夸虚报;只讲敢想敢干,不讲科学分析;只要头脑热,不要头脑冷;只讲苦干蛮干,挑灯夜战,不讲实干巧干和劳逸结合;只施强迫命令,瞎指挥,不走群众路线和耐心的群众思想教育工作),会战被迫宣告结束。王作舟随即调往县交通建设指挥部负责,工作至五月份指挥部因故撤销。王作舟在新关铁厂期间,有一件事使他耿耿于心。即当时被抽调的修理人员骆振辉,因修理一个无法修好的鼓风机未修好,而造成五号炉死炉,便被控有意破坏,召开公审大会,被判五年牢役,这是何等的冤枉!后虽经平反,但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和摧残。
    1961年5月王作舟调入石门县二都公社任党委书记一职,当时正是全国性的自然灾害时期(1959至1961)的第三个年头,后面称为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那时闹饥荒很严重,饿死人的现象在全国都有发生,据说在二都公社就有社员用棉籽充饥而拉不了大便致死亡的。笔者就经历过当时生产大队办副食品加工厂用糠、木瓜籽做成副食品而分给社员家庭代作粮食过日子的。笔者当时正读完小吃不饱,就将一张二两(当时十六两秤)的餐票改成四两的餐票到大队食堂打玉米粉子掺蒿子叶做的饭而被打饭的伍本玉阿姨发现而没收了餐票的。
    王作舟面临着社员口粮严重不足,人心不稳,思想混乱的复杂局面,没有被困难吓倒,思考再三,决定采用两手抓。一手抓稳定人心。首先,摸准断炊户对象,将县里根据情况给王作舟赴二都上任的10万斤稻谷指标,发放给严重缺粮的断炊户,做到尽量不饿死一个人。再次,大力开展生产自救,扩种秋萝卜和秋荞,那时候曾提出小菜可当半边粮。第三,配套改革生产责任制,取消评工计分制,实行按农活分段包工计酬,合理定产,超产分成,集体得八,社员得二,使社员觉得很好,以此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实施结果,这年秋粮大丰收,缓解了灾情,度过了难关。而且来年的备耕工作也顺利推进,社员主动积极组织小麦良种,扩种粮食面积,对来年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二手抓大队、生产队两级领导班子整顿。对一类,群众拥护、工作肯干、办事踏实的干部,给一定物质奖励,予以重用。对二类,群众有意见,但工作肯干,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效果不好的,多向群众做解释工作,争取群众谅解,肯定好的一面留职提高。对三类,群众意见非常大,不能取得群众谅解,工作又不踏实,还有自私自利表现的一律撤销职务。实施的结果,第二年春、夏粮获特大丰收,灾情彻底消除。由此,社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自己办的一个生产队点也获得成功,王作舟在群众面前有了很高的威信,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信,成了社员群众的贴心人。
    二都公社是当时石门县的棉花主产区。棉花种植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是比较高的。农业上当时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就是要抓好“粮、棉、油”生产,因为它关乎国计民生。计划经济时代,每一个国民都发放定量布票,不论其身材大小,通通都是发一丈四尺五寸的布票。供销社当时实行盘存,除了盘钱与实物相符外,还必须要盘布票与布匹存量相符。那时候,光用钱不行,粮食还需凭粮票(或指标)购买,布匹还需凭布票购买。
    为了刺激农民种棉的积极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一斤皮棉奖10斤稻谷指标,还有布票。奖励政策本就是用来激励人的,多种棉、多交棉就会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布票奖励。粮食多了吃不完可以卖,布票多了用不完也可以换其它物资。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在山区工作就曾找二都棉区的社员喻明玉购买过几百斤粮票。棉区的农户比当时山区的农户活泛得多。
    王作舟为了把棉花生产搞上去,虚心学习,模索经验,不断总结,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1、抓棉种。岱子棉是当时国家最好的品种。推广种植岱子棉,彻底废掉老品种,实行一刀切。2、适时提早播种期。俗话说:立夏前,好种棉。立夏前必须种完,一刀切。3、合理密植。一卡(拇指与食指拉开距离,约5寸)远一株,苗数要达到。为了防止欠苗,在箱块的两头或就近的空地头上同时用营养罐育苗,欠苗后好补苗移栽,一刀切。4、科学套种。棉花与小麦套种,小麦也必须用良种,一律条播。同时搞好间苗、补苗,保证全苗,还要注意麦荒苗。为了防止麦荒苗,必要时,麦穗在采割前扎起来。麦子成熟后,突击抢收,由群众定,一抹(即一拢)多少工分。麦收完了再记工分。要求七天完成任务,社员不说二话。有喂奶小孩的家庭,摇篮、枷椅都搬到了田边,连小脚婆婆(从解放前过来裹着脚的妇女)都出动了参加收麦,那种场景就好比是解放战争时期打仗,全民上前线服务。这样一来,有的家庭只有两到三天就完成任务了。麦收完后,还要扯麦蔸,不容许先处理麦子,要先将麦子摞起来,待处理好棉苗后再打麦子,这也是一刀切。5、麦地必须开沟沥水。除箱沟外,隔一定距离还要开中心沟,保证苗不会被水淹坏,一刀切。6、细心呵护棉苗。早期要用淡肥水抗旱提苗,同时防止病虫害,也是一刀切。7、加强正常管理。中期要松土、除杂草,一刀切。8、棉苗中期还要防止棉苗疯长,办法是打闲枝、摘疯长叶,解决通风通光的问题,防止烂伏桃。9、摘顶,促进横长,以增加秋桃,在立秋前要做完,一刀切。10、除虫。棉花易生虫,在关键期要消灭一切棉虫。
    完善、推广好农活分段包工计酬制度,坚决不搞平均主义,全部实行按劳分配,对缺劳户采用确定基本口粮办法,有效的缓解了缺劳户情绪紧张的问题。由于坚决实行有奖兑现、罚懒奖优的制度,次年实现棉花生产平均亩产皮棉108斤,粮食由灾年的95万斤上升到900多万斤,成为常德地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公社。并参加了地委召开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表彰大会,王作舟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同时被载入常德地区光荣册。
    王作舟对于产量要求实事求是。当时上面要王作舟报棉花产量,王说:“产量你们到供销社去查入库量,再除以种置的面积就是产量,这比我报的准确得多,平均亩产108斤的数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实际上老百姓的自留棉还没计入之内。
    1964年,农村“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的内容,前期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1965年1月14日中央印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个文件是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制定的。它纠正了在农村社教运动中打击面过大等问题。首次提出了要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件规定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简称"四清"运动)开始,王作舟因在某一点上有过错误(对于这一点王本人现在也不否定)而受到个别人无依据的扩大怀疑被调回县委机关接受审查达一年多,结果没有查出更多地问题,但有两件事成了王作舟的主要罪状。一是上面催棉花入库进度,王作舟就采用了籽棉折皮棉的办法,先报上皮棉入库量。对于这部分数量,结果被罗列为王作舟“套奖国家粮食”之罪。二是当时社员的奖励布票多了没法用,就允许由大队出头组织,用布票到山区换桐油,然后又用桐油到湖北换回社员十分需要的尿素。结果被说成是王作舟支持社员投机倒把。
    不久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越来越多,王作舟随遭到县委机关造反派的围攻欧打、陪斗、挂牌游街、低头弯腰谢罪、在烈日下跪机关大门外示众、软禁、劳改等等肉体折磨近一年,后又下放农村。一直到1971年林彪事件后,县革委会(当时的政府名称)要办新铁厂,王作舟被调回组建新铁厂工作。
    这次办铁厂,王作舟是得心应手,根据过去炼铁的教训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新场是新工人,必须在上岗前进行严格培训,内容包括思想、岗位责任制、生产操作技术,人人都必须合格才能上岗。二是把好原材料关。不用新关产的赤铁矿,含硫重,出不了好铁,而改用新铺产的褐铁矿;燃料上发热量达不到六千大卡的焦煤不准入炉;动力方面改叶片式鼓风机为螺旋式鼓风机,并另加一台备用。由此一来,自投产一直顺利,生铁质量成为可供翻沙用的灰口铁。可惜的是这次好景不长,由于矿石资源枯竭,和县财政无力支撑,铁厂只得闭厂停工。
       1972年年末,县水泥一厂处于生产急剧下滑的频危状态,王作舟被调任水泥一厂革委会主任(即厂长)。到任后调查,发现该厂前段生产不正常的症结有三。一是生产岗位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导致生产中人为责任事故多发,追查具体责任人难,互相推诿扯皮多,其中零点班表现更为突出;二是机械设备老化,加上平时保养不力,维修力量又单薄,材料供应跟不上,停工停料时间过长,影响及时恢复生产;三是职工情绪不振,劳动纪律涣散,上班不上心。看准了这三条,从整顿思想入手,严格生产岗位责任制,规范操作规程,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厂规民约,奖优罚劣。开展劳动竟赛,树立先进典型,评先进生产者、厂劳模、技术能手,并在厂播中公布。批评消极因素,表杨优秀事迹和人物,发一定物质奖品。好人好事大家夸,开好三斑倒的交接会,大家都明确了全天候动态生产流程管理。首创厂领导带零点班上岗制度,加强零点班的生产督促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事故出现影响生产。加强机械定期保养,配足维修力量,保证维修质量,降低事故发生率。如此一来,不到三个时间,厂风大变。职工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水泥产品质量、数量不断上升,水泥标号稳定在四百号,部分达到五百号。这一年,水泥一厂跃升为全国小水泥生产先进行业,参加了国家在湖南省双峰县召开的全国小水泥生产现场会议。王作舟做为先进单位的代表在会上介绍了经验,并获得好评。
    1974年,王作舟调任县农机一厂任革委会主任,与支部书记彭延东同志一道搞革新,创办连杆车间生产连杆,遇到设备不适用难题,于是将机械进行改造。一改高空冲压锤代压力机制造连杆毛坯,二改普通车床为双面铣床。连杆生产出来后,又亲自跑长沙、武汉等地打开销路,从而为石门连杆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76年,石门县大办交通建设,开始修县城至临澧县新安镇的油路,成立了指挥部,王作舟任命为指挥,领导易市、城关两个公社民工组建成连队修路,完工后,便安排在县公路段任段长、书记等职。在任期内,又修了县城到磺厂(雄磺矿)40公里油路,为石门公路的提质改造开了一个好头。                                       
    1992年,王作舟光荣离休。但石门县电厂建设受阻,原中铁十九局承建的澧水一桥,因一场大水冲垮了河中施工的脚手架,现场一片狼藉,而洪水期又已临近,眼看桥梁按期峻工无望,电厂修建只能停工。好在领导决策及时,调整由省公路局接手施工,采用空中吊装办法,施工难题得到解决。省局老领导硬把王作舟拉去助力,要求发挥余热。结果还好,一是桥提前峻工,保障了电厂的修建;二是七千万的投资只用了六千多万元,为国家节省资金近千万元。之后,省公路局又在津市石龟山修大桥,又拉王作舟去凑热闹,在工地干了两年,病倒在工地,桥只修了一大半,不得已回到石门住进人民医院治疗。此后,便正式回到家中安享晚年。
    而今,每当王作舟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感触很深。说自己与新中国从成立起一路走来,见证了祖国的成长,也铸就了自己既有成绩又有坎坷的工作经历。但从一件事,说明了老百姓是认可自己的。2021年的三月份,当年曾任过公社妇女主任的殷玉梅同志,在县城取工资时碰上了王作舟的爱人,当得知王作舟还健在和其住处时,便相邀当时任南台大队支书的王先国(小王作舟两岁)和任陈市大队支书的马先梓(后提为公社副书记,小王作舟一岁),三位老党员在恰逢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华诞之年一同来到王作舟家中看望老书记王作舟。两位老支书说:“我们当时十二个大队的支书有十位已经过世了,就只能由我们两人和殷主任做代表来看望老书记您了。您当时在二都公社做出的贡献和后来受到的委屈,我们是心中有数的。我们永远望不了您是我们难得的好领导”。此刻,王作舟老人好比1951年3月在入党宣誓时那般激动。整整70周年了,王作舟当时举起右手时宣誓时的誓言,被这三位老党员用慰问的话语再次诠释了一遍。王作舟丰富的人生,无愧于党和这个伟大的世代!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1 21: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2 15:5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2 19:04: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老師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2 22:13 , Processed in 0.0321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