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乡转播 于 2021-7-12 11:16 编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原常德市派驻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的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志刚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凝心聚力,将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促党建、兴产业、美环境,让这里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敞。
现场同期:
“这么看的话,有的果太紧密了看到没?中间疏果还是有问题。”“嗯 ,你别说这两朵长势都还蛮好。”
在安福村的“阳光玫瑰”种植基地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棚里查看葡萄生长情况的陈志刚。眼看着“阳光玫瑰”进入生长关键期,已经撤离了安福村的他,特地从市里赶了回来。当被问及,第一次来村里时的情形,陈志刚说,那时他的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但安福村干部群众的热情、质朴,深深感染了他。 原常德市派驻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 陈志刚:
由于安福村它是三个村合并而成,当时产业基础特别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主要是依靠种植粮棉油维持生计,致富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我越走访越发现,这个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
尽管责任重大,但陈志刚说,作为市派驻的工作队员,如果不能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不能为村民谋福祉,将愧对组织的信任。于是,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服务发展功能,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通过让村里党员亮身份、走田埂、看产业、访民情、解难题等,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调动了大家伙儿的生产积极性。 大湖口镇安福村党总支书记 曾召平:
他来了以后带着我们把主题党日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办到了葡萄园,让我们村里的干部换了作风、群众换了思想、产业换了结构,为我们留(下)了一支搬不走的工作队伍。
为了让“源头活水”真正流到村民心里,陈志刚因地制宜、多渠道探索,带领村民发展“阳光玫瑰”“瓜蒌”“花椒”等特色产业,大大提升了村级集体的“造血”功能,实实在在增加了村民的收入。2020年,安福村村集体100亩“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总产接近25万斤,收益超过200万元,全年村集体收入达250万元。以股份分红、服务业和种养业为主提升村民收入,吸纳就业人口1500人,人均收入增长1.5万元以上。驻村期间,陈志刚还充分争取社会资源,着力改善路、桥、电、渠等生产生活设施条件,扩宽公路2条,硬化通组公路8公里,绿化公路10公里,改造危桥危闸5座,新建机埠1座,点亮主干公路300盏太阳能路灯,新增18台变压器,整修80千米沟渠等,不断完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安福村的宜居水平。
安福村村民 王美东:
“刚哥”到我们安福村来,把我们村里的路修通了,灯弄亮了,葡萄园的“造血功能”给我们搞好了,为我们村办了实事,把我们村里建设的非常好。
从个体发展到整体规划,从组织涣散到集体创收,陈志刚说,驻村的两年多,他最庆幸的是选准了发展道路,最开心的是改变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最难忘的是村民们为留下他摁下的那255个红手印,最满足的则是安福村看得见的变化。人走情不走,离村不离心,虽然驻村工作已经结束,但他和村“两委”干部、老百姓之间的情谊,将永远留在安福村这片热土之上。
原常德市派驻安乡县大湖口镇安福村第一书记、 帮扶工作队队长 陈志刚:
我们工作队虽然撤走了,但是我们的心仍然留在了安福村,我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安福村的发展,特别是在乡村振兴中,帮着出谋划策,贡献个人力所能及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