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力发展经济 一、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农业先进科学技术 1979—1982年,全县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投入工日4635万个,国家投资7313.4万元。使总蓄、引、提水量达到5.56亿立方米,耕地亩平水方530.5立方。全县平整土地遍及40个公社(场站)、444个大队,面积达30.43万亩。1981—1982年,根据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开展对潜育化稻田和低产田综合治理,采取开沟排冷浸、排毒水、降低地下水位等办法,改造低产田地。全县共开沟渠50000条,长350万米,使95000亩潜育化稻田得到改造,每亩增产粮食215斤。 1981年,全县杂交晚稻扩种到22万亩,亩产达到650斤,比同期栽种的常规晚稻亩产增加168斤。1982年,成立澧县杂交晚稻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培训和总结推广杂交晚稻增产技术,全县基本实现晚稻杂交化。当年,全县实插杂交晚稻45万亩,亩产704斤,比常规晚稻每亩增产89.4斤。同时,大力推广棉花良种岱字15号、岱红岱、湘棉10号,几年之间实现了“三级跳”。油菜品种由白菜型向甘兰型,再向杂交油菜变革。其它作物良种也都得到普及推广,均取得了显著增产效益。 80年代,各级进行农业技术成果评审,澧县获奖64项,其中获部级奖励成果2项,获省(厅)级奖励成果19项,获地(市)级奖励成果17项,获县级成果奖励262项。 二、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1979—1980年,全县40多个主要多种经营项目,有27个项目发展迅速,茶叶、水果、生猪、鲜蛋等16个项目发展较快,超出历史最高水平。到1980年,在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四业产值增到33.2%,其中:副业占16.2%,林业占1.5%,牧业占14.8%,渔业占0.7%。1981年6月,成立县多种经营领导小组和各区、社相应领导班子,常年主抓多种经营。1982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农民经营自主权,落实国家扶持多种经营的贷款、定金和各种种苗、物资等的发放,普遍推行农副产品收购合同制,实行户交户结。通过多措并举,多种经营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调整发展工业 (一)优先发展轻纺工业。澧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蚕丝生产居全省前列,发展轻纺工业优势明显。1980年,县直属轻纺工业企业投入资金225.78万元,实行挖潜、革新、改造,完成土建面积6496.2平方米,新购设备33台。1979—1980年,县纺织厂首次进行规模扩建,纺织工业部投资200万元。扩建后达到了10000纱锭、108台织布机的生产能力,设备厂房焕然一新,从纺纱到织布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第三代产品。1981年,生产纱7670件,布185万米,产值1062万元,产值比上年增长81%。1982年,县纺织厂再次进行20000、30000纱锭扩建工程。经过2年多扩建改造,1984年7月1日试车成功。吸纳就业3000余人,在澧县工业发展史上成为最大的一家国有工业企业。县纺织厂3次扩建改造,国家累计投资1834.47万元。1980年,县丝绸厂自筹资金37万元,进行扩建和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当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66.54万元,为年度计划的130.5%。该厂生产的20/22白厂丝,经广东出口商品检验局检验,定为3A级产品。生产的丝棉片、真丝单经、双经软缎被面、湘澧纺绸布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县丝绸厂被认定为全国18个定点丝绸企业之一。 (二)发展二轻集体工业。到1982年,全县发展二轻工业企业有18家,并投资221.6万元,建成新项目10个。主要产品有塑料制品、皮革、皮鞋、打稻机、脱粒机、机绣等几十种。完成工业总产值797.4万元。县八一机械厂起初只生产小型动力机械和铁制农具,年工业总产值长期徘徊在20万元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积极引进新技术,并拓展生产纺织机械。1980年, TR233两种纺织设备丝多臂机械试制成功,并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们从澳门引进全套聚氨泡沫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桃花滩新建海绵车间,年产能力100余吨。该厂主要产品增加到117种,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成为二轻系统最大的企业,职工月收入由人均57.16元增至91元,增幅达59.2%。 (三)发展社队集体工业。1979年,各区、社、队设立企业办公室,负责社队企业资源开发、内引外联、横向经济联合、引进技术和人才、开展质量评比、产品创优、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升级等工作。1980年,对社队工业企业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全县社队工业企业发展到1123个,从业人员15450人,工业产值达2794.4万元,分别比1978年151个、1415人、824.4万元。1981年,推广澧南公社改革社办企业管理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经验。1982年,全县社队工业总收入3314万元。 四、扶持发展专业户、重点户,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981年农村“两改”后,全县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迅速发展。1982年,县农行发放专项贷款350万元,重点帮助全县一批专业户发展养殖业。县畜牧站采取改良品种、垫付资金、提供饲料来源,实行技术承包等办法,扶持全县养鸡、养兔、养猪等专业户、重点户。1983年10月,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扶持发展“两户”的经验,进一步鼓励和扶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生产,年底,全县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16000多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5%。1984年,放宽工商企业登记条件,允许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农民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只凭当地村委会的证明和公安部门准许落户的证件,工商部门就办理营业执照。1985年,为方便个体户办照,改革旧的办证程序,精简审批环节。1986年,新发展1561户个体工商业,其中手工业、运输业、贩运业、修理业、加工业786户,个体工商户的行业结构有所改善。1988年3月,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发展私营和个体经济的若干具体规定》,进一步放宽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政策。凡个体户、私人企业和各种私营联合企业,在政策法令允许范围内,有权经营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和种植、养殖以及科技、教育、卫生、旅游、文化娱乐等各种行业,还可以申请从事矿产开采业。1989年,全县拥有个体工商户8757户,从业人员13441人,注册资金2166万元,当年营业额(含产值)10532.37万元,居常德之首。1988年有私营企业42户,从业人员804人,拥有资金339万元,年产值477万元,年纳税25.6万元,1989年受市场疲软的影响大幅下降。1991年后,经济回暖,全县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五、发展第三产业 1980年4月,县委召开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放宽流通领域政策,鼓励社队办经销(代销)店,为农副产品进城搭桥、为工业品下乡铺路、为群众生产和生活服务。到1981年,全县社队已有集体商业企业382个,从业人员1746人,拥有流动资金190万元,全年完成营业额750.32万元,占全县社队企业总收入的12.5%,比1978年翻了3翻多。1982年,社队商业企业又新增38个,完成营业额754.62万元,比上年增长0.57%,上缴国家税金45.75万元,比上年增加19.1%。农村商业企业大力开展三类农副产品货源的组织与推销,积极进行完成国家上交任务后一、二类农副产品的经营活动,代购代销生产、生活用品及其他社队企业产品,进一步搞活了农村经济。 到1984年,全县各类运输车辆达到2760多台,比1977年增长了2.4倍,年货运量达299.2万吨;全县国营和集体商业发展到2782家,联办和个体办商业发展到9075家,全年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贸易总额共达47579万元,比1977年增长1.8倍。 六、完成“六五”“七五”计划 “六五”(1981—1985)期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调整、巩固、整顿、提高”方针,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工业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扩大企业自主权。流通领域实行经理责任制、利润包干、超利分成和浮动工资等多种经营形式,全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1985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676亿元,年均增长14%;工农业总产值5.9384亿元,年均增长16.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38万元,年均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44亿元,年均增长12.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49元,年均增长19.1%;在职职工年均工资939元,年均增长9%。 “七五”(1986—1990)期间,农村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更加完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工业企业开展外引内联,加强技术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发展速度。商业流通领域试行股份制和租赁经营制,逐步形成多种经济成份、流通渠道、经营形式并存的竞争态势。“七五”初期,全县国民经济仍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1988年后,经济发展速度趋缓。199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124亿元,年均增长6.8%;工农业总值16.05亿元,年均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4万元,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88亿元,年均增长1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26元,年均增长6.9%;在职职工年均工资1696元,年均增长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