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善若水 于 2021-7-13 10:55 编辑
国共合作 大革命洪波涌起
1923年6月的广州,时而骄阳似火,时而暴风骤雨。 12日一大早,前后30多人,陆续走向城东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仔细辨认,竟有鼎鼎大名的陈独秀、李大钊,还有初露头角的毛泽东、蔡和森,甚至有大热天依旧西装革履的洋人。他们汇聚羊城,为的是召开中共第三次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定调”。 最初孙中山对与共产党联合一事,态度并不积极。现实给他上了一课,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在危难中脱险,对他打击很大,陷于苦闷彷徨。共产党雪中送炭,当即发表声明,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在上海会见孙中山,一席推心置腹的交谈,孙中山深感共产党人值得信赖,主动邀请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李大钊表示,自己是共产国际党员,不能脱去党籍。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李大钊因此成为最早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仅在四个月前,年轻的共产党也经历了一番教训。“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北洋军阀残酷镇压。骇人听闻的血案,使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还是势单力薄,难成大气候。因此,转为主动自觉地建立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进行民主革命。至此,解决民主革命的策略问题,已成水到渠成之势。 党的三大对国共要不要合作并无太大异议,争论焦点在于两党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经过讨论,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 1924年1月20日—30日,在广东高等师范学院礼堂,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主持。出席的16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共产党人谭平山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国民党一大对三民主义作了适应时代新潮流的解释,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一批“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并勇于纠正国民党内的错误观点”的共产党员如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等10人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或候补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阵容为之一新。 国共合作实现后,广东成为全国人民希望所系的革命根据地,广州成为革命运动的中心。全国的革命力量汇聚于珠江河畔、白云山下。在这里,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获得了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合法权利,如火如荼地发展。广州的街头经常看到红色革命标语,看到高呼革命口号行进的游行队伍。 1924年6月,两党合作在广州黄埔岛创办陆军军官学校,意在仿照苏联红军的制度和党务,建立区别于军阀的新型军队。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与此同时,将于1924年7月开学的广州农讲所,其全称虽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运动讲习所”,但其创办者却是共产党人,且负责人都是共产党员。到1926年9月,讲习所共办了6届:第一届彭湃,第二届罗绮园,第三届阮啸仙,第四届谭植棠,第五届彭湃,第六届毛泽东。一批批学员从这里奔赴各地农村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自卫军。 这是风起云涌的年代。五卅运动、省港罢工,两次东征、统一广东,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席卷中国半壁河山。以共产党员为主力的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锋,锐不可挡。“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从珠江唱到长江,“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的旋律从城市传遍山乡。 大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的危机也渐趋明朗,南方革命阵营开始分裂。“中山舰事件”后,国民党逐渐形成蒋介石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的个人独裁,并同帝国主义、江浙财阀和流氓势力勾结起来。1927年,先后发生“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结束。 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战斗了。以著名的三大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为代表,到1929年底,全国各地武装起义多达近百次。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开辟民主与自由的解放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