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20|回复: 7

阴铿显赫的先祖溯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14 07: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阴铿,字子坚,南朝梁、陈时著名诗人。祖籍南阳新野。东汉时,阴纲孙阴常徙武威姑臧,后遂称武威姑臧人。晋义熙末(一说确指为东晋义熙十四年),阴铿高祖阴袭随刘裕南下,迁居南平郡作唐县(今湖南省安乡县),自梁、陈至唐初,阴氏均家作唐。
一、阴铿家世:
1.显赫的祖先
    阴氏家族始祖可上溯至商代。《史记·龟策列传》载,商纣王囚禁周文王,阴兢救出周文王,并和他一起逃亡。这个阴兢是《史记》最早出现的阴姓人物。《姓氏急就篇》载:“阴,周采地(古代天子赐给诸侯或诸侯赐给卿大夫的封地。也称为采邑)。大夫阴忌、阴不佞,阴里,其后氏焉。”意思是说,周朝时,大夫阴忌、阴不佞先后分封在阴里这个地方,以后就以阴为姓氏了。《元和姓纂·阴》:“周有阴不佞,阴里人也。”阴棘或许是阴氏最早的祖先。
    阴里,未知何处。《管子·轻重丁·石璧谋》载:“桓公曰:‘寡人欲西朝天子而贺献不足,为此有数乎?’管子对曰:‘请以令城阴里,使其墙三重而门九袭。因使玉人刻石而为璧,尺者万泉,八寸者八千,七寸者七千,珪中四千,瑗中五百。’璧之数已具,管子西见天子曰:‘弊邑之君欲率诸侯而朝先王之庙,观于周室。请以令使天下诸侯朝先王之庙。观于周室者,不得不以彤弓、石璧。不以彤弓、石璧者,不得入朝。’天子许之曰:‘诺。’号令于天下。天下诸侯载黄金、珠玉、五谷、文采、布帛输齐以收石璧。石璧流而之天下,天下财物流而之齐。故国八岁而无籍,阴里之谋也。”译为白话就是,齐桓公说:“我想西行朝拜天子而贺献费用不足,解决这个问题有办法么?”管仲回答说:“请下令在阴里筑城,要求有三层城墙,九道城门。并使玉匠雕制石璧,一尺的定价为一万钱,八寸的定为八千,七寸的定为七千,石珪值四千,石瑗值五百。”石璧如数完成后,管仲就西行朝见天子说:“敝国之君想率领诸侯来朝拜先王宗庙,观礼于周室,请发布命令,要求天下诸侯凡来朝拜先王宗庙并观礼于周室的,都必须带上彤弓和石璧。不带彤弓石璧者不准入朝。”周天子答应说:“可以。”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天下诸侯都运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到齐国来购买石璧。齐国的石璧由此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归于齐国。所以,齐国八年没有征收赋税,就是这个阴里之谋的作用。由此可知,阴里这个地方在齐国。当时齐国所属地区是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区。又《左传·哀公四年》载:“蛮子赤奔晋阴地。”杜预注:“自上洛以东至陆浑,皆阴地城。”晋国阴地,在今陕西商县、河南陕县至嵩县一带。今河南卢氏县东北有阴地城。此阴地城则在春秋时晋国境内,不是齐国境内的阴里。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阴,春秋时期晋国的城邑,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左传·僖公十五年》:“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杜预注:“阴饴甥即吕甥也,食采于阴,故曰阴饴甥。”阴地并非阴里。而阴里具体在何处,已无法考证了。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五载:“阴,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之后。管夷吾(管仲字夷吾)七代孙修适楚,为阴大夫,因氏焉。”则管仲是管叔鲜的后人,管叔鲜又是周文王的儿子,而且到管仲七代孙管修才改姓阴。那么管修这一支阴姓不是阴棘那一支。管修为阴大夫的这个阴,有人认为在今湖北省麻城市东北,古时候有阴山戍,也称阴山关。恐不确。春秋时楚国地域最广,向北包括了今河南南部,阴或在更北之处。
    《史记·管蔡世家》载:“管叔鲜(《括地志》云:郑州管城县,今州外城即管国城也,是叔鲜所封国也)、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则阴氏先祖并非阴棘,而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从阴氏世代以管仲为祀这一点看(见下文阴子方),管仲是阴氏最早的祖先,当然也可以说是周文王的后裔。
    杨学勇《敦煌阴氏族源与郡望》披露敦煌文书p3421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阴氏,承帝喾之苗裔,商武丁封为阴氏,遂有阴氏兴焉。”敦煌文书p2482号《阴府君墓志铭并序》:“其(指阴善雄)先著姓帝喾之苗裔,殷王武丁之后,因号阴氏焉。”则阴氏始祖乃殷王武丁,又早于周文王。阴善雄这一支是否是阴氏另一支?尚需推敲。因为该墓志铭又说:“府君讳善雄,字良剪,即武威郡贵门之胜族也。”则阴善雄一支出自武威,则可能是阴铿家族一支,下文详辨。


2.始祖为南阳新野阴子公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五载:“南阳新野,汉末居焉。阴子方、子公有祠竈之祥,至卫尉阴典孙邻,女为光武皇后,生明帝。邻子识,执金吾。孙纲,女为和帝皇后。”“女为光武皇后”之下有按语:“《后汉书》注引《东观记》,阴子公生子方,方生幼公,公生君孟,名睦,即后之父也。《世本》‘睦’作‘陆’,今此作‘邻’女,误。”根据这段记载,汉末(应该是西汉末,因为东汉初阴识之妹阴丽华已经嫁给汉光武帝刘秀了)阴氏已经迁居南阳新野了。南阳新野即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元和姓纂》所记阴典当为阴兴(繁体作興),因形近而误。其孙乃阴纲,非阴邻。见后述。所谓《世本》,乃古代谱牒之书,就是记载家族世系的书,一般由史官修撰,专门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和氏姓,以及帝王的都邑、制作、谥法等,比较可靠,但常有溢美之词,今多不存。根据《东观记》的记载,阴子公生阴子方,阴子方才有祠竈(今简为灶)之祥。可见,阴子公是目前已知阴氏的始祖。
    《东观记》(即《东观汉记》,后人省为《东观记》)载阴子方事,其三世孙阴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同父异母兄。《后汉书·阴识传》载:“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为阴大夫,因而氏焉。秦汉之际,始家新野。”管仲的七世孙名管修,从齐国到了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于是其后代就以“阴”为姓氏。它记载的阴氏“家新野”在“秦汉之际”,那就是阴氏更早的始祖了,但已失去姓名,所以只能说阴氏的始祖是南阳新野阴子公了,他们迁居南阳新野在秦汉之际。
    《东观汉记》“光烈阴皇后”即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光烈阴皇后传》载:“有阴子公者,生子方,方生幼公,公生君孟,名睦,即后之父也。”阴子公生子方,当作生儿子方。因为后面说“方生幼公”,不说“子方生幼公”,可见名方,不是名子方,所以“阴子方”应该作“阴方”。阴方生幼公,幼公生君孟,名睦,阴睦即阴丽华之父。自阴子公至阴丽华已历五代,约百年,则阴子公应为西汉稍晚时期的人。《东观汉记》作阴睦,《汉书》时作睦,时作陆。是睦是陆,存疑。《东观汉记》是东汉时期本朝人撰写的,可信度很高。《东观汉记校注·序》说,明帝时,令班固牵头撰《世祖本纪》,又作武帝时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成为《东观汉记》最初的内容。安帝时,临朝摄政的邓太后又下诏撰《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此后,东汉历代继续了《东观汉记》的撰写,包括纪、传、志,即使在汉魏献帝时期,这一工作也没有停止。可以说,《东观汉记》已经初具了《后汉书》的规模,为后来南朝宋范晔撰写《后汉书》奠定了基础。因此,它的记载应该比《后汉书》更可靠。所以,作阴睦的可能性更大。
    《后汉书·阴识传》尾载:“初,阴氏世奉管仲之祀,谓为相君。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现,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方治家有方,使阴氏成为当地巨富。等到了阴睦、阴识的时候,阴氏已成一方望族。刘秀刘縯兄弟起兵,正在长安游学的阴识便“委业而归,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刘縯字)”。刘秀、阴识同是南阳人,阴识家族的富有和地位,加上阴识主动加入他们的队伍,刘秀当然要拉拢这一支力量。于是,刘秀势力庞大后就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迎娶家在新野的阴丽华,其实不完全是因为阴丽华的美貌。《后汉书·阴识传》载:“建武元年(刘秀登基做皇帝的这一年),光武遣使迎阴贵人于新野,并征识。识随贵人至,以为骑都尉,更封阴乡侯。”阴氏家族于是就应了阴子方的话开始“强大”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4 08: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4 08: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好文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4 09: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4 09: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还对别的姓氏的大人物有所研究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7-14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精彩美文,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朋友赏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0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儒 发表于 2021-7-14 09:56
您还对别的姓氏的大人物有所研究么?

没有。如果有需要也可以研究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2 04:26 , Processed in 0.0341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