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把澧县打造成旅游目的地的思考与设想 一、 为什么要把澧县打造成旅游目的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弄清的是我们澧县有不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与条件,如果没有,那么把我县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就是一句空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澧县不仅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与条件,而且有着丰富的,有别于其它地区所难以比较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由澧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本土人文景观所构成的。 大致来说:县境内有史前文化遗址400多处,而且是我国史前文化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则是典型代表,它们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的9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6500年前的古稻田、中国最古最早的城,都是2004年8月常德市争创10个“中国魅力城市”时的“三件宝”,并且均有实物展出,享誉海内外。当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在中央电视台,作为常德市“城市瑰宝”的介绍人强调指出:“为什么常德能发现这么多宝?因为常德距今8000年开始,在澧阳平源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化,在中国多元的板块结构中自成体系,影响了长江流域、汉水流域、珠江三角洲的文化进程。”此外,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家牌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澧州文庙、澧州古城墙、多安桥、蜚云塔、花瓦塔、鸡叫城遗址、丁家岗遗址、十里岗遗址、鸡公垱遗址等;还有遇仙楼、思王祠、钦山寺、天供寺都是不可多得的市县级人文资源;还有嘉山孟姜女、澧州荆河戏、澧水船夫号子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屈原、李群玉、范仲淹、李如圭、戴君恩、蒋翊武、贺龙等历史文化名人和董永、高桂英等传奇人物都为澧县留下了宝贵的人文佳话;还有澧州皮影戏、澧州大鼓、澧州渔鼓等为主的澧州五鼓及采莲船、蚌壳精、九子鞭等民间舞蹈都是民间艺术娱乐类的宝贵遗产。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所出现的城头山葡萄庄园、兔子口村和黄河村的新农村风貌以及具有农业产业化优势的葡萄产业,我县传统的粮、棉、油、鱼、桑等等,这都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和基础。那些文物、古迹就是我们澧州文化的根,是她们记载着这块神奇土地从远古走来的历史,述说着我们拥有的美丽和辉煌,是我县旅游开发的无价之宝。 而从一般意义上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它是一个游憩和游憩接待的系统,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和发展方向。 基于对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我们认为把我县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12月,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对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我县来说,发展旅游业还具有三个方面的战略意义:一是对于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完善的、广阔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对于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互动,进而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我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三是对于我县形象塑造、品质提升、名片打造,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而我县要达到建设成旅游强县,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全面培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县这个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的总体形象。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打造问题就成为我们旅游业亟需抓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就整体而言,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而我县则属于区域复合型,因为它是以分散在全县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散落在各乡镇的景点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县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吸引力、旅游配套产业、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尚未真正树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想,实施目的地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在资源整合、形象塑造、产品组合、交通线路设计等方面下大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