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曾巧中 于 2021-8-10 15:10 编辑
东京奥运会,中国金牌中穷孩的悲欢 ----摘录自《海角视界》
东京奥运会最后的几天,金牌榜上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早早地退出了榜首之争。最终,金牌榜上中国只占第二位。但是,中国健儿已经交出了最完美的答卷。尤其是当你看了这4块“最苦金牌”,你会发现它们不仅是一个个国人的骄傲,更藏着一群穷孩子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抗争。
吊环冠军——刘洋 在他22岁之前的人生,除了训练,更多的记忆,只有辽宁鞍山,一间祖孙三代共同蜗居的49平陋室。 1994年,刘洋就出生在这里——一个双下岗职工家庭。刘洋的到来,没有给这个家带来什么“新气象”。反倒是多了一口人,早出晚归打零工的父母忙碌得更加筋疲力尽。 等到刘洋5岁,他就被送进了鞍山市体校,练习体操。 “刘洋是个勤奋、懂事的男孩,在全国年轻的体操选手中,实力屈指可数。”这是刘洋的启蒙教练孔繁启对那个5岁男孩的最初印象。 2004年,八一队来鞍山选拔人才,教练一眼便看中了训练刻苦的刘洋。这也就意味着,刘洋要远走他乡,接受更为严苛的专业训练。那一年,刘洋10岁。 因为家庭贫困,刘洋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后援。为了节省路费,少年一次又一次地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有时候实在熬不下去了,才会开口向父母要钱,最多一次也只要了300元。 后来参加比赛,有了工资和奖金,刘洋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买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而是寄回家。在同学和教练的眼中,刘洋一点也不像90后,自律得像一个“老古董”。 只有刘洋自己明白,比起其他人,他没有一点犯错的余地。 吊环上的每一次腾空和下落,牵系的不仅是他的前途,更关系一个家庭的命运。
“孩子这16年太不容易了,能走到今天,作为父母的我们有些内疚……”。2016年,看到儿子站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刘洋的母亲再也抑制不住积压多年的泪水。 但是这句话到了刘洋那儿却化作了一腔无怨无悔: “我从2013年10月份到现在(里约奥运时期)没有回家,每当就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想,只要我比别人多坚持一分钟,就多一分机会,就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成绩,就能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 也许是对胜利太过渴望,年轻的刘洋预赛第一,却在决赛中失误,和奖牌擦身而过。虽然在里约赛场上他没能实现自己的奥运梦想。但是赛后,他终于可以带着家人搬进更加宽敞的新房。 如今,2021,刘洋不仅摘取了桂冠,未来还有更美好的日子等着他和他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