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369|回复: 7

我和同学们在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2 2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1-8-23 07:45 编辑

我和同学们在特殊年代的大学生活
沈文锋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为他们往往都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体验过、经历过并对我们的人生历程曾造成过重大影响。她又像蝴蝶飞过花丛,像清泉流经山谷,在记忆的空间里,大学生活,恰似五彩斑斓的画面,又如欢快跳跃的音符。凝视落日的余辉,倾听和风的声音,勾起我无尽的想象。我作为当年特殊年代的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我觉得有责任来写写这一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活。

“工农兵学员”身份的由来
      在共和国历史上,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有四个特殊群体,这就是老五届、老三届、工农学员和新三届。他们包括了从1961~1979年入学的全部15个年级的高校生,共255万人左右,从这些群体中产生过多少悲壮的歌,演绎了不少难以磨灭的动人故事,同时共和国诸多的风云人物来自这四个群体。而我身兼四个群体中的“老三届”和“工农兵学员”的双重身份,作为“老三届”我有感“生不逢时”,作为“工农兵学员”,我又是幸运的。
      “老三届”是指特定时期具有共同特征的中学生群体。人们一般把1966~1968这六届高初中学生称为“老三届”,因为他们境遇相似,1968年六届同学同时毕业,城镇学生“上山下乡”,农村学生回乡务农。这六届学生对应的出生年龄时间是1946~1952年。还有一种理解,把老三届仅理解为1966~1968年的高中生。这种理解的理由是,因为文革爆发,直接影响了这三级同学正常入大学路径。只是在多年磨砺之后,因大兴教育而又没有公办教师的来源,其中相当一部分走上民办教师岗位,部分后来成为工农兵学员的一部分,极少部分坚持12年后成为新三届中坚,仍还有一部分继续扎根在农村。
      工农兵学员这一称谓,是由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招生对象、招生条件和招生方式决定的,是指1970~1976年(1973年高校招生实行过文化考试)被推荐上高校的大学生。
      196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调查报告,毛主席作出批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个批示被称为“七二一指示”。1968年9月,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其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
      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有关“学生条件”的规定为: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贫下中农,不受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此外,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招生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
      1970年10月15日,部分高校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当年共计招生41870人。自此直至1976年,全国前后共招收7级学员,总计约94万人。一些高校到1980年初学员才毕业。时间跨度前后十年,却影响着中国之后几十年,而且至今仍在受影响。1976年10月文革结束,1977年邓小平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工农兵学员随之停招,工农兵大学生从此成为历史。
微信图片_20210823073832.jpg
      大学从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与1966~1970年五年完全停止招生相比,显然有进步意义。这一群体,无论以怎样的方式入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且十分努力,并在各自不同起点上取得了明显进步。
      从1970~1976年共招收工农兵学员七级,在招生方法上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针和办法。但唯独只有73级不同。1973年中国的文革岁月处于一种僵持而模糊的状态,这一年,邓小平复出,周恩来总理开始利用他的影响力,极力“纠左”。对两年前开始的推荐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内容。国务院批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这样,1973年的招生政策改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当年,全国计划共招考录取新生15万人。
      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各地于4月份对高考招生工作进行部署,5月份开始发动群众推荐人员,填写报名表等,考生要求除政治条件合格外,还有三条硬要求: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25岁以下,(年龄对复员转业军人可放宽2岁),未婚(婚否对少数民族考生可放宽)。这种推荐加考试的招生办法,看似简单,在操作层面还是很严格而复杂的。据我的同学滕树松说:“我上大学可以说是过五关斩六将,首先高中毕业回乡在农村锻炼两年以上;二是要召开社员大会群众推荐,政审合格要查三代;三是公社审核合格80多人集中统考取前30人参加公社集中复习后再考取前15名参加县里组织的统考。最后只取三名上大学。”大多数同学的经历与滕树松大同小异。我因在民办教师岗位上成绩突出,被评为县先进教师,县、公社两级推荐我参加高考,我所在的临澧县柏枝公社通过层层筛选最后按1:3比例确定考生12人,在6月份进行一次小集中复习迎考。7月5~6日两天考试,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理化综合卷。
      1973年“高考”,是“文革”十年中的唯一的一次。这次高考可谓“一波三折”,“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出现影响了当年大学招生的路线,导致有考生分数很高反而没有学校敢要。张铁生是当年的一名考生,因他考试成绩不理想,在理化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当时的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得知后将原信做了删改,指令《辽宁日报》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7月19日,在毛远新的一手策划下,《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连同编者按以大字号标题和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在《辽宁日报》上发表了。
微信图片_20210823073843.jpg
      于是,张铁生“交白卷”事件波及到全国。各地进行纠偏,本来在政审合格的前提下,按文化考试成绩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或基本结束,临澧县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可是,由于“白卷先生”的出现。各地进行了调整。临澧县也进行了微调。把原先成绩好后来发现有问题的考生调整下去了,而极少数原先因成绩差没录取但政治条件好的给录取了。那种说完全不按成绩推倒重来的说法是不客观的。本来,按照中央的打算从1973年起,恢复文化考试,开始摸索经验,再以后慢慢走上正轨,走向科学,但“白卷事件”的发生,致使1974、1975、1976年的高校招生又取消了文化考试,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破坏性的、灾难性的。
      “白卷事件”对作者的影响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把我从另一所高校换成了湖南师范学院而已。9月11日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大队党支部和学校为我举行了欢送会,9月16日,我从家乡启程,同伴、老乡们把我送上汽车,经县城于次日到达大学所在地——长沙。我的同学们也从三湘四水来到了位于长沙岳麓山的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陈月秀同学的高中班主任帮她挑行李步行10多里送上火车上学,他们满怀希望和祝福。(连载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2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的来说,您是幸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2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大),也是一所正规的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2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22:18: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帖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2 22:4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妙文!为您欣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23 00:23: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赞美精彩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7 17:3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年代初,我在与柏枝台毗邻的澧县棠华公社中学教书。1971年我们学校曾经到你们那里访问,1972年你们学校到我们学校回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3:41 , Processed in 0.16438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