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1-8-24 13:12 编辑
入学第一课
9月20日学院在院体育馆隆重举行七三级工农兵学员开学典礼,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兰明、省教育局局长屈正中及大学处处长王向天等领导出席了大会。会上院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文伯英作了报告,张副部长作了指示。他们希望我们认真攻读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和各门业务知识,同时积极投入批林整风运动;担负起工农兵学员“上、管、改”的历史重任;在学习工作中要拒腐蚀、防演变,永远保持工农优良本色;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做一个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会上工宣队、教师、工人、七二级学员代表讲了话,向我们新生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也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们新生代表也上台表示了决心,最后大会在《大海航行靠舵手》声中结束。
就这样,我们新的学习生涯开始了,我们将以满腔热忱和激情迎接新的任务,开启新的征程。当日晚,我心潮澎湃,效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之韵,赋词一首以明志:
满江红·麓山抒怀 浩浩湘江,万里浪,瑟瑟风歇。展笑颜,风卷红枫啸,壮志愈烈。数载磨炼成与否,五百里路云和月,前途明,道路虽曲折,靠争得。 为酌名,忧未绝;吾友望,何时获。乘长风,直上长沙山月,挥毫扫荡伪理论,再来纵论英雄色,今埋头,看一代风流,心更悦。
新生入学后,从9月20~30日进行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内容包括院、系两级开展的活动。 在入学教育时,我们听了文柏英书记宣讲十大文献的两个报告,传达了省委、革委第八次会议精神,我们分班组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9月22日,系里召开迎新大会。系总支书记石成玉讲了话,介绍了政教系的基本概况,全系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62人,有5个教研组,即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和公共课组。政教系从1960年3月建系。政治教育系是在湖南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和政治专修科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公民训育系。1960年9月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届招本科生192人。1970年9月,因“文革”而停止招生四年后,政治教育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恢复招生,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学员44人,1971年未招生,1972年招生207人,党员87人,团员119人。1973年招生207人,党团员比例与上年相同。石书记向我们指出:我们系的培养目标是:忠于毛主席,搞马列主义,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执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路线;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工作和政治工作。开设课程: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哲学史、世界近代史、逻辑学、教育学、文选习作、体育、地理等20多门课程,围绕这些主课要学习马恩列斯毛的原著以及联共(布)党史等。贯彻执行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求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工厂、下农村。 石书记还对我们新生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求我们把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相结合,解决好方向问题和指导思想问题。要明确学习目的:为世界革命而学,不能为理论而理论,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二是要积极参加批林整风,把它当作当前一段时间的头等大事来抓。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三是要为革命发愤读书,具有刻苦钻研的学风。四是正确处理“上、管、改”的关系,发扬工农兵学员生力军的作用。 接着系办公室主任介绍了系里班子情况,系党总支书记兼主任为石成玉、副主任为王谦宇,办公室主任为苏德鹏,七三级学生指导员为张细纯。 入学教育的另一项内容是参观毛主席的早期革命活动纪念地:湖南一师、清水塘等。9月30日入学教育以最后订立个人红专规划而告结束。 国庆节学校放假两天,趁没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临澧一中高中毕业又到学院读书的几名老乡一起游览了岳麓山,登上了云麓峰,在上云麓峰必经爱晚亭、白鹤泉等处。我们特地拜祭了黄兴、蔡锷、蒋翊武之墓。他们是旧民主革命的几位领袖人物。云麓峰是岳麓山的高峰,更是长沙最高处,站在亭前,可以俯瞰全城。这时,投入我们视野的是高大的建筑物、横跨湘江两岸的湘江长沙大桥,高耸林立的工厂烟囱,冒着乌黑的袅袅浓烟。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真好比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卷,壮观极了,这一切,都将激起我们努力学习的极大热情,下决心学好本领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的豪情油然而生。当晚,写五言诗一首: 久闻白鹤泉,少年壮志凌, 今上云麓峰,俯瞰长沙城, 万民齐努力,青壮气更盛, 乾坤旌旗奋,江山异彩增。
院系的入学教育搞完,然后就完善班级的学生自治组织。我们每班设党支部委员会、班委会、团支部组织。我班的党支部委员会由罗先成(一年级任支书)、胥驹龙(二、三年级任支书)、张海莲(组织委员)、林彰森(宣传委员)、刘春荣(一、二年级任支委)、孙解平(三年级任支委)组成。班委会由胥驹龙(一年级为班长)、罗先成(二、三年级任班长)、罗维新、彭长顺、陈志英(一、二年级为班委)、沈文锋(三年级为班委)、向光富组成。团支部由吴田刚、黄春霞、何凌云组成,吴田刚(党员)为团支部书记。各组组长由所在组的班委担任。 师院的住宿条件就当时的水平属一般,我们男生住在二舍一楼东头,女生住在五舍四楼。每间房约22平方米左右,住八个人,放四张高低床,八张小书桌,靠门边放书柜、生活用品等,基本能住但比较紧张。但寝室里没有电扇、没有空调,更谈不上中央空调,根本无法与现在的大学及大学生比拟。但同学们毫无奢求,感到能上大学有书读就是很幸福了。我属三组,与同组的胥驹龙、李权钦、杨万池、吴明高、唐际泉、唐祚英、陈又清同居一室,一住三年没有变动过。我们常说,相识即是缘分,我和我的那些可爱的室友和同学们,不仅渐渐地开始了相识相知,并在大学生活的时光里日日月月形影不离地相处和交往,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友爱和情谊,这不正是一种更为难得的缘?! 师院的膳食水平还算不错。当时有几句流行语,即岳麓山下的三所大学是各有千秋,即“矿冶的牌子、湖大的房子、师院的伙食”之说。好像有三个学生食堂,我们政教系在二食堂就餐,当时是实行的桌餐制,为卫生或一时同学来不齐,一般采用分菜制。后勤处膳食科和工人师傅为使我们吃好开动脑筋,想尽了办法,特别是工人师傅不怕辛苦,每餐那么多桌,为了不冷饭菜又开餐时有饭吃,他们快速一气呵成出好饭菜,同学们都很满意。 通过入学教育,使我有了感悟,我决心在大学生活中,学习将是我的主旋律,我要勤学广识,将“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铭记心中,去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好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用知识的风帆来鼓动心灵之舟,使自己迈向人生的成功之旅。(连载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