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1-8-30 12:42 编辑
“左”潮微澜
“文化大革命”的长期持续和几经反复,使人们对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厌倦越来越强烈。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生活有所改善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的迫切要求。在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艺术领域,人们也希望环境宽松一点,“八个样板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求。 1974年4月,当时出现一本流传很广,青年学生偷偷争相传阅的一本手抄本,我当时看到的手抄本叫《归国》,又叫《归来》,正式出版时名叫《第二次握手》,当时作者未署名,这本书初次写于1964年,最初名为《浪花》的短篇小说,后来改成中篇《香山叶正红》,第二次大的改动是在1970年,改名为《归来》的手抄本在全国广为流传。这是一本写归国科学家以及国内科学家的情况,全书以写北京药学会副会长、中国军事医学院实验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苏冠兰教授与中国留美原子核物理学家吴孟鸿的戏剧性的爱情为线索,揭露旧中国的黑暗腐朽,描写科学家在旧社会的遭遇和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写出了科学家刻苦从事科学研究的成就,以及共产党新中国对科学家的热情态度和重视。 这本书的作者为张扬,1970年2月他将原写的小说写完第四稿,改名为《归来》,放在一朋友处,他留在朋友那里的未署名的稿本,被传阅和转抄到全国很多地方,改了各种书名,其中以北京标准件厂工人刘广新改名的《第二次握手》流传最广。张扬因此于1975年1月被“四人帮”逮捕并内定死刑。1979年1月在胡耀邦直接干预下平反。《第二次握手》1979年7月正式出版后,累计印数达430万册。该书“重写本”于2006年10月在北京问世。字数增加到61.4万字。 为了建立健全学院学生自治组织,学院于1974年3月23日学院党委、院革委会召集由各系选出的代表参加的学院首届工农兵学员代表大会。我作为政教系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我们起初是兴致勃勃参加大会的。在开会时,中文系、数学系的代表起哄进行了所谓的揭发,认为这是院某些领导人玩弄的阴谋,在运动高潮时开这种会,成立学生会是不适时的,弄的不好会把学生会搞成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傀儡和摆设,会阻碍运动。中午休会后,很多代表写出声明退出学生会,有些学生会候选人写出不要“一官半职,要彻底革命”的大字报和标语。我们政教系的代表经过讨论也宣布退出学生会。 1975年12月,学校放映过一部1973年拍的电影《决裂》,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彻底决裂”。电影剧情大致为:文革期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江西省某山区成立。“抗大”老干部龙国正被派到松山分校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当时,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激烈,围绕办学姓“社”还是姓“资”展开激烈讨论,地区赵副专员支持副校长曹仲和把学校建在城郊,而地委副书记唐宁则站在龙国正一边,支持把学校建在山上。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教务主任孙子清,认为工农出身的青年没有资格上大学,气愤的龙国正抓起江大年的手宣布:“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电影《决裂》中有两个镜头给我印象很深,一是有一个瘦骨伶仃的教授戴着一幅黑色宽边眼镜,讲畜牧课,讲什么马尾巴的功能,学生徐牛崽贴出《少讲马,多讲猪和牛》的大字报,向教务主任孙子清开了第一炮。二是电影中有一段讲青年学生上大学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电影中有一个大写镜头,突出有的大学生穿着一双鞋头很尖的皮鞋。电影中像这样的镜头和描述还不少,这部电影极大地丑化了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等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引起很不好的反响。以至我假期回家乡,大队支书盯着我的皮鞋看,幸好我不喜欢穿尖头皮鞋,不然的话,也会认为我变“修”了。 1974~1976年上半年,“文革”虽已接近尾期,但整个政治生态仍然是“左”的思潮占据上风,人们的思想受“左”的影响仍然很深。上面仅举三个小例子,以管窥豹。(连载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