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8-31 09:08 编辑
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冬阳暖暖。我驱车行驰在通往西安的高速公路上,不久就进入关中平原,路牌明示前方是黄陵县。中华民族的始祖,海内外华人公认的祖先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对拜谒祖陵心仪已久的我,今日终于成行,内心的高兴无以言表。 小车下了高速公路,进入黄陵县城。小小县城,整洁干净,秩序井然,每年举行两次春秋大祭,华人纷至,使得小城名扬世界,旅游收入也不菲,自然经济状况很好。 黄帝陵就在城里的桥山之上,远远望去,整个山峦,在黄土地上呈现出少有的葱笼。也是,从古到今,黄土地上的树木都遭到过无情的砍伐,唯有这里,人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着意保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使得这里树木常青,植被繁茂,成为关中难得的美景。 桥山有水泥路通达,小车不一会就开到新建的大门前。进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大殿,大殿四周古柏参天,浓荫匝地,蔚为壮观。其中有一株几人也难以合抱的古柏,据说是黄帝“手植柏”,已有5000年历史。另外几株古柏也有千年以上的年龄了,那苍劲古朴的枝桠,那沟壑纵横的树干,那阅尽人间春色的姿容,无不显示出“树中之精”的气度。我深为感叹,在地球上,恐怕难得有其他的生物有如此漫长的生命,从远古时代就屹立在这里,目睹了中国人从石器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他若有灵,定会写下震撼人类的感悟。 大殿据说修建于明代,里面正中有一幅石雕的黄帝耕作像。皇帝也叫轩辕氏,是远古时代华族的部落首领,据说是他教给人民稼穑,告诉人民耕种。从游牧生活走向农耕生活,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华民族几千年都处在农耕文明之中,只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前,才开始进入工业时代,这一巨大转变至今还在发生着不小的撞击和震荡,农耕文明是那样的挥之不去,人们是那样的留恋往日的时光,可见,几千年形成的习俗、思维就像那些古柏一样已经深深植根于这深厚的土地。大殿之中有几块石刻,其中有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邓小平四人的,据说,西安事变达成国共合作,毛泽东和国民党高官在此共同祭拜祖先,毛泽东的祭文就刻石于此。在新建的大殿两侧,我还看到香港和澳门的第一任特首董建华、何厚骅的石刻,也看到了江泽民、李鹏的题词。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都可以在此归宗认祖,找到共同的精神源泉。去年,台湾国民党的连战、亲民党的宋楚瑜都到此拜谒祖先,这足以表明他们的中华一统的认同。 大殿后面是新建的祭祀大厅,犹若汉代的建筑,倾斜的屋脊,简洁的构图,浅白色的大理石墙面。沿宽敞雄伟的数十级台阶拾级而步入大厅,一座巨大的穹庐似的宫殿便呈现眼前。大殿地上铺设有呈放射状的石块,图案对称精美,寓意深邃。站在大厅之中,轻轻发音,可以听见嗡嗡的回声,如同站在北京天坛九龙壁前发声所产生的效果。 这个大殿在祭祀时可以容纳几千人举行盛大的仪式。据说,这是中国工程院顶级的某院士设计的杰作,整个建筑花费十亿元以上。这应该是中国最雄伟最昂贵的陵寝了!但人们不会非议他的奢靡,中国历来就有为帝王修建豪华陵寝的传统,何况在今天国力雄厚的盛世!而且,他还有凝聚海内外华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总得有个像样的祠堂来供奉自己的祖先吧!谁不想得到祖先的庇荫呢? 但真正要去祭祖,还得爬上桥山之颠。从宫殿出来,往山上攀登,又是拾级而上,登上上百个台阶,到了桥山之颠,又见一座封土堆,这是汉武帝北击匈奴,凯旋而归之后,在此修建的黄陵,封土堆北面有一个祭祀烧香的殿庙,庙前香火缭绕,人们在此顶礼膜拜。因为是寒天腊月,游人稀少,显得甚为冷清。导游说,到了夏季,这里游人如织,香火旺盛得很呢! 我来谒陵,当然感慨中华血脉的源远流长,也十分认同我们共同祖先的凝聚力,这是崛起的中国软实力的表现,应当珍惜。同时,我也感到,我们应该象崇敬祖先一样来珍惜环境,来植树造林,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自傲的青山绿水,这可能比举行那些隆重而又靡费的祭祀活动要有意义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