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拓思 于 2021-9-6 12:52 编辑
在乏味中寻觅多彩
大学生活有人说很乏味,有的说是多彩的,我想说这都没有错。现在初入大学的学生,在经过练狱式高中的苦学和冲刺之后,得以身心放松,惬意的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对于我们这些在特殊年代、特殊环境的有着“工农兵学员”身份的大学生来说,身上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和重负。说它是一种“责任”这是因为在大学停办停止招生之后,出现了人才断层,而国家建设在经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动荡之后,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党和人民万里挑一的把我们送进大学,寄托多大的希望,所以我们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学好本领怎么对得起“江中父老”呢? 说有“重负”是因为社会上总认为,这些大学生没经过严格的文化考试,是推荐上大学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毕业时难以达到大学相应水平。其实,我们这些“工农兵学员”是经过层层选拔推荐上来的,更何况1973年还经过文化考试,全国才招15万人,每个乡镇才2-3人,可以说是“万里挑一”,我们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只有刻苦学习,砥砺前行才是唯一选择。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牢记人民的重托,牢记“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初心,不负韶华,用勤奋这条神奇的线去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既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在所不惜,于是,几度春秋,我们勤奋刻苦攀登书山;几度寒暑,我们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无瑕去谈一场恋爱。 我们以教室、图书馆、寝室作为求学的阵地,我们在阶梯教室里认真聆听老师的授课,为了听得更清楚,阶梯教室的前几排座位就是我们相互争抢的宝座。空气怡人、环境幽静的图书馆是我们的第二课堂,在那里我们看到兄弟院校最新的交换资料,可以借到那些来自欧洲的哲学和经济学的“大部头”,马恩经典著作,盛产哲学家的德国著作,特别是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虽然十分难记那些欧洲哲学家长长的姓名和晦涩的哲学观点,我们仍然不记住不罢休,也许有人说啃这些难啃的“砖头”实在乏味,但一旦弄懂它却会嚼出甜味来,我们乐此不疲。我非常欣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这些哲学名言,他认为宇宙万物不是绝对静止的和不变化的,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以致于女同学笑三组有三个“学究”,这就是沈文锋、吴明高、陈又清。寝室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阵地,40%的学习时间就在寝室进行,老师讲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消化、深研都在寝室里完成,上课老师和辅导员也经常来寝室指导。 哲学、经济学的“大部头”读起来有时确感乏味,但我们会不时调整下兴趣,有时去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之类的书,像我就读过不少这样的书。如《马克思传》、《恩格斯传》、《格瓦纳传》、《基辛格》、《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英法德俄近代史》(上下册)、《列宁传》、《列宁生平事迹简史》、《列宁回忆录》、《亲属忆列宁》、《英帝兴衰史》、《人类幸福论》、《陆游传论》、戴高乐《希望回忆录》(1-2卷)、法国历史小说《普法战争》和《罗伯斯皮尔》等书,既熟悉和学习了伟大人物、历史名人对人类社会前进所发挥的伟大作用和历史性贡献,了解到他们不同凡人的高尚情操和可贵品质;又调节了情绪、愉悦了心情,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现在有些大学可以修第二学位,我们当时没有这一说,但仍可以培养第二兴趣,我就喜欢文学。于是为了调节本专业纯理论的乏味之感,我就读了不少文艺类的书籍。如《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下三册)、《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上下二册)、浩然的小说《艳阳天》(1-3卷)和《金光大道》、日本小说《静静的群山》、美国小说《飘》、《镀金时代》、苏联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唐诗三百首》、小说《征途》(上下册)、《百炼成钢》、《勇往直前》、《铁旋风》、《孽海花》、《高山大峒》、杜鹏程《年轻的朋友》、《沫若文集》(全集)、游记《老残游记》、《西伯利亚纪行》、高尔基《旅伴集》、《李白研究》、《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小说《上尉的女儿》、《诗话》、《美国见闻》、苏联传记小说《古丽雅的道路》、莱蒙托夫的长篇散文《当代英雄》等书,我还曾到中文系217教室听樊老师讲“李白的生活时代、生平和作品”,听老师分析《嘲鲁儒》,李白“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此诗写于公元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通过看这些文学方面的书和听中文课,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也达到调节专业课的单调乏味之感。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是很好的调节手段。为了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工农兵学员在校期间接受学工、学农、学军锻炼,既体验了生活,又从思想上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在校内,上好体育课和劳动课也是锻炼身体、培养劳动人民本色,调节身心的重要途径。我们的体育课开了一年,院里举办过一次体育运动会;劳动课三年一直坚持着。有的高校的工农兵学员们自编了《工农兵学员之歌》:迎着灿烂的阳光,肩负党和人民的希望,我们工农兵学员,青春似火,意志如钢。努力攀登科学的高峰,要为无产阶级争光,牢记毛主席的教导,面向三大革命的课程。又红又专,茁壮成长,永远和工农相结合,前进在光辉的“五七”大道上。有的高校唱过这首歌,我们学校好像没唱过。 安排好周末活动和生活,也是丰富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末,学院一般都安排了一场电影,就在水泥球场放映,学生自带凳子,在一周紧张学习之后,同学们都会踊跃看电影,学院也很重视这件事,凡当时发行的电影我院都放映过。周末时,我们经常邀三、五学友、老乡去兄弟学校串串门子,见见老乡和同学,相互交流校园生活和学习情况,这些学友和老乡主要有陈渝生、陈春英、游桂枝、余集川、钟吉然、龚淑兰、周子彩、杨协林、朱秀珍、沈克太、李艺等等。快毕业了,想去韶山的夙愿一直没有实现,6月20日,我和陈又清同学乘七点二十分的火车去韶山参观,十点钟,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毛主席的故居,参观了陈列馆、韶山党支部旧址等处。下午五点乘车返回。我们曾多次登岳麓山,去拜蔼长卧麓山那些革命志士,如蔡锷、黄兴、蒋翊武、焦达峰、陈作新、禹之谟、刘道一、陈天华、姚宏业、林修梅等为旧民主革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士,麓山苍苍,融英烈之壮美,以我一山葬国魂,这些湖湘英烈,我们带着敬畏的心,一起缅怀他们。当我登岳麓山之际,偶然会想起毛主席的同学周世钊写的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到云麓宫》:“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倍增革命激情。每当课余之后,我们同学相邀聚首赏明月,谈笑诉豪情。湘江岸边,我们观白帆点点,湘水泱泱,我们踏上橘子洲头,去寻访红色记忆,追寻伟人足迹,听伟人诗词,赏橘洲美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每天课毕晚餐之后的傍晚来临,同学中有的奔跑在篮球场,有的打着羽毛球,我经常与张启尧、陈又清、唐祚英等同学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哪怕下乡时光,也一直坚持不懈。有时,我会邀二、三学友,去校外校内散步,洗出一天纤尘的学子们,在月色银光的泻照下,带着昨日的感慨与忧伤,退出稚嫩,心灵回归自然。校园角落里,燕语轻盈,何处飘来悠扬的乐曲,晚风轻拂,尽是缕缕馨香。风,陶醉了校园的夜晚,也冲掉了你我身心的一丝疲惫与乏味。(连载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