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10-1 06:47 编辑
金秋陇上行
到久已向往的天水已有一月有余。正是金秋时节,在兰州开完行业统计工作会议,在热情的东道主再三相邀之下,到主人的故乡游览,于是欣然上路。 出兰州往东南行,越过起伏连绵的黄土丘陵,渐渐就看到山丘染成绿色,植被显得丰茂许多。从高速公路下来,到了果树成林,瓜菜满园的平川,就知道是天水的地界了。天水,自古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今天已经将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追根溯源,其文明发祥端赖于此。从中国地图上看,天水几乎处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在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分水岭上,东接陕西,南连四川,北达宁夏,西往青海、新疆,古代是丝绸之路的通衢重镇,今天是沟通大西北的交通要道。天水的地名来自“天河注水”的传说。两千多年前的某夜,雷电交加,一声巨响,天河之水倾盆而下,久旱的大地积出一泓清水,人称“天水井”。从此这里绿满山川,五谷丰登,水土宜人,滋养得女人们个个肌肤如玉,光彩照人。还有一种传说,天水得名于祭祀之祠。汉高祖自认为得天命为水德,很崇敬水德之神,他选择了陇山之西的风水宝地建祠,这块地方就被赐名为天水。 进入天水地界,就看见一座面南而立、状似座椅的高山,朋友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卦台山”,当年伏羲就是在这座山上,观察大自然种种奇观,苦思冥想,演绎出神奇的“八卦”,在伏羲庙里至今还保存着雕版伏羲64卦28宿全图。 天水市秦城区西关,是繁华的商业区,首先必看的是伏羲庙。这座庙在明宪宗成化19年至20年创建,明孝宗弘治3年完成,开始叫“太昊宫”,30年后明武宗正德16年改建为“伏羲庙”。后经370年9次重修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庙基占地3700余亩,两进三门,大门有“开天明道”牌坊,门前当街东有“继天立极”,西有“开物成务”牌坊两座。座落在伏羲庙中院的主体建筑叫先天殿,殿宇庄重雄伟,伏羲坐像器宇轩昂,院内古柏森森,其气势与伏羲这位人文始祖的地位完全匹配。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原总书记来庙里祭拜,并题写了“羲皇故里”匾额,标志着当代最高领袖对人文始祖的认可。在伏羲庙太极殿中可以看到许多龙的木雕,在人们心目中,龙就是伏羲,伏羲就是龙。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对伏羲女娲氏族由蛇到龙的图腾演变作了详尽的论述,蛇图腾变成龙图腾是氏族部落兼并联合的结果,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成中国人的象征了,既然我们尊奉伏羲为人文始祖,那么当然就以龙的传人自居。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天水市的民众都要涌向伏羲庙祭祀先祖人宗。农历五月十三,是伏羲的诞辰日,近年来,天水市还要举办伏羲文化节,公祭人文始祖伏羲,规模甚为宏大。在这一天,你可以尽情地观赏与祭祀有关的民间歌舞。最具特色的有秦城夹板、武山旋鼓、甘谷唢呐、秦安蜡花舞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流行于武山县滩歌和羊皮旋舞。伏羲庙中的壁画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功绩,概括起来就是:织网罟、教佃渔、兴嫁娶、造书契、作历度、制琴瑟,更重要的是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文明肇启,伏羲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本源文化。 从伏羲庙出来,在人流如织的西关街头漫步,看到的是参差不齐的高低楼宇,沿街叫卖的各色摊贩和穿行于街市中的摩托车、小轿车、面包车以及运货车,这是一个拥有从最简陋用品到现代机动车的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城市,虽然与中、东部地区的地级市比较,这里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富裕程度等都相对较为落后,但这是一方具有蓬勃生机和发展后劲的地方,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创造过辉煌,他不会自甘沦落,而会用生生不息的努力去追赶时代的步伐。 晚上,在朋友企业经营的饭店吃饭,吃的是具有本地特色的下锅羊肉,主人拿出当地酿造的上好粮食酒,殷勤地频频举杯。感受了天水深厚的历史氛围,感受了主人好客的豪放,不由得多喝了几杯,在微醺中更感到不虚此行。 第二天一早,去看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出秦城东南行45公里,进入秦岭的最西端,眼前早已是郁郁葱葱。今年4月,我曾经从河南南阳乘车进入陕西秦岭,穿过数不清的隧道,翻越起伏不断的山丘,经商洛而入关中,秦岭不愧是中华大地上的中央公园,风景这边独好。看了东秦岭,又看西秦岭,别有一番风味,但都是风水宝地。一到这里就感到空气湿润,气候宜人。远远看到麦积山,确实就像麦秸秆成垛垒成的山峰。在突兀独立的石壁之上看得到数不清的石窟,一道道栈桥高悬于石壁之上。 朋友专门请来多年供职于麦积山研究所的王老师给我讲解。王老师虽已中年,但神清气爽、风韵犹存,年轻时应该属于秦城美女。当年就是她给江泽民、朱镕基等领导人作的讲解。她带着我爬上高耸盘旋的栈道,对着洞窟里一尊尊雕塑娓娓道来。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公元402-405年之间,兴建于北魏。在1500多年的岁月中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12个朝代的凿建和重修,在高达142米的山崖上,现存石窟194个,总计雕塑7000余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仿宫殿建筑的崖阁8座,馆藏文物和艺术品过千件。麦积山是红泥沙砾石质,不同于大同云冈和洛阳龙门,不能就地雕刻,这就成就了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麦积山泥塑有高浮塑、圆塑、壁塑、影塑、薄肉塑等。麦积山雕塑艺术较早形成了中国的民族传统风格,含蓄传神,秀丽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专家对此都有全面的论述。中国佛教传自印度,印度佛教艺术融汇了希腊崇尚人体美的艺术,形成特有的装饰变形风格,随着佛教的东传,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传统的写意型雕塑相融合后,出现了麦积山简练概括、浑厚质朴的雕塑造型,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含蓄气质,具有强烈的写意性和民族性。这种雕塑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有特点。在我看来,这些成千上万的菩萨真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大有别于那些大雄宝殿中庄严肃穆、刻板一律的菩萨,这里的菩萨如同古代宫廷仕女呈现出各种生活样态。面相上有的飘逸秀丽,有的和瑞慈祥,有的威严正气,有的怒目圆睁;体形上有的肥硕丰满,有的窈窕修长,有的端庄坐立,有的飘然飞天;服饰上有的裙裾飘动、挥洒自如,有的衣衫如水,纹丝不乱;颜色绘画上有的浓墨重彩,有的轻描写意,有的形同写真,有的夸张浪漫……王老师还十分热情地打开了几个正在进行研究、未对外开放的洞窟让我参观,其中有一尊巨大的石雕,描写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悟道,再到写作经书,最后立地成佛的场景,雕刻十分精细精美,堪称麦积山石窟的镇馆之宝。我还看到了133窟中的北魏小沙弥,他那享誉世界的“东方微笑”。 从麦积山石窟下来很久,我一直沉浸在对这不朽的古代艺术的遐想之中。时光流逝,时代变迁,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唯有这些艺术瑰宝永放光芒,它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环绕石窟的是小陇山林区,这里群峰迭翠,溪水叮咚,山花烂漫,百鸟啼鸣,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据说这里难得一见的美景叫“麦积烟雨”,而我和朋友登上仙人崖时就体验了这山雨突来、云雾飘渺的仙境。我们打着雨伞,遮挡着从茂密树林中落下的阵阵秋雨,在险峻的石阶上攀登。导游说这里的雨都是阵雨,马上就过去。但我们一路爬上山,却不见雨停,衣服淋湿了,山风吹来,身上起了鸡皮疙瘩。好不容易登上仙人崖,雨却越下越大。仙人崖是在掏空的岩石下建起的各色庙宇,我们躲进庙里避雨,放眼望去,群山都在雾里约隐约现,想我们如同到了云端,站在仙境。仙人崖石窟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年,塑像、壁画、庙宇有北朝、宋、元、明、清各代,可以想见,这里香火鼎盛、不绝如缕的盛况。 想不到陇南山区的秋雨竟然如此缠绵,在山顶等了一个多小时竟然没有停歇的意思,我们唯有冒雨下山。到了山下,山也湿透了,树也湿透了,人也湿透了。我们为有冒雨蹬山的体验而兴奋,主人却十分不好意思,说在附近的古街亭有温泉,为防感冒必得去泡泡。汽车疾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当我将身体泡在涌流滚烫的温泉里,寒气、疲乏、酸疼全然消失,感到通体的舒坦惬意。陇南山区真是一个好地方!我一点也不奇怪为什么我们的祖先选中这方宝地!一点也不诧异为什么这里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