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津市万石诗 于 2021-10-11 09:29 编辑
未曾见过的风景——喀纳斯 沿着布尔津河溯流而上,翻越阿尔泰连绵起伏的余脉,穿过盆地间碧绿如茵的草原,在这盛夏的清晨,我们疾行的越野车越来越接近心中的圣地——喀纳斯。 这是圆梦之旅。在完成例行的盐湖考察之后,尊敬的朋友宗麟局长知道我的心结,哪能千里万里的赶来而与她擦肩而过呢?图瓦人称她“王者之水”;联合国官员赞她“人类最后的净土”。 已经看到那巍巍群峰,耸立其间的主峰是友谊峰,尽管气候变暖、雪线上移,她的峰顶依然戴着皑皑的雪帽,叫她友谊峰的原因,应该是她为中哈两国所共有,山南是中国以及我们幸运拥有的喀纳斯和额尔齐斯河上游。放眼看去,皆是茂密的森林。近看大体分得清:树皮泛白的是白桦林,状如绿伞的是落叶松,叶尖杆直的是云杉、冷杉。山峦的阳坡长满各色花草,夏天恰是这里的春季,各种不知名的花开得绚烂多彩。据说,山林草丛中栖息着熊、豹、鹿、旱獭、野猪、松鼠、雪鸡等飞禽走兽,因而她是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 布尔津河源自喀纳斯,进入景区已是流淌于峡谷间的碧流。月亮湾如同其名,河流遇谷跌落、逢山绕湾,形成两个曲线优美的弧,水流蜿蜒而恬静,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波,宛如互相钩连的“蓝月亮”。令人惊叹的是河流中一前一后两个草甸,状如两个巨大的脚印。图瓦人说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脚印。相距数公里处有一个同样的胜景叫卧龙湾,在两岸陡峭的山谷间,喀纳斯河水冲刷出一片河滩,滩上树林密布、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禽鸟鸣叫,河水环绕中央的芳岛,从高处俯瞰,恰似一条翠龙跃跃欲试、嬉戏水中。喀纳斯流出的两个湾是摄影家留连忘返的最爱。宗麟局长是个中高手,越野车后箱中载有他须臾不离的大小“炮筒”和拍摄支架,他选准一个角度,全神贯注地调整聚焦点,这时天上飘过一片云彩,他停了一会,等待阳光透过云层照在景物上时,才择机按动快门。他告诉我,来这里已不下十次,每次都能捕捉到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色彩,这些如同“百变天后”般的影像令人沉醉。我理解这个有不少传世作品的企业家的情怀,因为有这方水土的滋养,有灵性的人大概非画家即是摄影家! 中午时分,我们驱车经过游人如织的喀纳斯湖畔,先去后山的白哈巴村。村落在一个山谷的原野。原木镶嵌、构架起来的木屋,星星点点地散落在草地上,牛羊就圈养在屋前屋后的栅栏里,妇女、老人在屋旁劳作,男人们已将牛羊放牧,炊烟袅袅,热气升腾。这里是图瓦人居住的村落。图瓦人生活习俗和蒙古族相同,他们认成吉思汗为其祖先,但否认自己是蒙古人,有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部分士兵的后裔。有些学者认为是500年以前从西伯利亚迁来的一支外族的后代。有些学者研究,图瓦人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与印第安人的吻合为75%,颧骨和尾毛最为相似,宗教信仰都是原始拜物教——萨满教,因此断定图瓦人和印地安人同一血脉。他们骁勇、勤劳,能歌善舞,一支芦苇制作的“楚儿”吹出悲凉幽怨的曲调,有学者认为,“楚儿”就是失传了的“胡茄”。我不禁想起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以及曹操将其迎回汉朝的感人故事。宗麟局长有熟人在此,我们便到图瓦人开的餐馆里去吃饭。原汁原味的“三道黑”鱼汤、手抓羊肉、土鸡,佐以一杯热腾腾的奶酒,使得我们体会到图瓦人宴客的豪放与欢乐。奶酒中酝酿着一个久远的故事: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爱妻孛尔贴木真在此招呼孩子、妇女;她起早贪黑地干活。一天,正在制作酸奶,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她顾不上盛出酸奶就去接生,等到母子平安后回到家中,酸奶已经煮过了时间,蒸馏水沿着锅盖流到碗里,她闻了闻,香味扑鼻,喝一口顿感神清气爽,奶酒就怎样诞生了。成吉思汗回来在庆贺胜利的宴会上,以孛尔贴木真酿造的奶酒赐给将士们喝,大家纷纷赞美酒味香醇,成吉思汗当即把奶酒封为“御膳酒”。直到今天,蒙古族每逢喜庆节日,都要向客人、长者敬献哈达和奶酒。喝了够多的奶酒却无醉意。 吃了午饭,我们在边防军战士开车引领下奔向边防站。半个小时车程,来到一座对峙的山头,脚下是我国边界的界碑,战士指点对面山上,隐约可见哈萨克斯坦的哨位和边界标志,两山之间是一条溪流,乳白流水蜿蜒而过,战士说,那溪流的颜色是矿物质漂白。溪流就是两国的分界线。两国边境平安相处已经多年,很难看到巡逻的战马、持枪的哨卡和威严的哨兵,友谊峰见证了这睦邻友好的边境。 回程是对喀纳斯的专访。越野车得到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同意,沿着崭新的柏油路爬上海拔2030米的哈拉开特山,在可以仰望观鱼亭的小广场停下。走到山边往下望去,就看到一泓湛蓝湛蓝的湖水。像静卧群山间的弯月,像一叶长豆荚般的翠玉。说是有六道湾,怎么也只能看到蜿蜒山间的四道湾!那隐入视野之外的是喜鹊湾和枯木长堤湾。湖面水平如镜,只有一艘游船划出白线般的水迹。眼前的喀纳斯,深蓝而幽静,犹如西方美女的眼眸、西天王母的玉配。难怪这美景曾经打动了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才,他吟咏道:“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对喀纳斯情有独钟,他在《我们来到镜子里》一文中写道:“我们来到了镜子里,见到了清辉和玉臂,非人间的清和玉,洁净和凉爽。四面都是青蓝,都是透明和晶莹,都是芳香和绿草……都是眼睛、都是泪水,都是彩虹……”。人们说,要览全景,须登峰顶。于是,宗麟局长扛着相机,我们跟着向观鱼亭的制高点进发。登顶时气候还很晴朗,阳光明媚,凉风拂面,等爬到山坡一半的歇息处,蓦地,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宗麟局长好在路上取景,一遇风雨就及时退回停车处。而我们只有加快爬上去,那里有可避风雨的亭子。雨点劈头盖脑地砸下来,我们加劲猛爬,在衣服湿透前钻进挤满了游客的亭子。可是风雨越来越大,竟然还下起了冰雹,游客们紧紧挤在一块,用雨衣、雨伞、衣服互相遮盖着。也就不到半小时,风停了雨住了!衣服虽然湿透,身上也感冰凉,但突然间的遭遇也成为喀纳斯绝无仅有的体验,真正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观鱼亭的风雨中,也忙里偷闲地窥视喀纳斯,只有雾蒙蒙的一片,乳白的云雾中玉臂幽蓝时隐时现,更显神秘。久已有之的传说,观鱼亭上时常可见兴风作浪的“湖怪”,有人说是巨型“哲罗鲑”、有的说是仅存世上的史前“恐龙”、有的说是光与水气的幻影……。 人们告诉我,喀纳斯堪称“百变神湖”,湖水会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而变换颜色。冰雪消融的五月,湖水幽暗,呈青灰色;到了洪水来临的夏季,碧绿色变成微绿中混合着乳白;盛夏时节,因为降雨而变得墨绿;到了深秋十月,周遭的树木一片金黄,湖水倒映着丛林,五光十色,美不胜收。喀纳斯湖为群山环抱,在高原的蓝天白云映衬下,随着云层、光线的变化而晦明交替、变化无常,人们无不叹为观止。宗麟局长说,喀纳斯是一个不断变幻布景的舞台,要在不同的时间、气候、光照下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她无穷无尽的美。我钦佩这位摄影家独到的眼力。 从观鱼亭拾级而下,山坡上长满了茂密的野草,如同南方的春天,五彩斑斓的野花竞相开放,可以看见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飞翔,难怪公路两旁不时可见卖蜂蜜的人,这里正是采蜜的好季节呢。 下山后,仍然回到布尔津那个有着欧陆风情的小城。建筑多是哥特似的尖顶,道路整洁干净,两旁是低矮的木栅栏,栽满了各种花卉。路旁有长条木椅,你随时可以坐下小憩。小城人不多,走街串巷的多为游客,来自喧哗大都市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睡个好觉。 在布尔津河上游,有个叫“五彩河谷”的景点。河畔一大片锗红色的山石,长年的风蚀使其呈现千姿百态,走进去宛如到了“魔鬼城”,在夕阳映照下,如同进入古西域焚毁的城堡。这就是神奇的“雅丹地貌”。 “养在深闺人未识”,喀纳斯地处偏远的阿尔泰群山之间,人迹罕见,因此保住了这一方净土,为我们留下这块未经人工雕琢的瑰宝,这无疑是我们的幸运。高速公路旁可见巨大的广告牌,赫然入目的大字是“蓝天白云喀纳斯,风清气正阿尔泰”。我在心里祈祷:愿这方水土永保纯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