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50|回复: 2

重阳倍思亲 想念毛主席——重温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5 00:4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熊建新 于 2021-10-15 00:54 编辑

mmexport1633992122033.jpg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

             (画像作者:泉庐昌明)

       今天(10月14日)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首先祝福全国各族老人们平安快乐!健康长寿!
       在这欢乐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重温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二九年十月十日傍晚时分吟唱的“采桑子.重阳”吧。
       这首词正是在养病中的毛泽东和贺子珍,俩个人在上杭城城南汀江岸边散步时,毛泽东对着路边开着的野菊花吟颂的一首“采桑子.重阳”。第二天,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下面是毛泽东主席诗词原文。

           《 采桑子·重阳》
                   .毛 泽 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释:
       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
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 指菊花。
       不似: 不类似,不像。
        廖廓: 空阔远大。

        赏析: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
       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
      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但在这里,毛泽东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这三个字简直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的诗的说明,必须注意。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地发些光和热,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象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在这壮大,它是由“岁岁重阳”这一自然现象或客观现实生发出来,是通过具体感性而显现的抽象理念。所以,前主后宾,后句是前句的申说,却不意味着后句较之前句不重要;因为,从另一角度着眼,便又看到:前虚后实,诗意乃是由“岁岁重阳”逗起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则是升华,两句才是有机合成的精金,缺一不可呀。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士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那么,紧接着写道:“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为什么“胜似春光”?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s4.sinaimg_edit_1125284829027770.jpg
img.pconline.com-2_edit_1125248993532463.jpg
downloadfile-1634229948676_edit_112531290004912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0-15 01:02: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欣赏精彩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5 10:4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你,彭老师的关注点赞!
上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0:18 , Processed in 0.0342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