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1-7-12 13:24 编辑
曾参加彭山思王祠军事会议湘鄂红军高级将领段德昌被毛主席签发共和国“一号烈士” 【红色档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年至1935年,贺龙、周逸群、肖克、段德昌等革命老前辈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等红军部队在湘鄂、湘鄂川黔边界开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让我们在这洒满先烈鲜血的红土地上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去追寻先烈们不朽的足迹。 “他才华横溢、文武双全,与贺龙、周逸群一起创建了湘鄂西苏区;他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和革命引路人;他对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他就是被誉为“常胜将军”的段德昌。
坐落在益阳市南县德昌公园博物馆内的“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以“共和国一号烈士”为主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了段德昌的一生及南县的革命历史,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重要学习平台。自2012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参观人员500多万人次。2021年6月19日,中宣部新命名11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段德昌烈士陵园(生平业绩陈列馆、纪念碑)位列其中。
【档案故事】 “段德昌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在益阳市南县“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内,编号为“第零零零壹号”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格外引人注目,签发人为“毛泽东”。这是1952年8月3日,毛泽东主席为段德昌烈士家属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纸张虽已泛黄,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走进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站在段段史料、张张图片前,这名共和国“一号烈士”让人动容的一生,一一呈现在眼前。 立志救国 段德昌,字裕厚,号魂,1904年8月出生于湖南南州九都山九屋场(即现在的南县南州镇火箭村)。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外工作,母亲早逝,他由祖母抚养长大。他7岁发蒙,后就读于南县第一高小,1922年秋,考入长沙圣公会雅各中学。他从小就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小小年纪,就以诗文对联出口成章而小有名气。良好的家教造就了段德昌儒雅的气度,文能提笔、武能横刀,使他日后在红军将领中卓然而立。他热爱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寻找人生的道路,后因父亲病逝,家道中落,被迫于1923年辍学回家从教。 不久,段德昌结识共产党员何长工,两人志同道合,于1924年在华容县南山创办一所新华学校,段德昌担任副董事长兼教务部长、英文教员,开展新式教育。在共产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在南县、华容一带以“一个狂热的革命青年”著称。无论是在南县读书时,还是在长沙学习期间,段德昌受毛泽东、彭璜、何长工等人的影响,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立志救国。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回到南县的段德昌和进步青年发起组织“青沪惨案南县雪耻会”,经常到县城沿河码头和交通要道,查禁洋货,严惩奸商。 这年8月,经曾习孔介绍,段德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5年9月,段德昌考入黄埔军校深造,被誉为“文武全才”。后来,又进入中央政治讲习班继续学习。 向往光明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段德昌与一营营长彭德怀率部到当阳玉泉山截击吴佩孚残部。一天晚上,在玉泉山上的关帝庙里宿营时,两人铺稻草就宿、彻夜长谈。这次促膝夜谈,使彭德怀犹如在茫茫之夜看到黎明的曙光。后来,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段德昌是他的介绍人和引路人。 1927年,段德昌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受挫后,他转到鄂西、鄂中一带秘密领导农民运动,开辟洪湖根据地。1928年春,中央派贺龙、周逸群到达湘鄂西,与段德昌一起建立了以洪湖根据地为中心的湘鄂西根据地。 1928年春节前夕,段德昌担任湖北公安县委书记、鄂西特委和鄂西革命委员会委员,组织和领导有名的公安县年关暴动,取得成功,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烈火。从此,他跟贺龙、周逸群一道,开始创建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土地革命的红旗高高飘扬起来。 1928年2月23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一行以豪绅商贾打扮进入澧县,下午,由中共湘西北特委组织的紧急军事会议在彭山思王祠后“娘娘殿”举行,澧县、公安、石门、临澧、安乡五县的县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周逸群主持。1928年4月,周逸群、段德昌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重建鄂西特委,辖二十三个县。根据以往经验教训,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从一个一个村庄做起。 1929年8月,洪湖游击总队成立,标志着洪湖根据地初步形成。1930年4月10日,五县联县苏维埃政府在石首县调弦口成立,洪湖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苏区建设的新阶段,创立了长江南北两岸革命根据地,奠定了湘鄂西根据地中心区的巩固基础。1930年7月4日,红四军、红六军在公安南平会师,成立红二军团。 段德昌曾说:“我是洞庭湖水养大的,湖乡人的胸怀像洞庭湖和洪湖一样宽阔。湖乡人起来团结闹革命,憎恨黑暗,向往光明,斗争性强啊,我们有洪湖人民的支持,一定能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 竭尽忠诚 “有贺不倒,无段不胜。”这是当时湘鄂西一带流传的民谚。这句民谚说的是,贺龙是红二军团的一面旗帜,只要他在军中,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面临何种险境,部队都能越挫越勇。而段德昌是湘鄂西根据地最主要的战将和战役组织者,洪湖苏区所有的胜仗几乎都有他的功劳。在斗争实践中,段德昌和战友们总结出了“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16字战术口诀,后来受到毛泽东的称赞。1929年10月,段德昌在聂家岭击溃了比游击队多10倍兵力的国民党正规军,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首次在洪湖战胜敌正规军的辉煌战例。1931年1月至5月,国民党先后调集5个旅的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围剿”,苏区大部分地区被敌占领。段德昌率领新组建的新六军、洪湖赤卫队灵活地与敌周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恢复了洪湖苏区,新六军发展成为拥有两个主力团2000多人枪的铁军。 1932年上半年,段德昌率领红九师,连续取得了龙王集、文家墩、新沟嘴等战斗的胜利,共歼敌1万多人,缴枪1万余支,保卫和扩大了苏区。从此,段德昌“常胜将军”的美名在洪湖广为流传。 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5月,由于苏区内部“肃反”扩大化,段德昌被错杀。临刑前,段德昌挂念的还是革命:“共产党人砍脑壳也要讲真话,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要打回洪湖去,不要忘记了洪湖人民……”为了捍卫真理,为了中国革命事业,段德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左”倾错误领导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33年5月1日,红军名将段德昌被错杀于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湘鄂西苏区群众含泪埋葬了段德昌的遗体,并在他坟前栽下代表他年龄的29棵青松。段德昌的冤死,使贺龙等红军指战员失声痛叹,伤心不已。 永志纪念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段德昌平反昭雪。在会上,任弼时曾对段德昌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事迹做了详细介绍。同志们听后,都非常难过、非常感动。毛泽东主席郑重提议为段德昌平反。1945年6月11日,中央决定召开段德昌等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17日,大会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毛泽东担任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这是段德昌第一次受到组织的祭奠。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段德昌烈士家属签发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1953年1月,段德昌的遗骸被迁葬于鹤峰下坪。1962年,再迁至鹤峰满山红烈士陵园。现段德昌墓在湖北鹤峰土家族自治县八峰山上,墓前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山麓有革命博物馆。湖南南县九都山修建了烈士陵墓、纪念碑,为烈士立传,永志怀念。 1981年7月1日,在建党6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报告中特意提到段德昌,追思这位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89年,段德昌被列为共和国历史上的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追思行列中还有军事专家,有的如此评价段德昌的军事才华:“水泊洪湖是他革命军事生涯的起点。他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让洪湖周围揭竿而起的游击队纷纷向他汇集。‘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他创作这首《红军战士纪律歌》将由渔民、猎户组成的游击队淬炼成一支铁师劲旅。段德昌是理论与实战兼长的军事家,总结了一整套水上、平原游击战术,从而成为我军军事史上最早从事水上游击战争的军事将领。”益阳市党史研究室刘建新写诗《一代名将段德昌》来纪念段德昌:常胜将军段德昌,疆场驰骋威名扬;滚滚长江七捷奏,滔滔洪湖九擒王;热血不为主义洒,同室操戈实可殇;吾辈勿忘英烈志,复兴中华慰忠良! “要是他不被害,会是什么军衔?”他的战友贺龙是元帅,他介绍入党的彭德怀是元帅。当年他的随同参谋樊哲祥,1980年11月在接受五峰苏区调查组访问时说:“段德昌是一个常胜将军……如果不被夏曦杀害,可能是元帅,许光达是他手下的师长,也是大将嘛。” 可许多人不知道,在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毛泽东还为段德昌流过泪。孙卓清所著《共和国不能忘怀》一书中就披露了一段史实:对于段德昌这个军事英才死于“左”倾路线,毛泽东多次表示惋惜。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在听取彭德怀汇报,当话题转到段德昌时,激动得两眼泪花,汇报不得不中断,改日进行…… 走出展馆,只见阳光下的段德昌铜像青春勃发、风云在胸。“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这首源自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插曲,在耳边声声回响……(段兆明陈哲)
36位“中国当代军事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军委两次审议确认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1994年8月,经中央军委审议编纂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确定了36位军事家的名单,他们是—— 毛泽东(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家主席。 周恩来(1898~197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邓小平(1904~1997):中央军委主席。 彭德怀(1898~1974):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刘伯承(1892~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训练总监部部长,元帅。 贺龙(1896~1969):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陈毅(1901~1972):中央军委副主席,元帅。 罗荣桓(1902~1963):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元帅。 徐向前(1901~1990):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聂荣臻(1899~1992):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科委主任,元帅。 叶剑英(1897~1986)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叶挺(1896~1946):新四军军长。 杨尚昆(1907~1998):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军委常委,国家主席。 粟裕(1907~1984):总参谋长,大将。 徐海东(1900~1970):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黄克诚(1902~1986):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陈赓(1903~1961):副总参谋长,大将。 谭政(1966~1988):总政治部主任,大将。 萧劲光(1903~1989):海军司令员,大将。 张云逸(1892~1974):中央军委委员,大将。 罗瑞卿(1906~1978):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 王树声(1905~1974):总军械部部长,大将。 许光达(1908~1969):装甲兵司令员,大将。 许继慎(1901~1931):红一军军长,中共鄂豫皖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1931年11月在“肃反”中被错杀。 蔡申熙(1906~1932):红十五军军长,鄂豫皖特委委员兼军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红六军军长,1933年5月1日在“肃反”中被错杀。 曾中生(1900~1935):红四军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因反对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于1935年8月被杀害。 左权(1905~1942):红一军团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1942年5月25日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彭雪枫(1907~1944):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和淮北军区司令员,1944年9月11日在指挥作战中牺牲。 罗炳辉(1887~1946):红九军团军团长,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黄公略(1898~1931):平江起义领导人,红三军军长,1931年9月15日作战中伤重牺牲。 方志敏(1899~1935):赣东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6日于南昌就义。 刘志丹(1903~1936):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1936年4月14日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林彪(1907~1971):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元帅。 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曾任解放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的朱德、彭德怀,只不过林彪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给放到最后了。不过,他被评定为36位军事家之列,体现了对他的军事才能的客观评价,同时也说明中央军委对他评价的历史公正性。
来源: 曾参加彭山思王祠会议湘鄂红军高级将领段德昌被毛主席签发共和国“一号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