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16-6-4 13:11 编辑
石门县女大学生杨丽荣返乡创业“益添壹碗粗粮面”
个子不高、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镜、一脸腼腆、今年才20多岁的杨丽荣弃教自主创业的消息传出,许多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乳气未干的柔弱女孩,是谁借给了她这样大的胆子?然而,事实证明,杨丽荣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便办成了益添壹碗粗粮面有限公司。她瞄准“打造粗粮面,为石门争脸面”的目标,在艰难的条件下起步,在“粗”字上动脑,很快推出了粗粮面系列新产品,并形成日产粗粮面3000斤的生产规模,产品也随之进入市场,从而成了石门县返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范。 人各有志,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创业 杨丽荣出生在石门县二都双土村,从小爱读书,因此成绩优异,一路顺风读到了大学毕业。 2009年,她从湖南第一师范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并先后在几所英语培训学校和民办学校任教。在学校,她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但她总觉得不适合干这一行,应该象不少同龄人那样去市场上搏击自主创业才爽。经过认真和反复思考后,她决定辞职。2012年春,她回到了家乡石门,决心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体现一名大学生应有的价值。 辞职回到石门后,她首先就是思考做啥项目。因为她清楚,找准项目对创业是否成功极为关键。为了确定创业方向,她花钱先后到上海、深圳等地考察市场情况。她想:别人能够创业,我也一定能。我和他们一样有一个脑袋瓜和一双手,只要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女孩,独闯世界考察市场的路充满艰辛,吃盒饭、住窝棚、遭冷眼,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还险些被人贩子拐走。但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前后两次近60天的考察,她看到了粗粮产品的销售前景,同时联想到石门是粗粮的产地,红薯、玉米等农产品原料可就地取材,如果办一个粗粮加工厂,既可自己赚钱,也可为当地百姓的农产品提供销路,还可为石门长脸,一举三得。于是,杨丽荣脑海中便初步形成了创业粗粮加工的雏形。她相信,沿着这条思路走,道路会越走越宽。 怀揣着创业梦想回到石门,杨丽荣把这个想法向家里人提出。不料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就地维持家里现有的这个作坊就不错了,没有必要冒风险扩大规模,说来说去,最关键的是不信任杨丽荣的经商能力和创业能力。 杨丽荣看到了这一点。她决定首先争取丈夫的支持。丈夫反对的原因,不是不信任杨丽荣,而是他觉得妻子大学毕业后应该吃碗安静饭。他对妻子说:“你把书读到了大学毕业,如今要单独创业,那当初读书干啥?”杨丽荣坚定地回答:“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创业!” 丈夫是电信的职工,是专门从事电子设备安装的技术骨干。他知道,自2013年结婚后,杨丽荣一直坚持暂时不生孩子,为的就是想干干事业。妻子心意已决,拦是拦不住的,于是在自己的工作和爱人的追求之间,他违心地选择了后者。2014年7月,在妻子的事业艰难起步的关键时刻,他舍弃了稳定可观的收入,辞去了电信的工作,走进了妻子的战壕。在丈夫的影响下,全家人的态度开始改变。杨丽荣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咬定目标,我创业的目的就是为石门长脸 家人的支持,给了杨丽荣创业巨大的力量。杨丽荣的父亲虽是个农民,但他有一手压面的绝活。正是靠这个绝活,他20年前就在二都的家中开了一个加工面条的小作坊。现代人时兴吃粗粮,父亲有技术,家里有基础,在石门县城办一个粗粮面条加工企业,原料不愁,技术不愁,厂房一建,设备一安,就可出产品。看准了,杨丽荣说干就干。杨丽荣拍板举全家之力,用尽借、贷、凑等各种手段筹资500万元,选定渫阳社区原县塑料厂废弃厂房翻修建厂,由杨丽荣自己50﹪、妈妈25﹪、丈夫25﹪组成股份公司,主要生产粗粮面条。全家一致表示同意。父亲一高兴,将企业起名“益添壹碗粗粮面有限公司”。 2014年7月5日,是杨丽荣创业郑重起步的日子。她一大早就揣着创办“益添壹碗粗粮面有限公司”的报告,去相关部门办理证件。没想到开始就吃了闭门羹。不怪得人家,只怪自己资料准备不齐全。后经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对着要求准备好后,终于过了第一关。此后,杨丽荣从中吸取了教训,每次出发前都对着相关要求,将资料准备齐全。第一次碰上的钉子,竟然为她完成整个办证过程起到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创业说起来容易,真干起来,比想象的要难得多。项目确定了,需要建厂和生产启动资金;厂址选好了,需要签订场地租赁合同;设备购回了,需要安装调试;开机生产了,需要打开销售渠道,诸如此类的等等事情接踵而来,让她始料不及,杨丽荣几次因为资金断链一时想不出办法,趴在床上哭了。 不过,对于困难,杨丽荣从决心创业的那天开始,就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加上有家人的支持,她相信,这些困难一定能克服。于是她从床上爬起,擦干眼泪又想办法接着干。 经过多方努力,到2015年上半年,500万元资金终于筹齐了。杨丽荣决定7月开始动工修建厂房。 那段时间,是对杨丽荣意志的巨大考验。她的家住在二都天供山,距工地有十多里路。一个女孩和施工人员在工地上混居很不方便,因此,她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冒着酷暑早去晚归。工地夜间施工,有许多事情常常需要她到场,她便随喊随到赶回工地处理。建厂房的那段时间,她经常起早摸黑,很多时候连饭都赶不上吃。但她始终咬牙坚持。就这样,她一口气干了两个多月,终于把厂房建好了。目睹占地2000平方米的厂房拔地而起,就连她父母都说,俺丽荣这孩子真的能吃苦。 厂房建好了,购买设备又遇到了资金困难。借、贷的方式都用过了,杨丽荣心急如焚。怎么办?她试着去厂家协商预付50%设备款,担心厂家信不过,她把厂家的代表请到了石门。厂家现场考察后认为可靠,便同意了杨丽荣的请求。设备的问题解决了,看到自己的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成功,她所有的烦恼和疲劳顿时全消,只有憧憬和信心留在心头。 2015年 9月8日,随着一声机器的轰鸣,杨丽荣苦心经营的益添壹碗粗粮面有限公司正式投入生产。回想短暂而艰难的创业历程,杨丽荣哭了。 投产后,困难依然不时出现。投产3个月后的一天,杨丽荣聘请的一位生产主管,因为与业务员发生冲突,一气之下竟不辞而别。主管生产的担子直接压到了杨丽荣的肩上,她不停地上午跑单位,下午忙生产,每天都要加班到半夜,直到今年3月另外聘请到生产主管后,才稍微解脱。 投产之初,厂里的生产能力是日产面条3000斤。及时将产品销售出去变成现金回笼,是确保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在面条生产竞争激烈的当今,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困难重重,迫使杨丽荣日夜思考着这个问题,今年3月,她在网站上找到了一家zlls公司,见它是国内做粮油产品的前三甲,便马上主动和该公司联系,并请他们派员来石门考察。通过对方考察,杨丽荣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企业向更高目标迈进,杨丽荣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对企业由作坊式管理向全面实行SC质量体系标准的转变,并坚决拒绝使用任何添加剂,全部使用原生态原料。对方经过跟踪,看到了杨丽荣的企业的优势和潜力,于是很快成了杨丽荣企业的一个一下单就是二十多万斤粗粮面的大客户。 如今,杨丽荣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红薯面条,苦荞面条,全麦面条已经在常德、长沙等地打开了市场。现又正在加紧玉米面条和胡萝卜面条等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也即将达到日产面条5000斤。杨丽荣说,她要用“益添壹碗粗粮面”滋润百姓,用“益添壹碗粗粮面”为石门长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