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留住大美湘西 ——记画家吴慈安及他的钢笔画 罗 永 常 吴慈安先生是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桃源县新钢笔画协会主席、县老干部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在这翰墨丹青能手云集的艺术家队伍中,他以创作钢笔画而著称,近10年创作了一百多幅钢笔画作品,成为中国钢笔画协会(联盟)理事。2013年11月,他在常德市文化馆举办了“朝花夕拾——吴慈安钢笔画展”,展览出乎意外的引起轰动。2014年,吴慈安参加了由中国美协艺委会、鲁迅美院、钢笔画联盟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新钢笔画研讨展。2016年6月,吴慈安的6幅作品参加了在长沙举办的〝《达意堂》中国名家艺朮作品展〞。2016年11月,吴慈安将在湖南省展览馆举办“湘西山水新钢笔画”个展。在2013年出版“《朝花夕拾》——吴慈安钢笔画小品集”后,又于2016年9月出版第二本画册《吴慈安湘西山水新钢笔画集》。 吴慈安的艺术成就,虽被大家称为〝老树挂果〞,但他与绘画的渊源,却在儿时就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吴慈安出生在湘西北的一个小镇——桃源县黄石镇。这里四面环山,一条清沏的小河绕镇而过,河上有一座他爷爷也说不清年代的五拱石桥。桥下是他和小伙伴们戏水、捕鱼的好去处,石板街上也时而传来他们滚铁环的叮当声。上街和中街有建了戏台的“观音寺”和“万寿宫”,下街是一座供着孔子雕像的文庙,后来这里就成为他就读的小学。一天,美术老师把这群孩子带到河边写生,刚坐下,年少的吴慈安就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河岸下是一座小木桥,百米开外是高大的五拱石桥,远处的香山仙女般藏在云雾之中,河边还有一排排形态各异的吊脚楼……此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油然而生:长大了,我要当画家,把家乡的美景画出来,让很多很多的人都能看到! 1956年,他考上了桃一中,也第一次走出大山。初中毕业,尽管他成绩优异但急于找个“饭碗”, 便报考了桃源师范学校。在这个培养教师的摇篮里,他有幸遇到恩师、著名国画家卫雪樵先生。在恩师的培养和教导下,他真正爱上了绘画。毕业时,也是恩师举荐,他分配到县电影院担任美工。美工,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职业!在这期间,他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县里的各项创作、展览活动,虚心向省、市的专家求教,终于创作出连环画册《为革命种田的老闯将——李光庆》,并多次参加省、市美展。“文革”中,他虽被作为白专道路的典型受到批判,但绘画的热情仍然不减。正当他为实现儿时的梦想而努力时,组织上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80年代初,他担任了县电影公司经理,那是农村电影最红火的年代,沉重的工作担子迫使他不得不搁下画笔,而这一搁就是20余年! 二 2006年桃源县城新修商业步行街,退休后的吴慈安应聘给这家房地产公司做办公室工作。有段时间,开发公司因合作事宜扯皮,吴慈安闲来无事,想画张画解解闷,但苦于一时找不到墨和毛笔,就顺手拿起一支钢笔,在一张4开白纸上,创作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张钢笔画:《春到山乡》。不久,县美协办了一个《老画家十人展》,他的《春到山乡》也参了展。出人意外的是,这幅《春到山乡》竟然获了奖,而且被收藏家以3000元的高价买走,这使已搁笔多年的吴慈安看到了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潜能。 也就是在这次画展上,著名书法家、曾和吴慈安同在电影公司做过美工的张锡良,看了画展鼓励他说:老吴,你有画钢笔画的天赋,莫给别人打工了,就安下心来发展钢笔画吧。 从此,吴慈安欣然采纳了老朋友的建议,全身心投入到钢笔画的创作中来。 钢笔画在19世纪末就被欧洲画家青睐,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虽不满百年,但被画家们广泛运用于速写、漫画、插图以及连环画的创作。吴慈安在60年代画连环画时,曾认真钻研过著名画家贺友直、华山川、颜梅华等画家创作连环画的技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功底。这次获奖,犹如旧梦重温,让他彻底迷上了钢笔画。 为了画好钢笔画,他四处寻师访友,采风写生,下大功夫在技法方面深入挖掘,也在网上学习中外钢笔画家的表现技巧和理论,把他们成功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 不久,吴慈安在长沙的一次展事中,与老同学张锡良不期而遇。张建议他在常德办个画展,而且起步要高。吴慈安信心满怀,围绕个展这个目标,日夜连台,准备画作。 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于2013年11月,年逾70的他在常德市文化馆举办了“朝花夕拾——吴慈安钢笔画展”,展出的50多幅艺术力作,深受观众喜爱,也令同行们惊叹,更为收藏者所钟情,全部作品当场被人购买一空。展览圆满成功,不仅让大家对吴慈安刮目相看,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钢笔画这一别具魅力的绘画形式。 一时间,他笼罩在耀眼的光环中,但他没有陶醉,成功和荣誉更加激励他扬鞭奋蹄。画展结束后,他四处打听我国新钢笔画代表人物、中国钢笔画联盟主席李渝基先生的住处,想找大师上门求教。当他好不容易找到李的电话,一打听,李渝基却在广州养病。他二话不说,立马飞往广州,探望了大师,汇报了他在常德办画展的情况,并奉上自己的画册,请他指出自己创作中的不足。大师首先肯定了他在新钢笔画创作中的成绩:起步晚,成果多,用笔随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有较强的艺术冲击力。同时建议他,要确定自己的创作对象,努力凸现自己的个性线条语言。大师还介绍了他创作的新钢笔画巨作——湘江长卷的体会和技法,这对吴慈安以后创作长卷《湘西神韵图》,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 2014年6月,吴慈安因事去北京,特意前往宋庄画家村,拜访了范祥厚、王永潮等著名钢笔画家。尽管范祥厚、王永潮比他小十多岁,但他不论年老年少,只要有长处,就虚心求教。范拿出自己的画册《范祥厚新钢笔画艺术》,吴也奉上《吴慈安钢笔画小品集》,进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很有趣的是,范祥厚的《春回响水河》和吴慈安的《春到山乡》,表现同一个“春回”的主题,但由于画家所表现的地域不同,加上技法上的差异,因而一个厚重,一个灵秀;一个纯粹写景,一个景物交融,画面丰富多彩。 他虚心好学,加上大师们的指点,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提高,其创作技法日益丰富,艺术风格逐步成熟,新作佳品常常见诸报刊杂志和各级展赛活动,不仅获奖入书,还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他的老朋友、著名书法家张锡良先生看了画展,赞扬他说: “当年那个追求艺术的吴慈安回来了,而且是在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上回来了!” 吴慈安还花精力把我县的群众钢笔画创作带动起来,2014年底,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桃源县新钢笔画家协会。该协会现有会员35人,常德、临澧等地也有4位新钢笔画爱好者参加。吴慈安总是不厌其厌,手把手地教,一年还两到三次带领会员外去写生,定期组织大家交流评议作品,提高了会员队伍的整体创作水平。准备在今年9月举办桃源县首届新钢笔画展,展出近60幅会员创作的新钢笔画作品。 三 吴慈安办完常德个展之后,时不时思考一个问题:我作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应选择在哪里? 他借鉴国内大师的经验,便把表现的对象定在了湘西。因为他生于湘西,长于湘西,几十年的乡情,已经形成了一个不解的〝湘西情结〞。特别是近几年,他年事已高,记忆的仓库不时打开,许多童年的故事、情节、画面,乐趣和亲情,一幕幕再现在他的眼前,让他久久不能忘怀。他深切认识到,也只有本土素材,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主题。再则,他选择湘西的还一个原因,是他先后3次到张家界的王家坪写生的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 他第一次去王家坪写生,风雨桥边,只见那一排排吊脚楼,偎青山,临碧水,楼上晾红挂绿,阳光和小狗席地而坐,挂在门楣上的一串串红辣椒,似一幅恬美的风俗画。画中时有姑娘儿童出没,整个画面笼罩在一派古朴、宁静、祥和而又湿润绵长的安闲情调中。吴慈安陶醉了,用情深深地感受她的美丽,马上掏出钢笔进行速写,留下了王家坪多彩的风姿。 次年秋,画家第二次到王家坪写生,突然发现桥边那栋古朴的吊脚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贴了白瓷砖的红砖小楼,古村落的整体美感被破坏了,画家很沮丧。时过两年,画家第三次去王家坪采风,记忆中的吊脚楼已无影无踪,山溪两边蘑菇似地长出许多大楼小楼,把古韵悠悠的王家坪打扮成了一个摩登的公子哥儿。 这对画家触动很大,一种紧迫感、一种责任感由然而生。他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的画笔,把大美湘西留下来。而且感悟到,把最具特色的本土景物画下来,其艺术生命力会历久弥新。况且钢笔画非常适用于表现这种古朴风情。吴慈安暗忖,如果用自己的钢笔画,留下很多湘西美妙的〝老照片〞,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很快,他为自己制定出了一个反映湘西的系列计划:古村落系列、古民居系列、古桥系列、古镇古街系列、民俗系列〔油榨房、水碾、风车〕等,全身心投入到湘西钢笔画的创作中来。 吴慈安为去湘西采风,广搜创作素材,在他65岁那年学会了开车。八年来,他驾车行驶了近10万公里,跑遍了湘西、湘西南的十多个县市。他不顾年老体弱,每年坚持五到八次去湘西不同的景点写生,在凤凰老街的青石板上,在美丽的沱江之滨、南长城、恩施土司城,在土家寨、风雨桥、苗家吊脚楼、侗寨钟鼓楼,在张家界、索溪峪、桃花源等景区,都留下了他采风写生的足迹。 他就是靠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拼搏的献身精神,每次去湘西写生,都要翻山涉水,攀岩走崖,困难重重,但从未打过退堂鼓。为创作一幅反映星德山风貌的精品力作,他先后4次登临星德山写生。 星德山是楚南胜迹、湘西名山,跃出海面900余米,山高路险,仅百步嶝的台价就有281级,十分陡峭,即使年轻人,也会望而生畏。然而,吴慈安知难而进,在他70岁那年,登上了〝金顶〞,品读星德山的美丽与奇妙。很快,他创作出了大画幅钢笔画《星德山》。由于他反复观察景物,熟悉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山峦变化的景观,找到了与星德山气质相契合的线条语言,加上思想感情的恣意发挥,景已是情化了的景,因而画家创作出来的《星德山》比自然景观更加奇妙。主峰更加凸现,群峰层次分明; 虬松挺拔,星子宫更加耀眼夺目; 白云缥缈,绕峰而行,仙化了景物,使整个画面韵味无穷。 10余年来,吴慈安遍游湘西的名山秀水,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然而,要把这些素材画成画,特别是画成钢笔画,而且要画成大画幅的钢笔画,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可想而知的。 一幅钢笔画少则由上万根线条、多则几十万根线条的巧妙重叠组合而成,非常费时费力。而吴慈安大部分是站着作画,创作一幅钢笔画,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大画幅作品需要一个多月。这对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既是一个艺术技巧的考验,也是一个意志的考验。每当他画完一幅大画幅作品,他的小腿都要站肿。 在吴慈安的生活中,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除了处理一些协会的事务外,大部分精力都用在钢笔画的创作上。他每天工作8个多小时,有时还加点夜班,他这是在与老天争速度,与生命抢时间。 2014年盛夏,因孙子降生,他去了北京。一到北京,便在儿子住所附近租了一套房子做画室。他在北京呆了近两个月,从没逛过街,没游历名胜古迹,关门潜心创作,完成了《洪江古城一隅》、《赴宴》等3幅作品,而且都是新钢笔画的精品力作。特别是2014年7月27日这一天,他孙子在北京降生时,他仍在画室作画。鸡叫三更时,他终于为自己的心血之作《古村一角》画完了最后一笔,老伴这才告诉他,孙子已降生了,他感到十分愧疚,这才匆忙赶往医院看望。 2015年岁末,他的巨幅长卷《湘西神韵图》才画了一半,吃过年饭,他马上把自己关进画室,一直画到正月十五,整整画了40天,才画完这个长4米的巨幅长卷。他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众多山川景物,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进行横向组合,使其景物更加集中,主题更加鲜明,富有韵味,有很大的艺术冲击力。有人问他画的是什么地方,他说,这就是我心中的湘西。因为湘西的峻山秀水、古桥古村,早已活在他的心中。 他笑将夕照当朝阳,在短短的几年中,创作出了一百多幅表现湘西景观的钢笔画,诸如《湘西神韵图》、《张家界》、《山乡人家》、《小河边的古苗寨》等一类大画幅作品就有20多幅。其速度之快,作品之多,这在我国钢笔画的画家队伍中,是不多见的。 2016年9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画册《乐山乐水——吴慈安湘西新钢笔画集》,所收录的61幅画作,全部是描绘湘西景物的。翻开画册,一幅幅散发着浓郁湘西生活气息的画面扑面而来:张家界的奇山异水、古韵悠悠的凤凰古城、湘西古村落的竹乡苗寨、旧城老街的老胡同老房子、寻常百姓家的家什农具,桃花源的樵村菊圃……他的每一幅画都是对湘西山川的无私赐予,都倾注着他热爱湘西、赞美湘西的可贵情感。他忠实地为湘西写照,就像一张张年深日久的黑白照片,把大美湘西留给了后人。 吴慈安最后介绍,定在2016年11月10日至14日,在长沙省展览馆,第二次举办他的〝乐山乐水——吴慈安湘西新钢笔画展〞,即将展出近百幅表现湘西景观的新钢笔画精品。 我衷心期待画家再给我们带来一次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