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诗人姚成友〔二〕 罗永常 姚成友: 1942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黄石镇的一个小山村。大学学历。19岁在桃源一中读高中时参军,历任战士,班长,文化干事、宣传干事。1974年调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先后任干事、副处长、处长、副部长、部长。1992年初任桂林陆军学院副院长,1994年3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同时被授少将军衔。2002年10月,达到正军职任职的最高年龄,按规定离职退休。 在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队伍中,既是将军又是诗人的并不多见,广州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姚成友将军激情似火,笔耕不缀,以其绚丽多彩的诗篇享誉文坛,算得上名符其实的“将军诗人”。 踏着明媚的春光,记者来到广州白云山下的营区采访姚成友将军。虽然年逾古稀,将军的风度和诗人的气质让人肃然起敬。记者说明来意,姚将军谦和地说,“我从来没想到会当将军,也从没想过会成诗人,是部队这所大学校,成就了我未曾梦过的梦想。 …… 三
回忆昔日的部队生活,姚成友将军十分感慨,那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 姚成友参军所在的部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主要任务就是围海造田,种地打粮。他告诉记者,部队先是在深圳南头附近的海滩修筑拦海大堤,砍伐滩涂杂树,辟造数千亩海田。后又移师珠江口的白藤、大霖、小霖、三板等岛屿修大堤,建大闸,垒田埂,造沟渠,硬是造出近三万亩良田。连续六年围田耕种,将数十万吨金灿灿的稻谷送到国家的粮仓。 姚将军回忆说,在南头围海造田,他是连队的战士,每天和战友们早出晚归,一身汗,一身泥,一身劲。在白藤湖围海造田,他已是师机关的干部,仍成天泡在海浪泥滩里。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万亩海滩变成良田而惊叹,为战天斗地的英雄壮举而感动,为金谷成山的丰收喜悦而兴奋。那时,环境和生活是艰苦的,但精神却是充实的。万余名军人连续数年的战天斗地,并不亚于一场硝烟四起的战争。 部队围海造田的岁月,将军难以忘怀。官兵们头顶烈日,脚踩咸水、身披台风,日夜战斗在茫茫海滩上。午饭和晚饭都在大堤就餐。有时正吃着,天气突变,狂风漫卷着暴雨飘泼而下,盛饭的碗装了满满一碗水。有的同志打趣说:“这是一碗天汤呵,快喝天汤吧!”他回忆说,风势最厉害的时候,人们吃饭都得用上军事动作。因为宿舍和饭堂有一段距离,顶风冒雨穿过这段路,就得全靠“匍匐前进”的功夫。每年“八一”前后,是抢收抢插的日子,为了不误农时,官兵们夜晚就睡在田头。 虽然辛苦,但官兵生活充满无穷的乐趣。每天收工回营,看见海滩冒出无数的黄果鱼,便一溜烟跑下海滩,东扑西抓,拿回连队改善生活。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部队业余演出队自编自演,常常使人笑破肚皮。姚将军自豪地说,谁也难以相信,从这块咸水和汗水浸泡的土地,从这条海浪和稻浪相拥的大堤,竟走出了14位将军,其中有三位上将。 1999年初,已是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的姚成友将军再次来到这块梦绕魂牵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那时的白藤湖只有一溜泥墙和一片村舍,如今高楼大厦,长街蜿蜒,半山腰别墅群的紫瓦红墙在绿树丛中隐隐现现。将军心潮起伏,不能忘记那劈波斩浪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不能忘记那些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军人,没有当年的出生入死,激情如水,哪有今日遍地玫瑰,灿烂如霞。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散文《白藤湖杂忆》刊登在解放军报和羊城晚报上。
四 作为一名军人,视激战沙场,热血卫国为最高荣誉。在姚成友将军的军旅生涯中,他也铭刻着这种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姚成友在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职。作战开始前,他奉命随军区前线指挥部开往前线。司令员许世友、政委向仲华在指挥所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他则和前指政治部的同志,组织指导部队进行形势战备教育,起草作战动员提纲和作战动员令。 战斗打响后,姚成友到战斗最激烈的阵地了解战斗情况和英雄事迹。在血与火的前线,他写下80多篇日记,记录战争的真实感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曾有过多次遇险。一次,军用吉普车载着姚成友和其他两位同志到前线炮阵地了解战斗情况,宣传炮兵的英勇事迹。吉普车停在炮兵阵地的山脚下,他徒步走上阵地。情况了解完后,姚成友和战友返回车上,刚开走几秒钟,敌人的一发炮弹准确落在停车的位置,真是好险啊! 姚成友将军说,战后边境改革开放,战场变商场,人们对这场战争似乎已经淡忘。而网上一些不明真相的文章胡编乱造,混淆视听。作为当年参战的老兵,姚成友将军坚定地认为,党中央、中央军委当年决定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是完全正确的,参战部队的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官兵们出生入死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的,长眠在边陲大地的烈士们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姚成友的诗歌创作也迎来了高峰。其中长诗《震撼世界的十七天》、《英雄花开万树红》、诗集《胜利号角》,站在历史的角度,反映战争的正义,歌颂英雄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振奋。 战后,姚成友又多次走访广西边防,再次激发创作热情,写出《撒在阵地上的诗传单》、《南疆八月桂花开》、《刻在剑麻上的诗》等大量的战地诗和边塞诗。其中名为《等》的诗,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后被收入《中国军旅诗选》: “站台上,她抱着小女儿 在焦急地等着 等着一次短暂的想见 和一回难得的亲热 自从最初与他相识 她就这样长年累月的等着 …… 她知道,春日的深情 必定能等来秋天的华彩和丰硕 五 履历显示,姚成友从1966年在师里当宣传干事开始,一直到担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探索和组织实施部队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工作中,他感到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八十年代初的革命人生观教育。 姚成友告诉记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许多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在理想、信念、前途、金钱、物质、幸福、苦乐、家庭、婚姻、纪律、自由等问题上再也不是一个声音,对社会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显得手足无措。用什么形式对部队进行教育?用什么道理统一官兵思想?时任广州军区政委向仲华指出,人生观世界观是总开关,一定要求抓好人生观教育。 抓好教育关键是要有好教材。宣传部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时任教育处副处长的姚成友,他从部队院校和机关调来五位同志参加编写,以《革命人生观讲话》为总题,写出了革命战士要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对待个人前途,树立无产阶级幸福观,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等11课初稿。 每一课观点正确,事例典型,论说辩证,有文彩,有说服力。接着,姚成友随工作组先在126师376团搞试点。全团干部战士围绕“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一生怎么样度过,怎样走好军旅人生路”总题目,学理论,释疑难,明是非,划界限,立典型,较好地解决了当时部队中存在的现实思想问题。解放军报头版头条以通栏标题介绍了这个团开展人生观教育的经验。之后,军区在126师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一场轰轰烈烈的人生观教育活动在全军区部队开展起来。 姚将军告诉记者,这次规模宏大的教育活动引起了军委和总部领导的重视,总政派工作组考查教育情况之后,即指示在全军开展这一教育活动,并把广州军区编写的教材印发全军,其教育成果还被写进广州军区史。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问题的文章、格言数不胜数,但用诗歌形式探索、解读人生,姚将军是一次新的尝试。他将论人的本质、论人的价值、论幸福、论金钱、论爱情、论得失、论朋友、论人际关系等人生的30个问题汇成诗集《人生进行曲》,出版后反响强烈。诗评称作“传统的继承与主旋律的弘扬,浇铸起革命信仰与人生信念之碑。” 六 1994年3月,姚成友被任命为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八年间一直是军区驻港澳部队领导小组的成员,分管这两支部队的政治工作,参与了这两支部队从组建到进驻到进驻后履行防务的全过程。 香港回归前夕,姚成友特意创作了长诗《回归颂》,歌颂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 七月,一片蓬勃,一片火势 七月,前有碧绿,后有金黄 …… 我们走向七月,就是走向美丽的香港 我们走向七月,就是走向亲爱的党 我们走向七月,就是走向美好的明天 明天的风景必然是从未有过的辉煌…… 澳门回归前夕,他又满怀深情地创作了朗诵诗《澳门,离我们好近好近》: 呵,美丽的澳门 离我们好近好近 近得能看见你的眼睛 伸一伸手,就能摸到你青春的树叶 迈一迈脚,就能踏上你金色的屋顶…… 在一次组织香港同胞参观驻港部队活动中,有位香港记者私下告诉姚成友将军驻港部队有“四气”。姚成友心头不快,仍静心听记者说四气:一是帅气,士兵都是1、7米以上,个个长得帅;二是神气,无论在队列中,还是日常行动中,个个显得气宇轩昂,很精神;三是灵气,有文化,多才艺,许多人会说英语、粤语;四是大气,面对那么多高层领导和香港人士不怯场,行动自如,谈吐得体。原来如此,姚成友深深松了口气,“四气”概括很精准,很到位,感谢香港记者讲真话。 驻港部队进驻香港后,姚成友先后走遍了驻军的14个营区,召开座谈会,就驻港部队在新的环境下提出了加强驻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导驻港部队编写教材,解疑释难,确保官兵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拒腐蚀,永不沾”、“打得赢,不变质”。 采访结束,记者请教将军写诗技巧。姚将军沉思片刻回答说,诗者,思也。没有深思,没有发现,没有识见,非诗也;诗者,情也。没有感情,没有激情,没有真情,非诗也;诗者,美也。没有山水之美,没有人情之美,没有理论之美,非诗也。在即将退休的时候,姚将军曾写过一首诗当众朗读: 星移斗转春复秋,人生六十乐悠悠。 览尽山花海月事,走遍宽窄高低路。 功业依尽花叶茂,浮名已成逝水流。 莫道绚丽归平淡,不老青春重开头。 诗之情、诗之艺、诗之美,都在其中。 姚将军还告诉记者,诗歌语言要新鲜通俗而又富有美感。只要坚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坚持人民群众赞赏是最基本标准,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