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89|回复: 2

西藏归来: 读《吐蕃佛教》(9)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禅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1 11: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12 09:52 编辑

西藏归来
读《吐蕃佛教》(9)

达摩祖师二入四行”禅法

112039b0uu55qu0ihue64u.jpg
达摩一苇过江图

  按 《吐蕃佛教》第115页有“《五部遗教》所载顿门语录摘要”。《五部遗教》是一种早期的藏文文献资料,估计成书于12世纪左右,是从桑耶和雅龙地方的岩洞中掘出的保存了比较古的关于吐蕃时代的传说。《五部遗教》其中的《大臣遗教》,记载桑耶法诤,顿门、渐门各有一专节。有顿门51条语录,最后第51条语录说的就是达摩的“大乘入道四行”禅观。为了加深理解,我编辑这期读书笔记。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详),南印度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为中国禅的开创者。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526年)渡海来到中国广州,武帝派遣使者迎至首都建康,进宫入内谒见。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长达九年,修持大乘壁观,被当时的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之后,年届四十的神光禅师,为得大法,宁愿舍弃身命,在大雪纷飞中站立数天,又自断左手臂来表明求法心志,终于得到达摩的“大乘安心”法门,传授心印,改名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中国禅宗的传承,将其推源于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拈花微笑的摩诃迦叶尊者,是故,迦叶为天竺禅宗始祖,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达摩,共计二十八代。中国则以菩提达摩携法东来弘传开始,经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门下,形成开宗立派的“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因此,达摩也被尊为“禅宗东土第一代祖师”或“达摩祖师”。
    达摩东渡来华之后,便以四卷本《楞伽经》为主要经典,开始宣讲“二入四行”的禅法,传授弟子,启导中国禅宗;因其参究的方法是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以“传佛心印”为目的,所以,禅宗又称作佛心宗、达摩宗或无门宗。可以说,“二入四行”是达摩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所传授度化世人的禅修实践途径。
  达摩的“二入四行”,又被称为“四行观”或“大乘壁观”。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二种具体的修行方法。“理入”之法,即是壁观之法,以“理”为观想内容,主要是“借教悟宗”,即藉由佛典所说的种种教法而彻悟自心佛性的真理,属于对教理的思维,要求舍伪、归真,与道契合,是故,理入又称为“安心”。而为了配合修习壁观安心的禅法,也必须注重“行入“,即依据所悟而修行,基本上有“四法”,又称“四行”:(1)报冤行——修道之人,若遇到痛苦困厄缠身难以消解,应当成此乃宿世以来“冤憎”之情所造成的恶业果报,不是上天或他人所给予,所以必须甘心承受果报而毫无怨尤,就能够“体冤进道”(体认冤欠追讨急迫,而能努力修道),作为修道的助缘,笃实修行,以便跳脱轮回之苦。(2)随缘行——修道者要能体认一切都是由缘而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对于世间富贵贫贱、荣辱毁誉,皆由宿世业因所感,不必欣喜,也无须抱怨,一切得失随缘,无喜无忧,冥顺于道。(3)无所求行——修道之人,深知欲望为痛苦的根本,烦恼的源头,所以,止息贪念妄想,对世间财物无贪无恋,无取无求,自然能安心向道。(4)称法行——修行之人必须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实践,以便与正法或理法(即“性净之理”)相应,才能心无执着,不受物累,达到解脱之境。
  由此而观,达摩禅法大乘般若化的特质极为明显,他以“理入“、“行入”并举,正是(禅)定(智)慧双修,一方面要“见道”——悟入谛理(真理),另一方面则要付诸实践——本着悟道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消除无始以来的积习,达到生命究竟圆满的境界。简言之,“行入”属于教法之实践,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依佛教教义践行,且“行入”当以“理入”为基础,并与由壁观所得的“性净之理”相应,而在“理入”的同时,又必须结合“行入”,这正是达摩禅法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义。
    【原文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译文体悟佛法的真谛有许多的途径,简单地说,不外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什么是理入?即凭借言教(语言、文字等),而体悟佛法的真谛。(应)深信有情生命体,都是同一佛性,却为客尘烦恼所覆盖,不能显现明了。如果要舍去妄执,同归真性,应当凝心不动,住于壁观。心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别,凡夫和圣人都如如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如是坚住不移。再不随于文教的限制,这就与真理暗相符合。没有自他凡圣的分别,心境寂然无为,称之为理入。什么是行入?即所谓的四行。其他的各种行,都统摄在这四行中。什么是四行呢?一是报怨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原文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译文什么是报怨行呢?实践佛法的人,如果在受到苦难的时候,应当从内心如是思惟观察:人们从过去无数的时劫中,抛弃了根本的真如法性而随从外境的末流,流浪在六道轮回之中,常怀怨尤憎恨的恶念,彼此斗争、毒害,没有止境。我今生虽然没有过错,(遭受这样的苦难)是我过去冤孽的偿报。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上天和别人,都是不能给与我苦难的。经上说,遭遇苦难而不忧惧。为什么呢?是认识和到达真理的本源的原故。这个无染的真心生起来的时候,是与无上的道相应的,自然会体谅平息因苦生起的怨恨心,而增进道业。(如上思惟观察)就是报怨行。
    【原文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译文第二是随缘行,众生本来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并随自己的业力而流转生死。众生所感受的有苦有乐,都是从因缘而生。如果得到荣誉等殊胜的果报,只不过是我过去所作的善业感招,今天才得到报偿,当因缘散灭的时候,它就会如烟消失,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一切得失随顺于心性,心中不因得而增加什么,也不因减而失去什么,不受外界喜怒之风的干扰,巍然不动,就冥顺于不可言说的真道,因此说名随缘行。
    【原文】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译文第三是称所求行,世间人都长时沉迷在苦海中,时时刻刻贪求、执着无厌,便称之为求。有智慧的哲人对于真理的启悟,将真理运用在现实的世间,安心于寂静无为的心境中,形体随顺于道而自然运化,不作刻意的贪求。宇宙万有,莫不皆空,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庆幸的。人生善业的功德和恶业的黑暗,常常交相随逐,无有休息。久居的三界之中,犹如火宅一样,生死交互逼迫。只要有业报感招的有漏之身,皆诸苦为患,谁能得到安宁呢?(圣人)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所以在万有的世间中,息诸妄想,无欲无求。如经上说,凡有所求,都会感招苦报,若没有贪求,就会得到快乐。知道无求的道理,是是真正的有道行者。
    【原文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译文第四是称法行,心性本净的理体,称为法。此理体的万相都是性空的,没有染污和执着,没有彼此的分别。《维摩经》说,法性之中,没有众生的相状,因它远离众生的烦恼;法性之中,没有独立的自性,因为它远离了我相的执着。有识之士若能信解这个道理,就应当随顺法体而践行。法体对于身体、寿命、财产等,是没有悭贪之心,应当应当广行六度之施舍度,使内心没有吝惜,达到不执于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者,即所谓的三轮体空,没有偏和执着。只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垢,摄化一切有情,而不执着于这些外相。这样不但能利益自身,还能利益他人,更能使菩提之道更加庄严,并之增长。施舍是六度之一,余下五度,也应该这样修持。为了去除妄想而修行六度,而不执着于所修之行,便是称法行。
114344ieaca44wsj6526sa.jpg
2021年9月24日早晨,西藏旅游,
在隆子县扎日乡和扎西桑曲师傅合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1 16: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11 17: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1 22:59 , Processed in 0.35526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