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20 19:23 编辑
《吐蕃佛教》第五章“吐蕃佛教在敦煌”,列举了在敦煌的7位有影响的汉族僧人,他们是摩诃衍那、昙旷、王锡、吴邈真、妙弁、洪辩和慧箢。阅读时,我借助“百度”,尽可能地做了一些考证。 (一)摩诃衍那 摩诃衍那,亦称“摩诃衍”、“大乘和尚”。唐代汉僧。原是汉地沙州(治今甘肃敦煌)一带的禅师。8世纪80年代入藏讲经。力倡禅宗,称为“顿门派”,一时藏地僧人风靡相从,赞普妃没庐氏等贵族妇女30余人从其出家。后赤松德赞(755—797在位)派人从尼泊尔迎请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入藏,传中观学派教法,于是藏地发生两派辩论,史称“顿渐之净”。据藏文史籍称,摩诃衍那辩论失败,返回内地。此后藏地遂禁禅宗顿门派,但仍有影响。另据当时人王锡撰《顿悟大乘正理决》,得不出其失败的结论。 (二)昙旷 唐代僧。建康人。出家后学成唯识论、俱舍论,并入长安西明寺研究金刚般若经、大乘起信论等。后至河西(今甘肃武威)弘扬法义,着金刚般若经旨赞二卷、大乘起信论广释及略述二卷,于敦煌作大乘百法明门论义记一卷、大乘入道次第开决一卷。唐大历九年(774),作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上述著作近代在敦煌发现,收于大正藏古逸部。其生卒年不详。 另,昙旷撰《大乘二十二问》,亦称《大乘二十二问本》,一卷。佛教著述。敦煌遗书藏本。罗列有关大小乘教理、教义、教史方面的问题共二十二个,诸如涅槃、三身、佛性、真如、空有、十地菩萨、三乘异同、部派分裂等等,然后以“谨对”答之。乃是昙旷为回答吐蕃赞普关于佛法之垂询而撰。解释深入浅出,是研究昙旷思想及吐蕃占领时期敦煌佛教状况的珍贵资料。第二十二问论部派分裂虽主要取材于《异部宗轮论》等著作,但也提供不少新材料,如部派的划分与律藏的关系、各部派的流布等,是研究后期部派的重要资料。本书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录文有疏漏。 (三)王锡 王锡曾任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贞元二年(786年),沙洲城陷蕃,王锡被带往吐蕃王廷。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涉及王锡的史料一共只有三份,全部都是敦煌藏经洞内保存的文献。一份是王锡为佛教史料《顿悟大乘正理决》所做的序;另两份,则是他给吐蕃赞普上奏的草稿。 (四)吴邈真 又称吴和尚。他身兼“瓜沙两州都蕃僧统大德”,“知释门都法律兼摄引教授”。他的微信不仅在于河西,在吐蕃本土也深受赞普倚重,曾任国师。伯希和4660号卷子载:“圣神赞普,虔奉真如,昭临和尚,愿为国师,驿使亲驰,空王意理,浩然卓气,自通唐化,荐福明世,司空奉国,固请我师,愿谈唯识,助化旌麾,星霜不换,已至无依。”又说他“善于传译汉书”。现在有人说他就是洪辩,尚无定论。 (五)妙弁 原著妙弁的个人资料很少,只能借助两个相关的人的资料了解他。张义潮(799—872)的第14个女婿李明振(839—890)的叔父,罗振玉《西陲石刻》引《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载其事:“叔僧妙弁,在蕃以行高才俊,远迩瞻依,名达戎王赞普,追召持留在内【按:意为留在赞普身边】,兼假临坛供奉之号。” 原著妙弁的个人资料很少,只能借助两个相关的人的资料了解他,于是,我加了下面两条注释。 注释:(1)张义潮(799年-872年),又名张议潮,沙洲敦煌(今甘肃敦煌)人 。唐朝将领,民族英雄。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遣使向唐廷告捷,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此后逐步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宣宗于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军收复凉州,至咸通七年(866年)再收复西洲、轮台、清镇等城,使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次年,张议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统军,加司徒。自此留居长安。累封南阳郡开国公 。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逝世,获赠太保。张议潮收复河西诸州,使河西走廊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2)李明振(839年—890年),字九臬。唐敦煌人。张议潮第十四婿。李明振曾随张议潮起事,驱逐吐蕃守将,收复河西。在神乌、河兰之战中均建奇功。奉命出使中朝,于大中五年(851年)抵达长安。得授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昭宗大顺之年(890年)七月十六日卒,年五十二,张球为其撰成《墓志铭》一篇。
(六)洪辩(约787—869) 洪辩(约787—869),敦煌僧人。亦称吴僧统、吴和尚。俗姓吴。父绪芝,在唐朝先后任唐王府司马、千夫长、建康军使并授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长期领兵戍守西陲边土,精忠报国,战功显赫。“安史之乱”中,由于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奉命率大军勤王,致使河西势力空虚。吐蕃趁机剑指河西,一路势如破竹。绪芝率部殊死抵抗,终不敌蕃兵,只得随主帅退守敦煌。吐蕃占领敦煌后,绪芝仍然一心向唐,无意仕宦,遂退隐敦煌乡间。辩幼时出家,有辩才,谙蕃语,传译佛典,精研唯识。知大蕃沙州释门都法律兼摄副教授十数年,迁释门都教授。蕃历水鼠年至木虎年(832-834)于莫高窟开七佛堂。又建"法华无垢之塔"。大中二年(848)协助张议潮起事。大中五年(851),唐宣宗敕为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充河西释门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并敕黄牒。又开大佛堂一所(今第16窟)。领沙州十六所寺及三所禅窟。撰有《陇西教授阇梨写真赞》。唐咸通十年岁次乙丑七月二十八日圆寂,族人及弟子就廪室为影堂(即今第17窟藏经洞),内塑真容并立《告身碑》。 (七)慧箢 杜牧《樊川文集》,在卷二0中有他在851年代拟的诏书,称赞慧箢:“敦煌大蕃久陷戎垒;气俗自异,果产名僧。彼上人者,生于西土,利根佛事,余力通儒。悟执迷尘悟之身,譬喻火宅,举君臣父子之义,教尔青衿。开张法门,显白三道,遂事悍戾者好空恶杀,义勇者殉国忘家……勉弘两教,用化新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