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1-11-26 18:07 编辑
西藏归来·读《吐蕃佛教》(16) 大乘二十二问本(之四) 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 曾南行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
第十问云﹕ 菩萨具修诸解脱门【1】,行法如何﹖ 谨对﹕然解脱门有其多种,如花(华)严经善财童子【2】百二十处求善知识,一一皆为说解脱门,事具经文,难(1)以备载,就本而论(2),且(3)说一种。若入此门,诸门皆具,谓一切法皆不离心,若心离念无所分别,心无罣碍,即心解脱。诸解脱门从兹证得。故经偈云﹕若分别境相【3】 ,即堕于魔网,不动不分别,是则为解脱,又经偈云﹕相缚缚众生,亦由尘(4)重缚,善双修止(5)观,方乃(6)得解脱【4】。 注释: 【1】解脱门:通向涅盘的门户,指空、无相、无愿之三种禅定,因此三种禅定,乃是通向涅盘的门户。 【2】善财童子:据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3】《显扬》六卷一页云:相者,若略说;“谓一切言说所依处”。又,十九卷十页云:“云何名相?答:相有二种。一者境相,,二者因相。境相者:谓分别相。由缘此故,而入于定。”《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相指的是应该形相。相都是虚幻的,刹那刹那生灭,不是真的。《显扬》,即《显扬圣教论》,又称总苞众义论、广苞众义论、显扬论。印度无著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论为显扬《瑜伽师地论》 要义之最著者,古称瑜伽论十支之一;为唯识宗十一论之一,《成唯识论》之所依。 【4】《深蜜经》颂言:“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 (1) 原卷及乙卷作“虽”,今从甲卷。 (2) 甲卷作“证”,今从原卷及乙卷。 (3) 原卷及乙卷作“具”,今从甲卷。 (4) 甲卷作“麤”(cū,同“粗”),今从原卷及乙卷。 (5) 原卷作“正”,今从甲乙两卷。 (6) 原卷作“万”,今从甲乙两卷。 第十一问云﹕菩萨法身与佛法身,同不同者﹖ 谨对﹕《大般若经》【1】最胜天会所说法喻正与此同。今者谨经文而说。最胜天王【2】重白佛言﹕“如来法身【3】,菩萨法身,如是(1)二身有何差别﹖”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身无差别,功德有异,身无别者,同一真如,无别体故。功德异者,由满未满有差别故。菩萨法身功德未满,如来法身功德已满。譬如无价末尼宝珠【4】若未施功莹磨(2)庄饰,与施功力磨莹(3)庄严(4),如是二相,虽有差别,而其珠体即无差别。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同不同义,如经可知 。 注释: 【1】大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2】最胜天王:即最胜太子,佛教的神祇之一,毗沙门天王之子,被佛教尊为军神。最胜太子,为护持佛法、守护国家之善神。又称如意胜王、如意天王、甘露太子。或谓最胜太子与北方毗沙门天王之太子那吒为同尊。其形像可畏,具四面八臂以最胜太子为本尊,为战争或镇定兵乱所修之法,称为最胜太子法。据传唐玄宗时,道宣律师曾依此尊之秘法,平定乱事。 【3】如来法身:法身,指佛之自性真身;如来,为佛之尊称。法身虽无去来,然依隐没之如来藏显现为法身,故称如来。释摩诃衍论卷二:“显示随缘门中 自性净心,于染法中隐藏沉没,法身如来未出现故。” 【4】末尼宝珠,梵语意译,音译真陀摩尼、震多末尼,又作如意宝、如意珠等,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三藏法数》:梵语摩尼,又云末尼,华言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若以青物裹之投水,水色即青;红黄赤白,亦复如是。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将尽,位居十地之上,其随类现形,化用自在。故以摩尼宝轮对等觉位也。 (1) 甲卷误将“身”作“是”。 (2) 原卷作“莹莹”,缺“磨”字。 (3) 原卷缺“磨”字。 (4) 原卷作“饰”,今从甲乙两卷。
第十二问云﹕菩萨涅盘及与轮(1)回并不分别,义如何者﹖ 谨对﹕夫见涅盘由执生死,不见生死,何执涅盘,既都无见,于何分别?且(2)如二乘未离法执【1】,不了诸法皆从念生,执有离心生死苦法,见身心外别有涅盘,执涅盘故,妄起欣求,着生死故,妄生厌离。是故欣厌皆是妄心,其犹(3)怖梦虎【2】而生嫌(4),翫空花而自乐,菩萨了达照见心源,生死本空,亦何(5)所厌。涅盘无相,于何所欣?了空无相(6),心(7)念不生,轮回涅盘故不分别。 注释: 【1】法执:佛教用语,是断尽一念无明以后之境界。断尽一念无明之后,想要修行成佛才知有法执。法执为两种"我执"之一,对于"人我执"而言,也称为"法我执"。谓不知诸法由因缘而生,以为外界有独立自存的客观实体的"妄执"。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称为法执;而将人类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者,则称为我执。以上皆属迷妄之见解。成唯识论卷二:‘法执皆缘自心所现似法,执为实有,然似法相从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实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 【2】梦虎:譬喻梦中之虎,以譬虚事。慧命法师详玄赋曰:“保一异之四邪,执断常之双计。怖梦虎于长眠,玩空华于久翳。”止观十曰:“今于观支忽发先解,梦虎空华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善见律十二曰:“眠时梦见山崩或飞腾虚空,或见虎狼师子贼逐。此是四大不和,梦虚不实。”梁僧传佛图澄章曰:“慕容巂都邺,处石虎宫中。每梦见虎啮其臂,意谓石虎为祟。后符坚征邺,巂子暐为坚大将郭神虎所执,实先梦虎之验也。”慧影智论疏曰:“凡论梦法,睡眠时始梦,不眠不梦。如人睡眠梦中见虎畏号叫,觉者见之知其梦尔,梦虎自无。众生亦尔,卧生死床覆无明被昏睡眠,生五尘梦,起五欲想,取着诸法,生我我所见。” (1) 原卷作“转”,今从甲乙两卷。 (2) 原卷作“具”,今从甲乙两卷。 (3) 原卷作“由”,今从甲乙两卷。 (4) 原卷误将“侄”作“嫌”。 (5) 原卷与乙卷作“可”,今从甲卷。 (6) 乙卷作“想”,今从原卷及甲卷。 (7) 原卷作“别念”,今从甲乙两卷。
西藏旅游:2021年9月30日上午, 行走在大小昭寺之间的天桥上拍摄的拉萨街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