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有着70年党龄的共产党人,他曾在宣传部门工作过20余年,曾连续担任9年地委宣传部长,离休后仍然为弘扬中华文化不懈奋斗,他就是刚满九十四岁高龄的常德市离休干部杨杰同志。
杨杰同志是湖南安乡县人,1927年出生。1949年6月,参加中共安乡地下党组织的“中等学生联谊会”,开展迎接解放的活动。1949年7月30日,安乡解放。杨杰毅然放弃学业,参加筹粮支前。1952年加入党组织,1959年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生产),时年32岁。1962年元月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中央工作会(即七千人大会)。1964年8月,调中共常德地委宣传部,1973年5月开始连续当了9年地委宣传部长。他参加工作后,从区乡到县里,从基层到地区,在宣传部门工作了20多年,约占其工龄的四分之三,离休后仍然为弘扬中华文化不懈奋斗。他同人民军队同年诞生,他说自己是一个宣传战线的老战士。
杨杰老人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他任职时的工作报告、会议讲话、辅导报告,均自己动手。几十年来,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这些资料先后结集出版《随感集》《我与诗墙》《也是斋书法》《常德诗墙诗词选》等7本专著。2015年,留在杨杰手头的尚有近百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篇章对研究常德文化和某个课题有所帮助,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两位老人几经商量、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结集出版。时年八十三岁的老伴叶志芬拼起老命,全神贯注,编辑、校稿、联系出版社,经过一年的奔波,终于使得《风雨行踪》这部45万字的著作得以出版。这本书是杨杰个人几十年的行踪纪实。
不忘初心,方能始终。捧读《风雨行踪》,我分明看到了杨杰老人的初心,看到了不忘初心在他身上的体现。 杨杰同志的初心体现在信仰坚定,矢志不渝上。杨杰同志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爱党信党跟党走。在那特殊的年代,他饱受磨难,挨批挨斗挨打,但从没有怨恨过组织,始终对党坚信不疑。他对毛主席有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首自勉诗:“生处毛时代,谁为孺子牛?一心为国计,半点莫为私。自问心无愧,人谈脸不羞。甘为铺路石,愉快献春秋”。 杨杰同志的初心体现在勤政敬业,不辞艰险上。1971年、1972年,组织上两次派他去石门高寒山区探路调研、创建东山峰农场,他二话不说,卷起铺盖就出发。他带领长沙、常德、株洲的1500多名知识青年,披荆斩棘,夜以继日,开荒、修路、垦种,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完成了建场任务,两个春节都没有回家。 杨杰同志的初心体现在爱党忧党、为党护党上。一段时间,他看到一些腐败现象,看到干群关系恶化,忧心如焚。1991年,他在市委机关干部学习会上发表《关于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一段回顾》,深情讲述建国初期农村工作中政策措施紧密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紧密联系群众、思想感情紧密联系群众的故事,大声呼吁廉洁奉公,从我做起,为密切联系群众做出贡献。 杨杰同志的初心体现在永不懈怠、终身奋斗上。他于1984年退居二线、1990年离休,他退而不闲,离而未休,一直为文化宣传工作不懈奋斗。30多年来,他干了四件大事。一是研究大顺农民军李自成的归宿问题,他被推举为“湖南李自成归宿研究会”会长,其研究成果得到史学家认可,1998年,杨杰同志被中国明史学会特邀研究员。二是组建武陵诗社。1985年2月,他和师专曹菁教授、刘栋材、党史办彭则光同志发起组建武陵诗社,他被推举为理事长并连任三届,历时十二年。动员民众学诗、写诗、吟诗,开展诗教,创建诗词之市、诗词之乡活动在沅澧大地蓬勃兴起。三是1988年4月被任命为“常德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副总编,共审阅教育、文化、文艺、文物、新闻、广播、卫生、医药、人口、粮油、共产党志等十四部分志,均写出审阅情况和具体意见。四是受命主持修建“中国常德诗墙”,更为常德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1年春天,常德市委、市政府采纳政协委员伍顺生的提案建议,决定以防洪墙为载体修建诗书画刻艺术墙。时年六十四岁、离休多年的杨杰同志欣然受命,慷慨出征。他带领一个以离退休老将为主的团队,殚精竭虑,历经十年,终于建成了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当代诗、书、画界赞誉诗墙为“三绝诗书画,一墙天地人”、“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名邦首创”、“中华一绝”;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它为“诗国长城”、“半部文学史”!2000年9月5日,上海基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从此常德诗墙被载入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 十年间,经杨老选录、校阅、评点的诗词、撰写、修改的文章不下千万字,他与市内外有关人士的往来书函达两百多件。杨老本人的诗词书法都很有造诣,但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作品决不上墙,高风亮节令人感佩乃至汗颜。
2001年,杨杰同志不辱使命,功成身退。郑重托付给新人管理的常德诗墙全长6华里,镌刻上墙的诗词歌谣共1270首,这是从浩如烟海的16万首诗词中选出8000余首,经专家审定,最后确定上墙的。2014年,时已八十七岁的杨老和老伴又以顽强的毅力,在诗墙丛书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一本《中国常德诗墙诗词选读》公开发行,便于更多的人携带阅读。我登门拜望杨老,发现老人站立不起,只能坐在躺椅上看书,被人扶到摆在客厅一角的书桌旁写字。由于视力严重受损,看书写字要靠放大镜,有时一天只能写上三百字左右。老人头戴遮光帽,手持放大镜,一丝不苟地伏案写作的状态,真是令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
杨杰老人与老伴叶志芬都是中年丧偶,共同的遭遇、信仰和志趣使他们终成眷属。重组新家四十余年来,他们相濡以沫,是伴侣,是同志,也是文友,两人互敬互爱,相许无论顺逆,都陪伴至终老。两人将对方的子女视如己出,倍加疼爱。家和万事兴。良好的家风、和谐的家庭,是杨杰老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叶志芬的眼里,杨杰同志几十年始终本着“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原则待人处事。她说,我们几十年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对他的品德才情,工作精神、社会贡献均十分了解,常怀敬意,甘愿竭诚为他服务。杨杰同志主持修建常德诗墙工作,叶志芬不仅支持,还积极参与选诗评诗、征字征画等多项工作。她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的身体状况,坚持上北京、海南等地向名家求字,求得当代书坛一批名家作品。10年时间,留下了1000多件名家作品,668卷专业文书档案等诗墙建设珍贵史料,成为常德市一大特色档案,起到了千年工程存史的重要作用。
十年间,杨杰同志曾三次病重住院,有两次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病情稍有好转,又重上战场。他家的客厅常是开会的地方,凉台就是写作的场所,住院期间也在病榻前召集人研究诗墙事宜。2001年,这群老人将这项工程移交给常德市政府时,是十里诗墙、数百万字档案、千多幅中国一流书画家作品原件。在 2010年常德诗人节表彰大会上,杨杰同志被评为常德诗墙建设特等功臣。颁奖词这样写道:一座诗墙,因这群老人浇铸的灵魂而成为不朽;一座城市,因诗墙这美丽的翅膀从此可以飞翔。
杨杰同志离休后多次被评为省、市“五好老干部”,获常德诗墙修建特等功臣奖,2019年被评为常德市最美老干部。在儿女的眼里,父亲是好父亲、严父亲、廉父亲,令儿女自豪的父亲。他虽不是伟人,却是儿女心中的英雄。“用学识构建事业,用忠诚锤炼心灵;用清廉潇洒仕途,用奉献完美人生”“热心于事,淡泊于名,不苟于世,纵情于诗”,诗墙建设中的战友们如是评价杨杰同志。 文章写到这里,忽然噩耗传来,惊悉杨杰老人已于今天清晨六点多去世。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敬爱的杨杰老人。斯人已去,风范永存,功绩永存,精神永存!杨杰老一路走好!
哀挽杨杰老部长: 以廉履政,以勤谋事,忧乐系心头,一生正气浩然,万口铭碑皆堕泪; 为诗纵情,为墙呕心,国家在怀抱,耄耋精神不老,千秋遗德更何人。 ——常德艺术研究所杨善智
文宣战线一豪杰, 一生浩气干事业。 带领知青开东山, 坐庄诗墙搞建设。 避暑胜地留胜绩, 十里诗墙铭高德。 斯老如今乘鹤去, 声声杜鹃犹啼血。 ——常德日报陈集亮
江城子.读张新民会长《宣传战线一老兵》
担当使命守初衷。岁峥嵘,步匆匆。碾转征途,屡屡立新功。品德才情人敬仰,家国报,意情浓。
诗墙创建树新风。 古今融,唱酬同。九域方家、四海遍飞鸿。文化宣传争贡献,功绩卓,世人崇。
——常德老干网宣协会 钟兴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