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昌喜争当“湖南最美基层文化人
孙昌喜,男,土家族,1950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桩巴龙传说发源地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人,现为石门县商务粮食局退休干部。孙昌喜热爱家乡,心系传统文化,热心桩巴龙传说传承工作,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桩巴龙的传说》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自2012年6月被命名以来,一直痴心不改、义无反顾地从事传承工作,劳心费力、自掏腰包,出资、筹资总额达10多万元,利用各种平台、渠道进行广泛宣传,编制桩巴龙传说项目,组建桩巴龙公司,使该传说影响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被石门县委和县政府评为2012年度石门县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十佳优秀文化人物”。 孙昌喜于2008年8月编著完成《桩巴龙故事集》,2009年8月积极参与石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的“桩巴龙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为稳步推进桩巴龙传说的传承,大力弘扬桩巴龙传说蕴含的“崇祖溯根、孝老爱亲”文化内涵,做到了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自2010年起,孙昌喜利用自己的写作特长和人脉优势,坚持笔耕不辍,持续不断地在新闻媒体和各自媒体上以多种形式宣传桩巴龙传说。 一是撰文宣传。 1、2009年积极筹资近3万元编撰出品《桩巴龙故事集》600余册,无偿赠发到国家文化部、全国人大文教卫生委、省文化厅及市县相关部门和社会桩巴龙传说爱好者手中。 2、2010年5月,自筹资金编撰出版《石门民间天方夜谭·白话佬》,先后向相关文化、团体、图书馆、学校免费赠送5000余册,其中为太平镇文物和桩巴龙文化保护协会无偿捐赠3000册,定价金额总计达16万元以上。 3、2012年常德市群艺百团大赛谢幕后,受文化部门之托,不辞辛劳到易市、跑夹山、上罗坪深入民间采访,成功撰写了6篇长篇通讯,均被常德市文联《武陵源》杂志采用,为宣传石门的文化事业起到了推介宣传作用。 二是在各种媒体上进行宣传。 1、石门电视台开办旅游频道《开门闪经》栏目后,他作为该栏目的首任特邀嘉宾,先后在10余个电视节目中推介宣传桩巴龙传说,并分上下两集专题演说桩巴龙传说,受众至少在30万人次以上,深受城乡普通群众欢迎和好评。 2、他充分利用在本地新媒体上的高级网民优势,先后发文字、图片帖30余篇,点击跟帖转帖当以百万计。 3、利用QQ空间传播。仅2015年在QQ空间发布的涉及桩巴龙传说的专帖达10多篇,每周点击量100人次以上。 4、开通桩巴龙文化协会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因此,在石门县范围内,90%以上的人都知道孙昌喜是桩巴龙传说传承人和桩巴龙传说。 为了扩大桩巴龙文化影响,从2013年起孙昌喜开始着手自费组建“石门桩巴龙文化保护传播协会”,但因势单力薄、缺乏经济来源而告吹。2015年8月,孙昌喜以桩巴龙传说发源地热心人士为基础,组建“石门县太平镇文物和桩巴龙文化保护协会”,获县文广新局和县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批复同意,取得组织机构代码,发展会员50人以上,当年12月28日在太平镇桩巴龙文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近千人踊跃参会,展出桩巴龙传说条幅、匾牌100余幅,县电视台综合新闻和旅游频道分别予以了长达半个月的连续报道。为建立起一支庞大的传承人队伍,在协会组建中,资金完全自己垫付,表格完全自己填写,章程完全自己拟就,手续完全自己办理,其工作量相当巨大,非一般人能够做到,充分展现了其意志力和热情度,受到全县上下一致好评。 为了恢复重建桩巴龙传说遗址,让人们对该传说有一个直观印象,孙昌喜一直不遗余力推动促进《桩巴龙传说游览区》项目建设。在编写《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先后三次到传说发源地勘查选址,得到了太平镇党委政府领导和穿山河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大力支持,项目将列入镇村发展规划,主要范围和新址已经确定。 为将传承宣传工作与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弘扬桩巴龙传说的孝道文化,受传说发源地太平镇党委领导邀请,从2015年8月中旬到9月末,孙昌喜担任太平镇孝老爱亲等“十佳星级人物评选”团评委,对全镇18个村176名入选对象进行逐个考察筛选。在评审过程中,不辞辛苦进村入户,拍照片、摄视频、写报道,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评选出的“十佳星级人物”于2015年10月21日在太平镇桩巴龙文化广场举办的 孙昌喜自己制定的目标规划: 一是积极参与协助太平镇开展的“桩巴龙文化进校园”,为全镇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墙建设当参谋、出点子、供资料; 二是健全完善“太平镇文物和桩巴龙文化保护协会”,扩展传承人队伍; 三是尽力推进《桩巴龙传说遗址恢复项目》建设,尽早完成项目前期工作,为传说境内太柳公路开通后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奠定基础。 虽然政府给予实质上的帮助和支持力度不够,传承工作经费短缺,项目启动无资金来源等困难重重,孙昌喜毫无退缩之意,依然按部就班扎扎实实开展传承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