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83|回复: 8

澧县余家台,人杰地灵好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6 23: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哲先生 于 2021-12-16 23:58 编辑

            澧县余家台,人杰地灵好地方!
               作者:湘土清泉 澧县藉军旅作家

    乡情是一首清纯的歌,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神奇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清香而醇厚!远离家乡的游子,您的故乡是否平安?您的亲人是否安好?您是否还记得有一个叫余家台的地方?是啊,故乡的思念,是一种亲情的感悟,母亲的护爱,父亲的教导,乡亲们的帮护,那份难以割舍的深情,流淌在田间,在地头,在河畔。余家台, 那里有亲人的挚爱和诚心的祝福,更包含了多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余家台位于常德市澧县松滋河旁,在改革开放前是一个独立的乡级单位,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叫余家台公社,后因为撤乡并镇一部分村并入了官垸乡,另一部分村并入了小渡口镇。集体经济时代余家台公社典型的经济作物有棉花、水稻、蚕豆、油菜,直到现在当地村民也以种植以上作物为生。
    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的赵勇,1982年在余家台乡任乡长。余家台还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莲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尧学,邵阳市委书记严华。曾任41集团军装备部长刘宗海、原常徳市副市长万成贞和现任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黄道新都来自余家台乡。这里可谓人杰地灵,才子佳人济济,风生水起,巾帼英雄勃勃。
    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在画中嬉戏、玩耍,清晨的炊烟从余家台各个村庄慢慢升起,轻轻地飘移着,各家各户的炊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绕盘旋在村庄的四周,那是一位位勤劳善良的母亲早起燎开了一天的新生活,是人与人的亲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每当闻到油烟味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想起亲人。
    那时的余家台,清晨天空湛蓝而悠远,阳光温暖而明亮。"叽叽喳喳"小鸟的歌声从天上而来,从云端唱到绿意朦胧的村庄,从如烟的村落唱入村旁的那湾小河,又唱在大堤内郁郁青青的蚕豆地里。太阳把迷人的微笑撒在村子里,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孩子们背着书包欢快的去学校,大人们有的挑着萝筐粪桶去自留地种菜,有的拿着各种工具给集体干活挣工分。脸上带着喜悦的神情,大家见了面相互打着招呼,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
    当我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在墙壁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他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回忆当年最忙碌的是双抢,余家台的七月烈日炎炎,双抢十分苦累,又耽误不得。因为双抢进度的快慢、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全年的收成。村里的劳动力每天鸡叫三遍起床,有人挑着箩筐,还有人抬着打谷机,"抢"割早稻谷,"抢"插晚稻秧。女人们借着月光下到育秧田,经常被吸血的"蚂蟥"咬腿血流不止,还有水蛇绕腿吓你半死,这活儿叫"扯秧"。男人们将女人们扯出的,捆好的秧苗挑送到水田梗上待白天大家抢插。早饭后的劳动分工,队长早已有了合理的安排。老年妇女们带着小凳子去扯秧,老汉们唱着秧歌戴着草帽去用牛,男劳力去稻田做捆稻子的草胚子,孩子们去新平整的稻田里,用一根长长的绳子插样秧,中年妇女在后面插秧,一切都井井有条的进行着。
    时过境迁, 如今很多农户将水田当旱地种。插秧割稻没有几个劳力是难以完成的,请人帮助犁水田,或者插秧,一天要200元的人工费,但是人口的减少,吃饭问题已经更容易解决了,旱地的种植方式大多农户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板结,种上的庄稼容易发生疾病产量大减。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不会种地了,西洲垸里有人退林进的趋势。
    我们小的时候一年中最热闹的场面是过年,农村人养了一年的猪,就等着过年宰杀了吃肉,大年三十的下午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初一早上出信放鞭炮是绝对少不了的,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好多鞭炮,越多越响亮,代表着来年越兴旺!大年三十的早上,还要上坟让祖宗吃好喝好,祈求祖宗来年保佑大家健康平安发财!吃年夜饭是农村最热闹的时候了,这个时候在外的游子都回家,大家齐聚一堂,一顿年夜饭是一年最开心的时候了,年饭后父母亲还会给每个孩子压岁钱,晚上大家一起烤火守岁,男人们就着火炉炖菜品味着粮食酒,女人与小孩子吃着米花糖和蚕豆等自产小吃,各自谈论自己最开心的话题。天亮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天还没亮就给村里长辈们拜年,那时候是真磕头呀!他们会给五角或者一块钱压岁钱,当时记得可以买好多烟花鞭炮,跟小伙伴们一起玩!传统的舞狮、舞龙灯、乡村渔鼓、做年糕、打糍粑等民俗活动让欢声笑语充满村头。如今到余家台过年完全找不到儿时的印记了,最常见的景象是打麻将、玩跑胡子和跑得快,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这个活动可以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余家台水多堤长,抗洪抢险与兴修水利是每年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广袤的田野上,弯弯曲曲的是松滋河,坦坦荡荡蜿蜒起伏的是大堤,水冲浪打静静无言的亦是大堤。抗洪抢险一般在六七八月份,在阵阵拍岸的惊涛里面,水以风击浪,人以命保堤,"严防死守"、"人在堤在"是余家台那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组词。在这里一草一木,一涵一闸,堤边的每一个土牮,每一处矶头,每一条导浸沟,都充满了乡亲们人定胜天的情愫。"北水涨,南水足,西水一到就喝粥",1980年与1998年西洲垸两次溃垸。特别是1980年鸟儿洲大堤决口,在滚雷般轰轰咆哮的洪水声中,垸子里抢险的人们有的往高一点的地方狂奔;有的爬上了屋顶;有的用板壁木条扎成木棑系在大树上,大人小孩就坐在上面;有的驾着自家小船,避开洪水湍急处,往堤边没命地划。不大一会,整个堤垸内奔流的水面上,开始出现一片片、一堆堆的旧木料、旧板壁、茅草屋面、器皿家具等等。在这无情的、不可抗力的洪水灾害面前,乡亲们啊显得太无能为力了!溃垸后的第二天只见几十平方公里的垸内,除了一些青枝绿叶的树枝、黑黑的屋顶现出水面外,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垸内的水,已被灌至堤面上,与堤外的水几乎持平。只不过堤外的水,正箭一般地向下游冲去;垸内的水,已是懒懒地停在原地,不大想动了,垸中村落早已夷为废墟!洪灾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余家台父老乡亲团结一心,在三汊老、新码头、毛家岔、鸟儿洲、北河口,春夏抗洪秋冬筑堤,视水利为家乡的命脉,顽强地与水患展开了永无止境的搏斗。
    如今回到余家台,微风吹过长堤,连天碧草轻轻地摇曳着,无数金色的光斑,在奔流不息的松滋河里跳跃。仿佛告诉人们,三峡工程建成后,流经余家台四周的河水将终年保持33点的水位,田野的灌溉将不再为冬季的枯水犯愁,临洪的大堤将不再抗击排空的浊浪,这里的河道将是北通长江,东接洞庭,终日渔歌互答,桨声灯影,帆船点点,有利无害的黄金水道正在造福故乡的人民!
     余家台的景色似盈盈的梦不曾摇落。每一景都会开启一扇窗,窗外就是乡音、乡情。无论你离余家台或远或近,或浓或淡,不经意地,总是会牵扯出田园风光里许多儿时情怀,当年你是否偷过生产队的西瓜和红署?你是否摘过邻居家的菜瓜和甘蔗?甚至还钓过集体荷塘里的鱼虾?儿时的记忆犹新,尤其对于身处异乡的人们来说,尽管前方的路程繁花似锦,风光明媚。可是,他们禁不住以同一个姿态去回望,回望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余家台中学,那是周边十里八乡最具有综合教育水准的中学,后因为1998年的洪灾,学校改组并迁移。再后来农机站、轧花厂、供销社、粮店、手联社、搬运社、乡政府撤销了,热闹非凡的余家台老码头也消失了。静心回忆,印象最深的是靠近河边的余家台油厂,十里八村的菜籽、棉籽都被送到这里,油厂里有三副油榨,每副长约三丈,用粗约两三人合抱的硬木头挖槽镂空,四周钉着铁箍。菜籽棉籽炒熟后打饼上榨,榨油师傅穿着油渍渍的短裤,两人一起将榨锤合力往后推过头顶,然后松手躲开,让木锤重重地撞在油榨上,油饼则汩汩地渗出油来,油香便从厂里飘出来,满街都浸在浓浓的油香里。
     回望余家台撤乡后那种找不到家的感受,回望那段或许青涩晦暗或许甜蜜忧伤的路程,回望那段永远回不去的时光。那个一望无际开满荷花的沟围湖,那成片的园田化棉地稻田,那纵横交错绿树掩映的沟渠,和祖祖辈辈生活在余家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于是,常回余家台看看走走便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总想在现在的鸟儿洲村、余家台村找到一点过去的印记,这也应该算是对于过来人心灵的一种慰藉吧。流浪在外的人们即便不能再回故土生活,也要让灵魂以另一种方式宿归生养之地,毕竟余家台是把根留住的地方。
    很多在常德工作的余家台人,在找不到回家感觉的时候,怀念故乡的做法就是到常德市丹阳路余家台酒楼相聚,余家台酒楼的老板是东福村的余学平、余学攻兄妹,他们买下一排门面建起了余家台酒楼,让找不到故乡的人们重新有了怀念家的地方,他们把酒楼包厢的名称命名为当年余家台公社各大队的名字,东福、洪福、保福、清和、仁和、共兴、毛兴、东兴、学堤、东堤、丁堤、建武、南盘等,多么吉祥,多少亲切!在这里细品一壶清茶,豪饮几杯小酒,吃上家常菜感受儿时妈妈掌厨的手艺。在这里随时能碰到余家台老乡,那些回家过年的游子常常用GPS导航寻找常德余家台。在北京、上海、广州甚至国外的余家台游子,返乡寻祖之际常常提前两个月把相聚地点订在常德市余家台酒楼,而且还要订在他们原来村名的那个包厢。乡里乡亲相聚大家谈到余家台总是流露出一股淡淡的乡愁。或许是松滋河边的那轮明月,或许是那荷塘边放牛娃清远的笛音,或许是那油菜田暮色里的野风。
    每当目光染上绿色就会想起故乡自留地的那片菜园,想起菜园子里的扁豆,茄子,丝瓜,想起一块不大也不小的韭菜地,还有那些割不完的童年往事。多少余家台人从蕴育时就已经开始吸吮着这个地方的营养,余家台的水,余家台的空气,还有那儿的风土人情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从余家台闯荡出来的每个生命。是啊,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和那个地方的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你以后会在什么地方成长生活,这种对于余家台的水土之情,血脉之亲是无法割断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人有一种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这思念牵挂日积月累就会凝结成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余家台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是我们生长的根,儿时的乐园,她见证着我们的快乐,记录着我们的成长。等我们老了就回故乡,春天我陪你去踏青,看一看杨柳的新芽,闻一闻大堤上青草的芳香,再采几朵小花,戴在你白发斑斑的头上。夏天松滋河是最好的地方,你在那里钓鱼,我就在你身后的树下乘凉,看着你微驼的背影,依旧会温柔我的目光。秋天我带你去感受瓜果飘香,欣赏那金灿灿的稻浪。冬天下雪我们就坐在窗前,看一朵又一朵的雪花在故乡田野里飞扬!
    作者简介: 湘土清泉,男,汉族,癸卯年生人,祖籍澧县余家台东福村。自幼逃学放牛,少年习武从戎,参加过边境作战;荣立三等功;火线入党、提干,桂林陆军学院毕业,长期从事对台军事斗争研究,曾任某部政治委员,上校军衔;后转业至大学工会任职。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湖南日报》、香港凤凰网等报刊网络发表诗歌、散文、摄影作品600多篇(幅)。出版新闻作品集《激情在壮乡流淌》,是全国唯一用诗歌形式书写军史的军旅作家,所著诗集《钢铁长城颂》被列为国防生考研的参考文献。2006年12月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04:04: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欣赏 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07: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07: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好文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09: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纯真高尚的军旅作家致以崇高的敬意!!!曾经同是军旅人,心灵也相通!现在,常德的余家台酒店也没有了哦。余学平,我是认识的。我这个澧县大堰垱人,在余家台酒店吃过很多次饭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0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学平、余学工,应该是姐弟俩。不是兄妹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16: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19:4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7 19:48: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杰地灵好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20:59 , Processed in 0.03711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