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316|回复: 44

缅怀伟人,再写毛泽东主席与作家丁玲的故事(未定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5 11: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毛泽东一生仅写过两首夸人的诗词,一首是彭德怀将军,另一首是作家丁玲。毛泽东诗词赠作家也仅丁玲。毛泽东为五位女性赠写诗词,其中就有丁玲和她的老乡李原慧。丁玲曾是毛泽东身边的红人,也曾是中国最红的女作家,但她的一生大起大落,荣辱相伴。瞿秋白预言丁玲:“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萧军曾对毛泽东说,丁玲是“代表这个世纪的女人上十字架受难的人”。
183811g7qqvz8a667jcjcv.jpg
1945年的毛泽东

      关于毛泽东与丁玲,我于2014年撰写了《毛泽东词赠丁玲:文小姐武将军》,今年9月撰写了《<毛泽东与巾帼英豪>中的丁玲与毛泽东》。毛泽东主席128周年诞辰在即,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深切缅怀,现以两篇文章为基础,再次撰写毛泽东主席与作家丁玲的故事。

112541m0l3em08wuehzkbx.jpg

      湖南常德临澧县人丁玲(1904.10.12-—1986.3.4),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优秀共产党员。丁玲先祖蒋光业算是明末全国三个半大财主中的半个,而到她祖父时家产已败。据祖人讲,蒋家是李自成的后裔。早年丁玲在长沙就读周南女中时丁玲就闻知毛泽东的大名,知他是个奇人。她参加了在船山书院开办的补习班,原来说毛润之先生也要来讲课,但是终于没有来。后来,她与几个女同学一起转入岳云中学,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毛泽东夫人的杨开慧。丁玲与杨开慧因志趣相同,说话投机,杨开慧大丁玲三岁,常以姐妹相称。丁玲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她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毛泽东参加会议欢迎丁玲

      “五四”后,丁玲在学校开始接触新思想、新文学。1927年发表小说《莎菲女士日记》等作品,引起文坛反响。1930年加入左联。丈夫胡也频被害后,她把刚满三个月的孩子送回湖南常德临澧县老家交给父母亲,自己又回到上海,主编左联的杂志《北斗》月刊。她不仅写文章,办刊物,还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半年担任左联的党团书记。1933年5月14日,被国民党逮捕并押往南京的监狱,囚禁三年多。1936年的秋天,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逃出南京。11月1日她从西安出发,经过十天行程来到延安。毛泽东久闻丁玲的大名,对她的处女作《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并不陌生。     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和文化界、妇女界对丁玲热烈欢迎,特地在窑洞里为她举行欢迎宴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参加。

      关于那次欢迎会,一些人曾有过描述,但丁玲自己的回忆是最权威的版本。她在1980年二三月间谈她初到陕北的一次谈话中
     到那里是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中央宣传部开了一个欢迎会,欢迎我。我在这个会上才看到毛主席。那是一个大窑洞,靠窗户,这边是一个大炕,地上摆了三张桌子,坐满了人,很挤,会餐,有几个菜。
     周总理那是叫周副主席,他就坐在门槛上,因为屋子里人太多,坐满了。我记得有洛甫同志。吴亮平主持,他是中宣部的副部长。毛主席进来的时候头发很长,刚刮过脸,披着大衣。我的桌子在最后一个,我不认识他。
     刘群先(博古的爱人)、阿金(罗迈的爱人)非常活泼,刘英没有她们两个活泼,就去拉毛主席,说毛主席刮过脸了,今天漂亮了。毛主席说是的,因为今天欢迎丁玲同志,我今天刮了脸,不过没有理发。他进来没有好久就开会了。他没有讲话,就问了一两句,路上怎么行的啊。我过去对毛主席还是知道一点,过去在湖南,人家说毛润之是个怪人,怎么样怎么了。我在上海大学时,秋白也跟我谈过毛泽东。冯雪锋最佩服毛主席,他对我有些影响,他讲别人时评论都很低,就讲毛主席,特别讲遵义会议以后的路线。


     丁玲感到意外,更感到温暖,后来她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


丁玲第一次拜访毛泽东


     第二天刘群先带丁玲去看毛主席。三大红军主力1935年10月会师之后,成立了统一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毛主席第一句话就问:听说你认识杨开慧,你们是同学?丁玲说,在岳云中学我们住隔壁的房间,我们说过话,不同班,她同许文煊、周毓明的关系更密切一点。丁玲谈到船山书院参加的那个暑期补习班,说当时你要来讲课,但是没有来。毛泽东说,那是1921年嘛,我6月底去上海中共一大,8月回到长沙,身体不好,住在船山学社养病,同时要和何叔衡、易礼容他们商量成立中共湖南支部,这是大事情。丁玲说常去易礼容任经理的文化书社看书买书。毛泽东说,我也是文化书社的发起人,1920年7月我从上海回到长沙,8月就和易礼容他们一起办了文化书社。

     丁玲提到周南女中的陈启明,说他也是第一师范的学生,跟你是同学吧?毛泽东说,他就是陈书农嘛,不仅是同学,而且是同志,新民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两个都被推选为干事。丁玲问是那一年?毛泽东想了想说,1918年春,在蔡和森家里开的成立大会。丁玲说,我是1920年秋天考入周南的,周南女中的管理员陶斯咏是我妈的同学,我妈托付她照管我。毛泽东说,哦,陶斯咏你也认识,就是陶毅嘛!丁玲说,她和我妈,还有向警予,都是湖南第一女子师范的同学、好朋友,后来我妈到桃源女子小学教书,就把我托付给陶斯咏、向警予照料,那是我在长沙读小学。毛泽东说,陶毅是个才女呀,她跟着是同乡,后来新民学会改选,就在你们周南女校开的大会,我和陶毅、陈书农都被选为评议员。那次会议就决定展开驱逐张敬尧的学生运动。丁玲更加兴奋了:驱张,我也参加了呀!我们到省政府门前示威,包围教育厅。毛泽东说,你们在长沙驱张,我们跑到北京驱张,向北京政府请愿,要求把张敬尧撤任回京,依法惩办,我还是湖南公民代表团的团长。
      毛泽东也也去外交部回访丁玲,当时也住外交部的李应生记下来他亲眼所见毛泽东访丁玲的情景——
      晚上,毛泽东随身只带了一个“小鬼”,到外交部来访丁玲,外边和街上都非常黑暗,室内只有洋蜡烛光燃漾着。毛泽东坐在炕上同丁玲闲谈,辈靠在墙上,一只脚就跨在炕沿上,不断地吸着香烟,上天下地地乱扯,这情形就好像一家人吃了晚饭闲谈消遣,而毛泽东就好像一个家长。炕下面是可以生火的,当火生好后,毛泽东竟挨近火门,在地上坐了下去,两膝就人字形的撑在地上,一个最高的革命领袖能够这样平民化,恐怕全国在苏区才能找到。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毛泽东似乎就是丁玲的父亲,而丁玲就是他的一个喜欢的大女儿。
      丁玲回忆说,“毛主席没有特别请我吃饭,我在他家里吃过几次饭,他家里菜很少,有时煎个荷包蛋,蒸一点小菜,何子珍也经常不在家吃饭。有时我去了,他说,警卫员,再加一个菜哟,就煎个荷包蛋什么的。”


毛泽东词赞: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陕北苏区十分缺少文化人,苏区的领袖们很希望丁玲“静心的从事写作生活”,“然而她已决意暂时放弃写作生活,要在红军革命工作和陕北群众中极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然后再来开始创作”,“不愿老戴着一个作家的头衔,在苏区里晃来晃去”,她到苏区来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要参加红军的实际生活”,“能真实了解红军的内在生活”。
     毛泽东对丁玲说,你是从国统区来到苏区的第一个作家,现在这里的条件很差,打仗的人多,文化人少,你来了好,可以把苏区的文化工作开展起来。你在上海领导过左联工作,多想些办法,多发挥一点作用。丁玲建议先要成立组织,比如文艺俱乐部之类,把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开展活动。丁玲一身男装,神似一个俊小伙子,要求当红军。毛泽东用如咏诗般地说:“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还有一仗打,又能赶得上。”他给萧劲光写信,要他给丁玲准备马匹和勤务员。
112538crn82m88d3zrxrod.jpg


       11月22日,文艺协会举行成立大会,丁玲报告筹备工作,当选为中国文艺协会主任。毛泽东、张闻天和博古都在会上发表讲话。毛泽东说,中华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做出了许多伟大惊天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这是你们伟大的光荣任务。”   
       第二天,即11月23日,毛泽东正式批准了丁玲上前线的请求。
      24日,丁玲轻装上阵,随杨尚昆北上,真的和自己说那样上了前线,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和普通的红军战士一样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逐渐学会了用一根线,从脚上磨出的泡中间穿过去,她也拿枪战斗、学会了纵马奔驰,就像儿时母亲口中的花木兰一样。到了晚上,所有人都安然入睡,她借着火光,把一天的感受和见闻记在了笔记本。     她随部队来到定到定边前线,结识了一批红军将领,其中有彭德怀、萧克、贺龙、陈庚、王震、杨德志、黄可诚等。她写了一篇《谱写彭德怀》,还画了一张彭德怀头像速写。12月20日,丁玲随总司令部每天九十里急行军,昼夜兼程,26日到达甘肃庆阳后,又随左权率领的红一军团行动,丁玲写了《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战斗》《到前线去》等一篇篇记述红军的散文。
      丁玲不让须眉,表现出一位热血女知识青年的顽强拼搏精神,其事迹与奇文不断传到毛泽东耳中,毛泽东不禁为她特别高兴,于12月30日挥笔写出《临江仙》一词,用电报发到前线聂荣臻司令部,嘱转给丁玲同志。词曰:”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延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丁玲手捧这份珍贵的电报,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内心的感动和兴奋之情难以言表。毛主席在词中深切表达了对她此前在国统区遭遇的同情和慰问,对她辗转来到陕北投入战斗,表示了由衷的喜悦和欢迎。毛主席在词中还对丁玲在国统区以笔为武器的英勇斗争表示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尤其经典的是,毛主席在词中赞扬她从一个写文章的“文小姐”,经过革命洗礼,成长为一名“武将军”,说她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精兵”。
     次年二月间,丁玲从前线返回,向毛泽东汇报前线生活的情况与感受,感谢毛泽东填词鼓励,大着胆子请求毛泽东为她笔录《临江仙》,毛泽东欣然答应,在两张16开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书书写了《临江仙》这首词:
113856zd7fqvqn82fqnd92.jpg

      这是毛泽东唯一词赠作家的诗词,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1935年秋至1936年底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先后写下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这一高峰期的尾声就是这首《临江仙》,此后10年,毛泽东没有留下公诸于世的诗词作品。      
     丁玲1980年2月同叶孝慎等人谈话时说“我是在庆阳前线收到收到毛主席送给我的那首词,电报到达前线,是聂荣臻给我的,他当做喜事告诉我,让我给他回过电报,我不敢用电报,就写了一封信,开头叫润之,还是润之同志还是润之先生,我记不清楚了。后来想起来,总觉得我有点狂妄了。”


194606v7itt7fx7fpp3eul.jpg

     

      为了保护好毛主席的手书,抗日战争开始后,丁玲将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请他代为保管。胡风1939年7月3日收到,《胡风回忆录》说“收到了丁玲寄来的一包稿子,其中有田间的诗和雪苇的论文,还有一包用纸包得很仔细的旧诗词。一看内容我就明白了。丁玲怕在战乱生活中将主席给她亲笔书写的诗词遗失掉,特托我为她保管。我深感这责任之重大,就赶快将它装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上面写上“毛笔”两字放在我装重要稿件的小皮箱里,这样可以随时拎着小箱子去躲警报。”胡风虽然历尽沧桑,几度风雨飘摇,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于1982年归还给了丁玲。
丁玲佩服毛泽东的古典文学


      1937年1月中央机关搬进延安,晚春初夏,是毛泽东与丁玲关系很好往来密切的时期。当时国共两党初步达成国共合作共识,抗日战争尚未全部打响,国内的政治军事斗争相对缓和。毛泽东总结十年内战经验,每周去抗大讲授唯物论和辩证法,每次讲课都让警卫员同通知丁玲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故事做例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中国革命经验做出深刻系统的哲学总结,丁玲听得入迷。
       丁玲性格外向,又因与毛泽东是老乡,经常到毛泽东住地读文论诗,毛泽东喜爱提起唐诗“三李”(即李白、李商隐、李贺)、韩愈和宋词,也谈到《三国》、《水浒》、《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名著,主席兴致勃勃、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妙趣横生,使丁玲倍感主席学问渊博,特别是对古典文学的精通和运用有如神来,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是“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她向主席提了个要求,只要他讲课,就要通知她去听讲。

    丁玲回忆这段岁月时写道——
      我记得党中央初到延安时,我去看毛主席,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我很佩服他的旧学渊博。他常常带着非常欣赏的情调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小说则是《红楼梦》。
      他那时每周去红军大学讲唯物辩证法,每次他去讲课,警卫员都来通知我去听。在露天广场上,他常常引用《红楼梦》中的人事为例,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听课的人都非常有兴趣。
     他同我谈话,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抄几首他自己填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的随抄随丢,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他把《娄山关》那首词抄给我时,还问我印象怎么样?我虽觉写得雄伟有力,却一下说不清,只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他当时的秘书周小舟同志也是喜欢旧诗的,常常从对门窑洞里跑过来参加谈话。
      有一次,周小舟在徐梦秋那里,为了庆祝徐特立同志六十寿辰,我们买了一块红缎子,准备写一首诗贺他。我们三个人正在那里湊句子,毛主席来了,知道我们在做“诗”,高兴得大笑。
      我们把凑成的几句子念给他听,他说:“前面两句写徐老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那样,很现实,这是谁都知道的。末尾两句也好,’青山与绿水,徐老永不老’。”
       其实,这诗有点打油,没有什么好,毛主席之所以有兴趣,不在诗,是因为我们在凑着写“诗”。
       那时,我听他谈话,常常感到自己的旧文学底子太薄,不足为他谈话的对手,因为多半是我听,他讲,我以能作为他的听众而感到高兴。但他在文艺工作上,却再三要我们搞大众化。
      毛泽东抄给了丁玲诗词,出
《娄山关》外,还有1925年作的《沁园春.长沙》,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1935年的《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1936年的《沁园春.雪》等,都写在毛边纸上。
      《丁玲传》作者李向东、王增如见过丁玲收藏的毛泽东手迹的复印件,说这些手迹与官方的权威版本稍有不同。《沁园春.雪》的最后两句是“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菩萨蛮.黄鹤楼》最后两句是“举酒馁滔滔,心潮逐浪高。”《念奴娇.昆仑》的开头是“试问昆仑:为谁来装点也多银物?”末尾“安得倚天挥宝剑”一句,将“挥”字改为“抽”字,接下来是:“把你挥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遗美,一截留中国。太平世界,环球一样凉热。”“一样凉热”原为“同此凉热”,又将“同此”改为“一样”。《沁园春.雪》中是“绝代姿容,成吉思汗”。《清平乐.六盘山》末两句是:“今日长缨在手,他年缚住苍龙。”各首只写了词牌,无题目,《黄鹤楼》连词牌也没写。
      另外有一首词为“洋场十里明如画/灯前走笔难成话/也得一长篇/风来听我宣//繁华三月暮/人在春深处/不要问繁花/单单送彼家”。不知出自谁手。
      在丁玲一本普通纸张装订好的小册子里,有许多人的题词。毛泽东亲笔写着一首很长的诗词,是她以前写给杨开慧生前的一首旧词,那时一首充满美丽的而且充满革命的雄壮情绪的诗。

191521cmh703lm6dmsa99a.jpg

     

毛泽东支持丁玲组织西战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高潮。7月23日,毛主席在抗大的草坪上做了报告,希望更多的同志能走出延安,不管是去前方还是后方,把中国弄好起来。从8月3日开始,大批人员从延安陆续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正在抗大学习的丁玲,也不肯坐守后方,她和文协的吴奚如商量,准备组织一个战地记者团,到前线去参加工作,为抗日贡献一份力量。由于想要参加的人太多,后来该团扩大为“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被正式任命为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毛主席很高兴,赞扬了丁玲组建西北战地服务团之举。
     丁玲到凤凰山向毛泽东讨教。毛泽东鼓励她说:“西战团这个工作很重要,要通过你们的宣传,让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抗日主张,扩大我们的影响,物资可以找留守兵团萧劲光,宣传工作去问中宣部,你们的宣传对象是老百姓,节目一定要大众化,新瓶新酒也好,旧瓶新酒也好,都应该短小精悍,适合战争环境,为老百姓喜欢,至于内容,要向群众、友军宣传我们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扩大我们党和军队的政治影响。”当时毛泽东正在为中宣部起草宣传鼓动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他告诉丁玲,你们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8月15日,延安各界举行欢送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发前线晚会。毛泽东祝词说:“战地服务团随红军出发前线工作,你们要用你们的笔,用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军队用枪与日本打,我们要从文的方面武的方面夹攻日本帝国主义,使日寇在我们面前长此覆亡下去。”丁玲答词说“战地服务团组织虽然小,但是他好像小河流一样,慢慢地流入大河,聚会着若干河的水,变成一个洪流,把日寇完全覆灭在我们的洪流中。”
     8月下旬到9月中旬,西战团做出发准备。请了毛泽东、李富春、何长工、凯丰等人来讲课,赶排了《王老爷》》《保卫卢沟桥》等独幕剧,和秧歌、大鼔、相声、快报等曲艺等节目,到出发时,节目已足够演两三场晚会。先在延安公演了11场,老百姓十分喜欢。一些领导同志也来观看,评价很高。丁玲去向毛泽东征求意见,他笑着说:“我看过了,节目可以,就这样搞下去。”
     丁玲倍受鼓舞,立即向战友们转达主席的指示,决心以实际行动回报毛主席的关怀。
    9月2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在丁玲的带领下,从延安出发,10月1日东渡黄河到达山西,1938年又奔赴国统区陕西潼关、西安等地进行宣传演出,共活动了4个半月。自从“西北战地服务团”远征以来,丁玲的名字也受到了中外记者,新闻界的广泛关注,有关丁玲的报道也逐渐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毛主席对丁玲的每一篇报道,只要能找到,他都会一一细读,并嘱咐秘书:“凡国统区和国外报刊关于丁玲的报道,都给我找来,如果是外文的,请翻译帮我翻译一下,我都要看看。”
     1938年春天,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西北战地服务团”返回延安。此时,萧军、徐懋庸等著名的作家也相继从国统区来到延安。于是,毛主席为这些从国统区来的作家和前线回来的丁玲,召开了一场盛大的欢迎会。在晚宴上,毛主席让丁玲和自己坐在一桌,仔细询问她服务团的工作情况。




毛泽东说“丁玲是同志”

      1941年5月,毛泽东亲自题写报头的《解放日报》正式创刊,由丁玲负责文艺专栏。1942年2月,毛泽东参加丁玲与陈明的婚礼,并送了他们一支水笔和日记本。1942年3月9日,丁玲刊登在延安《解放日报》第4版的《“三八节”有感》,在延安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受到批判。
       这篇文章缘起于当时延安的两起“陈世美”式的离婚案件,为丈夫做出了巨大牺牲的妻子被丈夫以“落后”为由将其离异。当时随着大批进步女青年涌入延安,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丁玲为此非常不平,有感而发。她在文中分析了延安妇女的婚恋困境,既肯定了“延安的妇女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她们有法律的政治保障、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小米南瓜把女同志们养得红润健康;但民主政权下的新天地并非处处完美,革命的延安虽然消灭了阶级剥削和贫富差别,消灭了知识分子与乡土大众、个人与集体、男女形式之别,消灭了任何一种可能的离心力、反叛力和怀疑心,但革命的男女之间并没有因为平等制度的建立而消除了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
113105iiga44v1xvzggi8k.jpg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三八节有感》立足现实,充满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但从政治角度来说,它的矛头指向性强,当时触动了某些人脆弱的神经。“老子在前方打仗,后方却有人骂我们”、“前方的同志为党、为全国人民流血牺牲,你们在后方吃饱饭骂党!”一时间,丁玲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文艺整风运动随后而来,《三八节有感》被定性为鲜花盛开的广阔原野上万劫不复的“大毒草”。迫于形势,丁玲在会上做了深刻的检查:
      “这篇文章是篇坏文章......主要不对的地方是立场和思想,我只站在一部分人身上说话,而没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说话。文章里说的一些,并不占主要的缺点,又是片面地看问题,直指出某些黑点,而忘记肯定光明的前途......我知道,这最多也是一个正确认识的开端,我应该牢牢拿住这钥匙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走。”
      毛泽东说:“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是同志。”
      四十九年后丁玲这样反思:“当时我因两起离婚案而引起的为妇女同志鸣不平的情绪,一泄无余地发出来了。这两件事的当时人今仍健在,可能会想得起来。那时“文抗”的俱乐部,每逢星期天就有几个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女同志来参加跳舞。“每星期跳一次舞是卫生的”,说这话的就是江青。我不反对跳舞,但看这些人不顺眼,就顺便捎了她们几句。我的确缺少考虑,思想太解放,信笔所之,没想触犯到什么地方去。我也没有想到文章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对批评者的应有体谅,更想不到敌人可以用来反对党。四十九年之后,现在我重读它,也还是认为有错误的,毛主席对我说过,内部批评一定要估计人家的长处,肯定优点,再谈缺点,人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毛主席的话保了我,我心里一直感谢他老人家。”

毛泽东说“《田保霖》写得很好”

      1942年5月21日,党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首次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会上还特地提到丁玲。丁玲有幸聆听了主席激情洋溢的讲话,一时似东风拂面,如春雨润心,暗下决心要写出一批反映时代的力作。
112542u04sxznbu07a4ja0.jpg

       1944年6月30日,《解放日报》的副刊刊发了丁玲的报告文学《田保霖》和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
     《田保霖》 讲述了一位靖边县新城区民办合作社主任田保霖一心办好合作社,“替老百姓办好事”的生动故事。从田保霖曲折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说明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既为人民谋利益,又努力改造人的思想,物质的解放带来了人的精神的解放。
      7月1日毛泽东读完这两篇文章后当即写信致贺:“丁玲、欧阳山二同志: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觉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俩的新写作作风庆祝。合作社会议要我讲一次话,毫无材料,不知从何讲起。除了你们的文章以外,我还想多知道一些呀,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请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敬礼!”
112539gj95btequwuuc5h9.jpg

      丁玲收到信后兴奋异常,拿着主席的信,速找欧阳山,于当天下午来到主席住处。毛泽东特地要炊事员做了几个好菜,留他们吃晚饭。席间询问了合作社的情况,兴致未尽,送他们出门时边走边谈。临别时,还嘱咐他们,有了新作,先让他一睹为快。
      在不久召开的文艺工作干部会上和高级干部会上,毛泽东说:“丁玲现在到工农兵当中去了,《田保霖》写得很好;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毛主席的信和高干会上的讲话为丁玲以后的著文、做人、工作都铺了一条平坦、宽广的路。
     一个月后,丁玲将新作《三日杂记》请主席指教,毛泽东看后,笑逐颜开:“丁玲,你能够和拐子婆姨睡在一起聊天呀,不错嘛!”丁玲心中热呼呼的,浑身是劲,连续写出了《魍魉世界》《民间艺人》《我在霞村的时候》《袁广发》等一批颂扬工农兵形象的好作品,又受到毛泽东的夸奖。
      丁玲说:”毛主席过去读过我的文章,并且同我谈论过。后来,他又读过我的文章,也同我谈论过。虽然都是平常谈话,但我却把这些当成是从一位最高明的人,一个知音那里来的悦耳之音,常常铭记在心。 ……这文章一点也不觉得好,一点也不满意,可是却得到了最大的鼓励。……毛主席在干部会议上、在合作社会议上都提到这篇文章。我懂得这个意思。毛主席对我这样的鼓励永远成为一种鞭策。我不会因为有毛主席的鼓励就以为田葆霖写得好,就以为我的文章真正好,这还只是一点点萌芽呢。”


毛泽东《讲话》催生出斯大林文学奖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决心到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生活中去自觉地向工农兵学习。1946年夏天,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传达下来时,丁玲立刻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在温泉屯,她走家串户,访贫问苦,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兴致勃勃地和农民交融在一起,“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妇女们,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到最前边最勇敢的人们”带给她“兴奋"和“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发生的中国农村的历史变革,给作家以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使她和农民在思想感情上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她在农村火热的斗争生活中既转变了思想,又吸取了创作的源泉,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
      作家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于1946年11月初在阜平一个小村庄开始了长篇的创作。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又发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较《“五四”指示》更为彻底的土地改革纲领。丁玲在创作过程中,又学习了《土地法大纲》,继续阅读一些土地改革的文件、材料,对于前阶段土地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得以从更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上进行再认识。为了丰富小说内容,1947年春、冬,她又去土改尚在进行的冀中农村体验生活,修改写作计划。最后于1948年6月在河北正定联大完稿。《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貌,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1948年7月,胡乔木、萧三、艾思奇等在传阅小说稿后一致认定,「这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胡乔木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认为写得好,个别地方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胡乔木随即打电报给已在大连准备赴苏联、匈牙利访问的丁玲,传达修改意见。丁玲随即奉命对原稿作了修改。9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赶印出来。丁玲终于带上这部小说于1948年11月9日离开哈尔滨出国。《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全书是从一个后来被错划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改斗争的风声开始的。

       后来,当毛泽东得知丁玲为写这本书,吃尽了苦头,对她更加钦佩,向她投以慈祥赞许的目光,再次鼓励她更进一步。丁玲表示一定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同年6月,丁玲在西柏坡给丈夫陈明的信中说到毛泽东对丁玲的关怀和培养,说毛泽东将她的名字列在鲁迅、茅盾、郭沫若一等,这是她做梦也未想过的事。
     据萧三夫人会议,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地点位于西柏坡,毛主席等人要到树林散步,还请了胡乔木、萧三、艾思奇等同志。毛主席坐了一会儿,却见胡乔木、萧三、艾思奇等人没有坐,而走到一边。毛主席好奇地问甘露:“他们几个在干什么呀?”甘露连忙过去问:“主席问你们干什么呢?怎么不来陪主席呀?”他们说:“我们在谈丁玲写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意见。甘露回来后把他们的话给毛主席说了。半个小时后,毛主席问胡乔木讨论的怎么样,乔木说:“写得好,个别地方修改一下可以发表“毛主席一边听,一边抽烟,想了一会儿说:“丁玲是个好同志,就是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当上几年县委书记,那就好了。”


      丁玲意想不到的是她一到西柏坡就见到了毛主席。第二天一早她给陈明写信报告喜讯,汽车从东柏坡到西柏坡时,“对面来了汽车,我下车开走,他也看见我了,对我在笑,我赶忙跑过去,主席说“呵,好得很,看见你,几年没有见面了!”江青也走过来。主席很胖,身体很好的样子。江青也还同以前一样,或者稍老一些。主席即邀我坐汽车一道散步去,汽车上同去的有十几个小娃娃,她们女儿和别人的儿女们,半路上又上来了傅钟夫妇和他们的儿女,挤满了一汽车。主席告诉我收到了我前年给他的信,他说我已经到了农村,找到了“母亲”,写“母亲”,我了解土地。他问我的作品,并答应读我的原稿。
后来我们在野地坐下来又谈开了。主席两次重复着对我说“历史是几十年来看的,不是几年来看的,要几十年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发展,是停止,是倒退,是好,是坏。”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多么的鼓励我呵!他还怕我不明白,第三次在他院子里坐时又重复了这句话。并且拿鲁迅、做例子。他并且说我是同人民有结合的,我是以作家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我是代表,代表中国人民。陈学昭也去,却只能做随员,因为她没有做工作,不懂得中国人民,不能做代表。他又问了我搞土改的情形,还问了你,并且说我已经在农村十二年了,可以够了,以后要转向城市,要转向工业,要写工业,写城市建设。我们天快黑时,又做汽车到他家,到他们家里吃饭。他又同我说我的名字是列在鲁、茅、郭一等的。……吃过饭,江青就陪我去找小超。伯夏呵!你看我多么幸福呵!我第一个就做了他的客人,就听了他给我这样多的鼓励。我并同他约好,以后我要找他时,就在他散步的时候,他也高兴的答应了。      从字里行间感觉到毛主席的关心爱护,欣赏器重,还答应读她的小说。6月23日下午,江青“替我和主席摄了一张像,并且三人合照了一张。”

7月3日,萧三给陈明回信说
丁玲的小说,江、艾邀我参加意见,开了个“三人小组会”,并联名写了几条意见,交给中宣部,请求出版。来三人会的时候,老板在场,陈夫子也在场。
8月18日,陈明写信给丁玲说,这两天江青到石家庄了跟他谈起《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说很好,说作者在政策上、政治上有很大进步。还说是时代前面的作品……写农民有血有肉,文采典型,人物、事件,处理得很恰当、真……他们感到钱文贵对农民的迫害,农民后来的翻身,两者的斗争,尚不尖锐。翻身写得很好,总觉得力量不够……从她的讲话里,为了这本书,她是尽力奔走了的,他也谈了将来要写工业,写城市,还说老板的意见,要你当县委书记!”
西柏坡高层一致同意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起了重要作用的是艾思奇、萧三和江青,但关键人物是没有直接出场的毛泽东。江青并无职务,但身份特殊,她的意见自然会得到重视。毛泽东曾经向丁玲表示要看她的小说,但当时正是解放战争紧要关头,他无暇阅读,所以江青接了下来。

        
      1952年6月,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 《暴风骤雨》、贺敬之和丁毅的歌剧《白毛女》,同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200516o1jscy3ss8jskw8y.jpg

     丁玲获斯大林文学奖时感慨地说——
      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只做了很少很少的一点工作,从来不敢有什么幻想……我爱斯大林,我爱毛泽东,当我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常常想到他们,好像他们就站在我面前,这样,我就尽力按照他们的思想,他们所喜欢的,所憎恶的意见去工作,就怕把工作做坏。……但是,我从来做梦也没有想到斯大林的名字,毛泽东的名字能和我丁玲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丁玲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丁玲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全国解放后,丁玲仍然受到党的重用,从1950年到1955年底,历任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和《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1951年夏,一个闷热的星期天下午,颐和园云松巢。一个警卫员模样的人急匆匆地跑进来,找到正在此处居住写作的陈明、丁玲夫妇,气喘吁吁地问:“请问,丁玲同志在这儿吗?”  “我就是。有什么事?”丁玲抬起头来问。 “啊,您好!有位首长要来看您。”夫妻二人相视,谁也猜不出来是“哪位首长”。
      正在这时,一阵爽朗而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 “是毛主席!”夫妻二人异口同声地脱口而出,连忙迎出门去。只见毛主席在公安部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拾级而上。七月的北京酷暑难当,毛泽东的寸衬衫已被汗水湿透了。
      原来,毛主席在颐和园小游,散散心。听说丁玲就在园内写作,便兴致勃勃地来看她。
194806jacydyyg2y1f9y6g.jpg
丁玲和丈夫陈明

      丁玲迎上去拉着毛主席的手在门廊前一排廊椅上坐下。是啊,日理万机的毛主席仍然惦记着她、关心着她,这怎么不令她喜出望外!
     在竹影清幽、松柏环绕的庭院里,大家边吃西瓜边聊天,谈笑风生,仿佛是家人团聚,又似久别重逢的故友,轻松欢快。当谈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时,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急不得,也迁就不得,他们可是怎么建设用得上的宝,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好好团结、关心他们………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毛泽东讲话风趣、洒脱,再严肃的话题由他将来,既亲切,又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丁玲连连点头。
      毛泽东这次光临,给丁玲以极大鼓舞,她决心要把领袖的关怀变成巨大动力,创作出更多的反映工农兵生活的小说,为人民服务。

经历坎坷,丁玲对毛泽东敬仰有加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12年,期间创作了《杜晚香》。毛泽东多次向王震询问丁玲的生活情况,托带书籍和生活日用品给丁玲。“文革”中丁玲又被关进秦城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坎坷生活,丁玲对毛泽东仍是那么一如既往,内心充满着崇敬和仰慕。当有外国记者问“现在对毛泽东的看法与过去对毛泽东的看法有无变化?”1980年10月,她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版的前言中特地表达对主席的感激之情:  “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主席对我个人是不错的,虽然他老人家后期犯了一些错误,但他是值得我们尊敬的领袖。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集体智慧结晶和光辉的指导思想。”     她在西安的一次讲话中说:”今天有些青年人不太知道毛主席的伟大。有的外国人说我不可理解;有的青年人说我心有余悸,被整怕了,所以老说共产党的好话。我觉得这些人太不了解革命了。我当然要说共产党好。是共产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我怎么不说毛主席的好话呢?我参加对毛主席的造神运动,这也不是强迫的,我自己从心里佩服毛主席,我认为在领导人里,最理解文学的是毛主席。我不能因为我受过委屈——我订的委屈当然毛主席也说了话,但他怎么会说话的?因为上报的材料不正确嘛!材料不正确,毛主席的判断当然就不一样了。我们要总结教训,免得以后又犯。不能因为自己吃了苦,上了北大荒,就在每篇文章里骂毛主席。这个错误、失误,情况是很复杂的。”      “我的终身遗憾,就是没有在毛主席生前,能听他说那么一句话:丁玲改造过来了。”
      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丁玲在北京逝世。2014年10月12日是丁玲诞辰110周年。11日,丁玲的骨灰在其亲人的护送下迁回常德,安葬于丁玲公园。从此,丁玲终于叶落归根,长眠故里。
112540n4b41dp8ggpighr9.jpg


本书参阅:
金及冲《毛泽东传》
李向东、王增如《丁玲传》
蒋祖林《丁玲传》
李涛《毛泽东与巾帼英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2:12: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毛会长的佳作,学习欣赏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6: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难得的好文!
文章虽长,可吸引着我,总让我一直是逐字逐句地拜读完的。
并且,我觉这篇长文,从题目到所有小标题,都确定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人读过之后,深感其纲举目张,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了!
所以,我特地将其录制如下了——
《毛泽东与丁玲: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说丁玲是同志
毛泽东说《田保霖》写得很好
丁玲赞赏毛泽东的古典文学
毛泽东《讲话》催生出斯大林文学奖
丁玲最后一次见到毛主席
经历坎坷,丁玲对毛泽东敬仰有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16: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超球 发表于 2021-12-25 16:18
好文!
难得的好文!
文章虽长,可吸引着我,总让我一直是逐字逐句地拜读完的。

谢谢张老师审阅,高评!过奖了。
文章将会逐步修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6: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篇难得的好长文!
为何?只因为——
一是,它挖掘了伟人与丁玲之间,几十年来的革命情谊,包括互为知音的难得友情。
二是,它发掘了伟人与丁玲几十间就文学创作与对革命的理解与支持的真谛,读来至今仍为钦佩不已。
三是,文中不少内容,尤其是丁玲成文成书过程及其结果的“秘事”,我读后才知晓的。我作为工作11年后,才去读师专中文、师大中文的老学生,是恶补过丁玲书籍及写作背景之人,却对本长文披露的有关“秘事”,如初闻一样,甚感惊讶之叹!
由此,感谢本文作者,又让我获新知不少!
感谢感叹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6:4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先金 发表于 2021-12-25 16:26
谢谢张老师审阅,高评!过奖了。
文章将会逐步修改。

这是我,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5 17: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超球 发表于 2021-12-25 16:39
这是篇难得的好长文!
为何?只因为——
一是,它挖掘了伟人与丁玲之间,几十年来的革命情谊, ...

哈哈哈!谢谢一路鞭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8:4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8:5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5 18:59: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毛会长的精品佳作,学习,欣赏,为你点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4-28 23:48 , Processed in 0.04030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