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先金 于 2014-12-21 11:43 编辑
(接前文) 1,澧州毛氏牒谱的修纂 我现在所收集到的澧州毛氏族谱尽管有《毛氏族谱》和《武陵三修毛氏族谱》和石门县子良坪《毛氏族谱》,实际上武陵谱只能算《毛氏族谱》的分谱。 《毛氏族谱》始定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大经公九世孙明文林郎景忠公知江西上高县事,入南昌序谱于兵部昂先生家。先生秘藏刊版,两对相符,派分未远。二公纂订族谱,刻二部,各执其一,从此往来频通。 崇祯二年己巳(公元1629年)春,江右武举、应麟生元、凤鸣京监应榜同承天府宗顺、簧门监生之谨,至澧州古南坪振先公家续谱。谱成,恰遇闯献之乱,谱牒遗失,幸振南公先严存有手录。振南公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纂述成篇,形成《墨谱》。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大经公二十二世孙九苞、彩臣、载道、赤明四任为首在澧州城内报恩寺街建立祖祠。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始纂《毛氏族谱》。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景忠公鲁家坪支系始修《毛氏族谱》(传诗堂)。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鲁家坪续修《毛氏族谱》(传诗堂),共二十卷,本人只寻觅到首卷。从卷首目录略知其范围为景忠公之鲁家坪、南民垸、北民垸、安乡县支系和景悠公大成溪支系。 民国末年,庆甫公领衔合修《毛氏族谱》(西河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三月告成,共九卷。名曰合谱,实而不全,范围仅山甫公之裔景悠公之官陂堰、车溪河、大成溪、新店铺各支系,和荣甫公之裔景明公之石门马鞍铺支系,而景忠公支系则于澧境鲁家坪支祠设局分叙,可惜谱成后,未曾散谱即遇解放,被付之一炬。 更遗憾的是,景悠公之弟景恕公,景明公之兄景星公(我九百户支系)、弟景昱公各系,再往上溯,山甫、荣甫二公之弟华甫、德甫、奇甫三公系,再上而宝逊之弟宝珠公系,再上而定楚公之兄镇楚公系,再上而鸿翎公之兄鸿羽公系,均为大经公后裔,因工程巨大,当时能力不及,尚未合叙统谱。 《武陵三修族谱》,公元1999年初修,2005年修成再版。入谱范围主要是景忠公后裔开先、砺、得成、得人四公各支系,分布在常德新陂堰、蔡家岗、石板滩、大龙站,临澧县四新岗,石门县盘石,慈利县合堰,桑植县长潭坪、龙难坪、夹石河。同时,原一直入澧州《毛氏族谱》的大成溪景悠公长子之裔梧公支系也合入该谱。 但是,武陵族谱只是《毛氏族谱》的分谱而已。纂谱前期和《毛氏族谱》是一回事,后期或分修或合纂。在鲁家坪始修《毛氏族谱》二十七年后的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武陵首修《武陵毛氏族谱》(西河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武陵创修毛氏族谱》和鲁家坪《续修毛氏族谱》同时进行。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武陵续修毛氏族谱》告成。 子良坪《毛氏族谱》。民国九(1910)年,由毛万福纂修成〈毛氏创修族谱〉。2007年元月由毛文清纂修成〈毛氏族谱〉。 2014年清明节,历时4年之久的《澧州毛氏族谱》在澧县维多利亚大酒店颁发。该谱是澧州毛氏湘鄂边境11县30多个支族首次合谱续修的成果。 2,龙阳毛氏族谱的修纂 清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年),始迁祖十一世孙仲奎(字淑达),着手创修毛氏迁后草谱,至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十四世孙学才(字忝三),鸠集族众,印谱碟成族祖一修,建宗祠于龙阳西关也。清咸丰四年,即甲寅(1854年),十六世孙丽纹(字传道),于六十年后积极主持编写了毛氏迁后二修族谱是也。光绪十七年壬辰(1892年),十八世孙华融(字如翠),主持三修族谱是也。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十九世孙新愚(字拙安)、新澍(字侣瀛),主持四修族谱。二十年后的丙子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仍推新愚、新澍,和毛新林,毛华桂,由龙阳而益阳、而常德、而桃源等毛姓集居地,相互交换毛姓成德公、仁德公和绍德公后裔之谱牒,讹者正之,疑者存之,遗漏者补之。然终因是岁洪涝不减,灾情尤为严重,遂延至次年夏月方五修谱成。 公元1997年,武邑龙阳之毛姓族人,排除干扰,敢为人先,公推始迁祖后第二十代孙毛望远、毛雪远、毛和远及毛金保、毛来保等三十三人,组成筹编毛氏六修族谱委员会,并在原始迁祖派语“德承壬美植,碧琮庭世兴,仲尚国学羽,正丽文华新”的基础上,融(绍德公之后裔)武邑毛家桥原派语“锡喜子结凤,廷仲应一如,之登国学羽,正丽文华新”后,通用 “远耀光繁荫,荣和守大经,景仪昭厚固,隆盛庆昌明”二十字词派,达成谱碟六修联族联宗,同用派语之共识,且下延派语四十也。与之同时,族众又将左德公与右德公之遗骨,由朱家河墓地陵寝,移至永安水库西南丘岗而安歇。因念我始迁祖左右二公同气连枝,昆仲一体,其子孙决意再次将其合而葬之,并造亭构塚,重塑丰碑,以期万代佳城,永垂不朽! 龙阳毛氏又在筹备,以1996年谱的基础上进行续修。 3,桃源毛氏族谱修纂 首修,道光辛巳(1821)年,毛年逢(邑庠生),毛年福组织纂修,十三代孙山桥年福撰写《创修支谱序》。光绪癸未(1883)年再修,由十五世是孙毛志翰(邑庠生)组织纂修大房支谱,并撰写《创修族谱序》。三修:清光绪戊子(1888)年,先后由毛年昌(太学生)、毛年福、毛鸿遇、毛顺觐、毛顺徕首修八房合谱,光绪庚寅(1890)年完成。分别于民国己未(1919)、民国乙丑(1925)修纂两次。民国丁丑(1937)年,桃源毛子桂、毛大明和汉寿县毛新愚、毛新澍、毛新林、毛华桂发起,纂修《毛氏总氏通谱》。 2003年夏开始第七次修纂,一年后完成。由六房毛来秋、毛嗣清发起,毛访成主编,毛访成、毛来秋、毛祚懿、毛松廷、毛金国、毛鹤之组织连宗修成《毛氏连宗谱》(西河堂.桃源县)。 几套毛氏族谱的修纂,与世俱进,推陈出新,前面列入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修谱的若干指示,横排版,标点,装祯精致,布塑红底烫金,女儿载谱。特别是《武陵毛氏族谱》精益求精,在2000年初版后2005年又再版,在扩大丁口、考证史料、编修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质量较高。 遗憾的是汉寿《毛氏六修族谱》谱仍竖排版,不标点,不方便族人阅读,委实值得商榷。 (待续) (此文发表于2007年3月。关于龙阳毛氏的相关文字由毛欣法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