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6-29 10:41 编辑
往亊回憶: 三次有惊无险(2)
2.护城垸抗洪抢险 众受惊险 实有上天保佑
1995年7月,在桃源县城进水的抗洪抢险中,我作为分管财政工作副镇长,有责任当好“后勤部长”,我不会水性,是个典型的“秤砣落水”。乘坐延溪村杨忠文支书驾的小船,为全城灾民投放食品、饮用水。7月2日还冒险营救了城关敬老院16位孤寡老人和郊小30多名被困老师,被荣记三等功。 洪水退去,留下的是满目疮痍。镇党委决定,自力更生,救灾补损,重建家园,力争把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在短短几天里,我和财政所所长饶子玉、民政所所长郝素云废寝忘食,加班加点,发放蔬菜、食品3万多斤,救灾大米11万斤,组织饮用水20余吨,尿素6吨,灾销粮1.55万公斤,救灾款5万元。同时,及时收集、上报了灾情,还办了救灾补损板报。在镇机关干部职工募捐时,我积极捐了100元。从7月1日抗洪开始,我连续7天6晚没有回家,困了,就在办公室椅子上打个盹;饿了,就冲碗方便面充饥。洪水退却之后,儿子曾两次驱车来接我,我没有回家。就是接到了盘塘80多岁的老母亲病重的电话也毅然坚守岗位,只是托人带了点钱回去。在那段非常的日子里,我嗓子嘶哑了,身体也瘦了好几斤。年终评岗时,再一次荣记三等功。
特别是1996年7月,“铁船堰”特大抗洪抢险中,两次塌堤我都在现场,19名镇党政骨干唯独我自始至终守在特别险段没有离开一步,严防死守4天4夜,经受了惊与险、生与死的考验。7月17日下午,我奉令从莫溪峪水库调到护城垸铁船堰堤上组织加固子堤。当晚,儿子驾着县重点办小车,陪刘友恒老县长在桃源沅水大桥桥头抗洪抢险,我在护城垸大堤上与洪魔搏斗,父子俩通电话相互问候、安慰,互祝平安……。18日凌晨1点许,我和海螺山村支书谢礼成、村主任李登成、会计余新华巡查发现,经过17日下午和晚上两次由水利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处理的翻砂鼓水处突然恶化,一股水桶粗的水柱从围堵的砂袋块石中冲出,我立即向镇领导报告了急情。镇长宁长源接到报告后,迅速向县防指请求支援。与此同时,与县委副书记邹白琼一道检查抢修子堤情况的副县长熊复兴和镇党委书记郑之松也迅即赶到现场。为保住县城,大雨中,上千的抢险队伍将一块块水泥砖,一包包大米,一个个沙袋源源不断地传投到出现险情的地方。我们似乎忘了雨中、泥中连续作战的疲劳。天亮了,四面八方赶来参战的人越来越多。在县委政法委书记熊文龙的指挥下,参战人员分成两大块堵口,一块是桃纺的干部职工,一块是漳江镇和县直部门单位干部职工及县消防中队的官兵。经过14个小时生与死的较量,横行无忌的洪魔有所收敛。但在7月19日晚上9点,在离原险段约30米的邢家洲地段,又一更大险情发生了。堤脚有一股直径1米左右、高约2米的水柱直喷堤外,情况十万火急,堵口刻不容缓。就在可能出现堤毁人亡的紧急关头,漳江镇班子成员兵分两路,一路按照熊文龙书记指示,由我带队拆堤外民房抢堵管涌,并严守县委书记胡宗清等领导和我一并发现的第3号险情处;另一路由郑之松书记、宁长源镇长负责连夜调集6个村、3个居委会46台手扶拖拉机抢运砂石等堵口物资。我第一个摸黑爬上屋顶,带领队伍急拆民房、搬运水泥砖和块石压堵管涌。7月19日子夜,险段第二次灌涌塌堤,有关领导指挥后方“险堤可能无法挽救,准备疏散!”这时我还从塌凹的堤身冒险来回搬运抢险物资。记得一大捆铁丝推不动,还是在险段防守的县财政局局长朱敏帮我抬过凹堤的。回想起那几天几夜的奋战,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我们当时是置生死于不顾。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老百姓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就在7月19日子夜,海螺山村邢家洲组的一位好心人给我送来吃的、喝的,当时抢险十万火急,我说“现在不是吃东西的时候!”这样的好心人,当时也不少。就在这就会发生堤毁人亡的紧急时刻,子夜的天空突然东方一亮,险堤脚一声蹋响,水柱孔一下蹋实了,管涌蹋住了,水柱断喷了,搭帮上天保佑,大堤保住了,我们脱险了,县城保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