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家庭农场 千亩油茶飘香 ——记常德市达瑞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山 洞庭沅水河畔,龙阳山乡大地,英才辈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涌现了一大批创业先锋,有一位年近六旬的人致富不忘乡亲,用执着的创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妻子携手创办油茶家庭农场,谱写了一篇千亩油茶飘香,引领群众致富的传奇。他就是常德市林业产业龙头企业优秀领军人物、达瑞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山。 胡德山在公司谋划发展 胡德山1961年出生于汉寿县酉港镇,1981年毕业于湖南工程学院后在汉寿县龙阳镇(原城关镇)参加工作,历任团委书记、司法局律师。1995年5月,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他下海在深圳市打工创业,当过管理员,自主创办过公司,与妻子共经营多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得到了第一桶金。 胡德山在林地修剪茶树技 2013年初,胡德山与妻子商量做了一个让身边人不解的决定——回汉寿家乡投资发展油茶产业,带动乡亲致富。回到家乡,胡德山开始对当地油茶种植油茶情况进行走访调研,发现位于汉寿县毛家滩回维乡(原岩咀乡)新堤村地处偏僻,基础设施建设不好,村里农户,虽然有油菜种植,但农户散种散卖,卖不出价钱,很多老茶林被迫改种其它树品种,还有在片山林荒芜这里山地土壤养分充足,其实非常适合高品质油茶树生长。可以说,村民们是捧着“油罐子”却不挣钱。为改变这种状况,胡德山夫妻俩克服层层困难,开始从事现代规模农业产业,走科技兴农之路,全身心投入油茶林的开发。胡德山勇于实践,敢闯新路迎难而上。缺少技术,他走遍省内外,请教专家教授,走访油茶种植大户,向他们取经,深入了解和学习了油茶的种植、栽培技巧和油茶加工工艺。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承包了新堤村1030亩荒山林地,在山顶建了3座平房居住,在山脚安装了抽水机,拉通了用电线路;整修了总长度约15公里的进山主道以及通向几个油茶林片区的便道,并在弯弯曲曲的环山脚“地平线”开辟了防火隔离带,让“路+带”共同江成油茶林防火安全网。 胡德山(右一)与茶林务工人员一起挖穴填土。
胡德山与妻子一起指导加榨油 2015年元月,成立了常德市达瑞丰油茶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油茶、林木种植,山茶油生产及销售。公司成立以来坚持科学种植为本,走公司加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依靠省林业厅种苗中心和市林科所油茶专家的技术平台,规范种植。年产值1200万元,利润63多万元。企业年加工生产茶油能力20万斤。本基地系汉寿县创新 创业示范点,公司榨油坊获得了省林业厅油茶小作坊升级改造项目,并验收合格。该公司,目前已成为常德市林业龙头企业、汉寿县创新创业示范点。前几年采取自营模式高标准科学种植了湘林 210 铁城一号和三华系列等良种油茶,累计投入自有资金550 万元,按照绿色环保要求,采取蜜蜂授粉、太阳能引蛾灯灭虫、挖机施用油茶专用肥、机械除草等措施,实行有机种植,经多年精心培管,逐步进入丰产期。部分基地亩产茶油50斤以上,公司实行安全生产,质量第一,注山了茶油商标“达瑞丰”,现产品供不应求,效益稳步提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夫妻俩在精心打理油茶林的同时,将几个山包上的零散梯土陆续开辟成菜园、果园,林间和山塘放养的土鸡从每年几十只逐渐增加到800多只。此外,油茶山脚下有近20亩山涧梯田,承包农户不愿耕种,夫妻俩主动与农户们衔接,通过多种形式分别流转了过来,将其中大部分梯田整理成鱼塘,兼顾养鸭、养鹅、种藕等等,连片打造山地经济实体。 林间散养 引来一段“佳话”。昔日荒凉冷落的油茶园逐渐热闹起来,成了让人羡慕的家庭农场,一年四季鸡鸭成群、瓜果飘香,慕名前来游玩并购买农产品的顾客一拨接一拨。每到秋季采收完油茶籽后,漫山遍野的茶花盛开,美不胜收,让游人流连忘返。1000多亩油茶林日常抚育、垦覆和管理需要较多人工,尤其是茶籽采收季节人手更紧。农场里长期雇请了8名当地村民做事,人平月薪2500多元,另外还有8名相对固定的季节性民工。油茶籽采收按劳计酬,当地男女老少均可参与,最高峰时每天有200多人。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中,胡德山聘请当地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参加基地建设,年用工2.1万个,直接为农民增收30万元,工资日清月结。此外,农场周边村、组还有较大面积的山地资源,夫妻俩经常挤时间指导30多户农户种植或改良油茶村、养殖土鸡,并帮他们户均年增收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近几年家庭农场又加入了产业扶贫队伍,直接帮扶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措施是发展山地鸡散养产业,夫妇免费进行技术指导。 筛选优质油茶果 不甘心让胡德山与妻子走出洞庭湖乡大地,好奇心让步他俩学到本领充满自信心、创业心让他们夫妻不安于现状的小鸟,而要作搏击长实的雄鹰;事业心让他俩夫妻扎根汉寿山乡,回报家乡,是他们的奋斗主旋律;责任心让他们 放大梦想,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民致富,绘就更加辉煌的精彩人生! (撰稿人:汉寿县人大 田明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