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阳呈祥 于 2023-7-3 09:30 编辑
简析《洞庭雪莲》的创作艺术
我县本土作家郭雪莲的散文集《洞庭雪莲》,是作者用心血凝成的文字。读后真有爱不释手之感,部分篇目又多次过细品读,那可真是享受精美的文化美餐,受益颇多。其创作艺术值得借鉴。本人虽是文学创作局外人,也想试探作者的创作艺术,班门弄斧之言,权作引玉。 一、卒章显志 卒章显志是写文章布局的手法之一。用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的话,就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很自然地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说出来,给人感觉出文章的主旨。 作者在 《二姐搬家》中,娴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文章先是描写贫困的二姐一家,从山区搬到湖区,又从湖区搬到乡集镇,再从集镇搬到了县城。二姐搬家的过程,就是这个家庭勤劳致富的过程,享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红利的过程。结尾处,作者写道:“一个家庭的变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饮水思源,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普通家庭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分享了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心怀感恩,砥砺前行!”是的,“二姐”的变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要对党、对社会感恩的,不正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二姐”的心声吗? 二、先疑后解 为了增强故事的悬念感,吸引读者非看后文不可,作者先设疑团,在后文中慢慢解答。 《真情解开心头结》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写作方法。此文开头描写作者深入到精准扶贫点村的联系户刘先祥家。文章首先交待:刘先祥“是个无房户,去年申报审批异地搬迁项目,近期就可搬迁入住新居,是精准扶贫的真正受益者。按人之常情,户主对镇村干部只有感谢的份,没有埋怨的理。可户主一家就是不领情,特别是其父母因心中的愿望没有实现,偏偏对村里干部生出了意见,并且积怨在心,拧成了死结。”——这段文字表述,明显给读者设下疑团。一是父母的愿望是什么?二是刘先祥是扶贫受益户,为何还对村干部产生意见,并积怨在心? 于是,读者必然带着疑问去读下文。果然,在后文的表述中,作者给予详细解答。原来是这样,父母认为,儿子在外娶妻生子,应独立门户,政府应为他们解决两个户头的搬迁待遇。可是按户籍管理政策规定是通不过的。当时儿媳、孙子的户籍在安徽。在申报 过程中,镇村干部还帮助刘先祥把妻、儿的户口尽快迁到本地。 经镇村干部和作者苦口婆心地解释党的政策,老两口终于解开心结,刘先祥也非常理解。 文章结尾处,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事实说话:“我离开他家时,两位老人包含希冀的目送我好远好远。” “当晚我收到联系户刘先祥的微信:感谢领导解开了我父母的心结,下个月我们可以高高兴兴搬进新家居住了。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和和美美的生活。”
这篇文章堪称是先疑后解的佳作。
三、闲笔隐情
“闲笔”,在中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称作“多余的话”“废话”抑或是“画蛇添足”,对此深恶痛绝!然而,走到写手作家层次的人,却把“闲笔”改为一种写作技巧。初看似“多余的话”,看完全文才知道是隐含着衬托文章主旨的深意。也许,《洞庭雪莲》中某些文章,对此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吧——《在那橘花盛开的地方》就是一例。这篇文章开头花了较多笔墨追述孙中山的追随者、民主革命先驱、同盟会会员袁泽民。作者的姑妈是袁泽民的遗孀,加上文章以第一人称写作,使人读起来颇具真实感。初看,觉得有些意外,文章主旨是歌颂八斗丘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新精神,展现八斗丘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的新面貌,这与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时期的人物不着边际啊,实在是“多余的话”!可是看了后文的叙述,才知道不是“多余的话”。上世纪七十年代,村妇女主任袁妈妈曾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八十年代,不足千人的村,考取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子就达十多人,1992年,出席党的十四大代表就有两人;有一个家庭两兄弟,一个是工程院院士、一个是大学校长;有省部级以上政界、军界领导精英数人。所有这些,说的都是八斗丘村出人才啊!那么,追溯历史对袁泽民的描述,你还认为是“多余的话”吗?正是因为八斗丘村人才辈出,才使得这方热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景象啊!
“八斗丘村那橘花盛开的地方,散发着静谧动人的芬芳。那山,那水,那人,那故事,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四、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散文用得较多的一种写法。即作者对景物的描述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把情融于景,巧在一个“借”字。《洞庭雪莲》中的抒情散文中,运用这种方法可谓轻车熟路,美到极致。
让我们看看《回老家》一文吧。文章开头简述作者回村后,支部书记热情接待,并介绍全村的基本情况,而作者“无心去记住他所说的基本情况一连串数字,却被眼前一幕幕画面深深吸引......”接下来是对眼前景致的详细描述:公路旁建起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别致小楼,山上种上了成片成岭的松杉竹木高效经济林。老知青茶场的山道上,是整齐挺拔的珍稀树种红豆杉,一排排错落有致,郁郁葱葱。两条主村道中间是一片稻田,沉甸甸的谷穗泛着金黄,清水荷塘微风飘香,荷叶撑着绿伞,莲蓬低头恭迎。好一派田园景色尽收眼底,好一幅淡妆浓抹新农村水墨画卷令人驻足流连。
看到这幅美景图,你能不对家乡产生深爱吗?作者爱家乡的美景,更爱为家乡建设默默付出的乡亲,尤其深爱在苦难中为家乡努力拼搏的父老乡亲!于是作者文笔急转,想起了令人锥心刺骨的往事:那还是1975年春,为解决生产队耕牛的“粮食”,队委会决定把队屋盖的稻草用芭茅草换下来给牛吃。那时,牛是农家宝 啊!当23名青壮年割了一船芭茅草返回时,却在柳溪水库遇大风而翻船,有五名精壮劳力为了队集体经济的发展,不幸献出宝贵的生命。今天,在作者心中,“只记得队屋上空那久久回荡挥之不去的哭声”。这幅美景图中,不仅有乡亲今天的汗水,还有前辈的牺牲!
“秋风习习送来凉爽,瓜果稻谷芬芳飘香。我可爱的家乡啊,令人神往,我至爱的父老乡亲啊,令人牵心挂肠。愿父老乡亲的生活更加美好!”——真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
细心品读《洞庭雪莲》,你会感到所有篇目中,真是文无定式,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写作技法。但也有共性,那就是遣词造句严谨,句式运用科学,句群搭配合理,篇章布局极具逻辑性。行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文风可人,读来亲切感人,全书把多种创作艺术与表达文章主旨结合的十分完美。
朋友,《洞庭雪莲》确实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