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15|回复: 3

西周国宝及毛氏源流考(节选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5 20: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西河堂 于 2014-11-15 20:51 编辑

西周国宝及毛氏源流考(节选一)
文/毛天哲


引     述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的,说明最早的姓是随母系的。上古最早的姓,均带“女”字旁,如姬、姜、妫、姚、嬴、姒等。
      姓是代表有共同母系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女人生了孩子,要表明这个孩子属于哪一族的,就给他一个“姓”。
      以现代眼光看来,“姓”最大的科学意义是作为选择婚配的识别。近亲结婚不利于优生,这种知识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具备。故《国语》说:“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左传》也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用现代语言来说,这就是优生学,古人为了优生,发明了每个女人都要有姓的办法。
      夏、商、周的时候,贵族有姓也有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周制,始祖之姓曰正姓,百世不改。正姓之外,别有所以表支派者,即氏也。也就是说,姓是大宗的族号、始祖的族号,氏是同一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
      《通鉴·外纪》曰:“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以氏“别贵贱”的作用,历经战国至秦汉,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而起了变化。秦汉以后,氏不再象征特权,平民不但有名有氏,且所用的氏大都因袭自周代,并开始与姓混而为一。
      这种演化的经过,清代钱大昕说得最清楚:“战国纷争,氏族之学久废不讲,秦灭六雄,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汉高祖起于布衣,太史公以上名字且无可考,况能知其族姓所出耶?故项伯、娄敬,赐姓刘;娥穔为皇后,亦不言何姓。以氏为姓,遂为一代之制,而后世莫能改焉。”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司马迁,因为他在《史记》中写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由上可知,三代以后,很多姓、氏的渊源已经不大能考证的清楚了,至于西汉司马迁索性以“氏”代姓,合而为一了。故而后世诸多姓氏在修订宗谱时很难将三代之前的姓氏来源分辨的一清二楚,姓氏的分流合源关系之错综复杂也导致了修谱的难度。
      家谱、族谱,作为史料价值,应该求真求实,然而,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需要,伪俗之风长盛不衰,乱称子孙或冒认祖先便成了修谱史上的家常便饭。很多人修订家谱、族谱实在是为了牵强附会,找个有名的祖先然后自己给自己抬高一点所谓身份罢了。
      然对于毛氏一族来说,不存在这点障碍和瑕疵。“天下毛无二姓”,这是历史的真实。这在正式被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收录为中国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清漾毛氏族谱》中就有体现。该族谱有较为完整的世系图,记载了西周自毛氏鼻祖周文王第十子毛叔郑开始,经春秋直至明清的生息繁衍情况。对研究3000多年毛氏繁衍迁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洋洋洒洒65册《清漾毛氏族谱》是目前三衢(衢州)毛氏中现存最完整、编辑年代较早的族谱,初纂于1083年,在明、清、民国时期多次重修。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版本修编于清代同治已巳年,目前保存在江山档案馆,至今已有140年历史。具体内容反映了毛氏特别是江南毛氏主支在衢州繁衍、迁移和发展的情况。该族谱已经被视为南方毛氏家族的典范,无论在保存时间上,还是齐全程度上都是十分突出的。
      虽如此,然以哲观之,由于受当时历史材料的匮缺,不论是《清漾毛氏族谱》的初修者还是续修者,对毛氏族江北系早期先祖的派系传承考据还是有所欠缺的。如网上贴出的从始祖毛伯郑至52世毛宝世系,计52代的江北毛氏世系,哲就颇怀疑其是否真确。如其所述,始尊毛伯叔郑为一世祖,那么自毛伯叔郑至东晋毛宝(东晋咸和年间)这1400年里当不止52代传承,从现有的考古资料里也能确知,毛氏族江北族系的世系称谓等是有错漏的,至少毛氏族先祖毛伯叔郑以下至于春秋战国时代这段是失考的。
      又各地毛氏族谱、宗谱、家谱中对毛氏族先祖毛伯郑之封国、坟茔所在地言语不详、争执颇多,也少有人对毛氏族的渊源承传作一详细考证。因而哲萌发了为毛氏族人作一个详尽的先祖源流考的想法,当然单凭哲本人的学识,自认错漏之处难免,望毛氏族宗亲们不吝指正。


起源旧说


      据湖南毛泽东支系《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州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在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有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据北宋治平四年进士毛渐在元丰六年(1083年)初纂的《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吾毛氏,出姬姓之后。盖武王有天下,封建宗亲、屏藩王室,以文王庶子分土于毛。故《左氏》所载:封国者十六,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曹、滕、毕、原、酆、雍、郇,文之昭也。”又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载有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原序:“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其父文王,长子伯邑考从父难而卒,乃立武王。武王为天子,封建宗亲,屏藩王室,故封为十六国:曰管、曰蔡、曰鲁、曰卫、曰曹、曰霍、曰郕、曰聃,武王母弟也;曰毛、曰郜、曰雍、曰滕、曰毕、曰原、曰鄷、曰郇,文王庶子也。”
      《氏族大全》:毛出自姬姓,自黄帝至后稷详见国史,毛有姓实始叔郑公。文王第十子,武王之弟也。武王即平殷乱,封建诸侯,郑胙土于毛,故曰毛伯,又曰毛伯郑。
      《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左传》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元和姓纂》载毛氏条:“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
      《路史·国名纪戊》: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
      考以上诸多旧说,毛氏家族远源流长,根深茂密,渊源于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族后裔自不必待言。各种文献谱牒资料都指出毛氏出自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普遍的说法是毛国得姓始祖为毛叔郑。然各地历届毛氏谱牒在论述我族始祖毛叔郑系周文王第几子时,又有周文王六子、八子、九子、十子之说。众说不一,又各持己见。又极少数毛氏谱牒中称:“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综上所述,毛姓来源主要有两说:1、叔郑封于毛国说。据《姓源》、《广韵》、《风俗通》等所载,系出姬姓,周文王第(六、八、九、十)子叔郑封于毛(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其后遂以国为氏,是为陕西毛姓。2、伯聃封于毛邑说。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亦系出姬姓,周文王第九子伯聃(一作明)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其后子孙以邑为氏,是为河南毛姓。
      哲以为,旧毛氏谱内将毛伯谓之叔聃者非也,这个说法大致因《左氏传》云‘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也(源出左丘明·左传·僖公33年)。然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又司马迁公《史记·周本纪》中就有了“毛叔郑”的记载,自不可能再有“伯聃”封于河南毛邑之说。《通志·氏族略》只是误记周文王之子毛伯为聃,并无有毛邑在何处的明说,毛邑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的说法当是后人对其考据的附会。溯本推源,“伯聃封于毛邑说”据无所本,“叔郑封于毛国说”当足可采信。
      然为何各地毛氏族谱牒在论述我族始祖毛叔郑系周文王第几子时,又有周文王六子、八子、九子、十子等众说不一的记载呢,哲以为,盖源自于司马迁公《史记》之误导也。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吉祥,幸福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7: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7 07: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9 08:48 , Processed in 0.0350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