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身世之谜(上) ——西周国宝及毛氏源流考节选之五 文/毛天哲
其实不论孔子还是太史公乃至后世的古今学者,都没能搞明白西周初年周公旦摄行王政及后来的共伯和干王位之事,在周王族规制中都不算是篡王位的大逆之事,是周王室宗亲内部的家事而已。 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藩屏周,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王子朝使告于诸侯书中说的很是明白,不论是文武周王,还是成康之际大肆封建诸多王族子弟,都是缘于像康王所虑的那样在“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时,希望宗族兄弟能“振救之”。这不但包含于各诸侯兄弟之国之间的相互援救,也包含王室后人出现“迷败倾覆”之象时诸侯亲国对王室的拯救。 为何历史会出现周公旦摄行王政及后来的共伯和干王位,这个是和周王族的血亲关系分不开的。周王朝是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王朝,《诗经·唐风·杕杜》云:“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瞏瞏,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同姓”在这里是与“同父”相提并论的,可见其地位之高,“同姓”之外的“他人”都被认为不如“同姓”可靠。《逸周书·大开武》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在告诫成王谁是宜为亲者时,首先便说到“同姓”,之后才谈到婚姻之族。 姬姓统治者对于本族人和外族人在称谓上便作了区分,本族人被称为“同姓”,外族人一般被称为“异姓”,在有必要对“异姓”作进一步区分时,与周人有婚姻关系者便被径称为“异姓”,而无婚姻关系者则又被称为“庶姓”。《周礼·秋官·司仪》郑玄注云:“庶姓,无亲者也;异姓,婚姻也。”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礼记·曲礼下》云:“五官之长曰伯,……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九州岛之长,……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王谓叔父(指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成公二年又载周王辞晋侯之使云:“今叔父克遂,有功于齐。”这都是周王称同姓诸侯为“父”的例子。而《左传》僖公九年载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时,称齐侯为“伯舅”,襄公十四年载周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时,也说“昔伯舅太公佑我先王。”这都是周王称异姓诸侯为“舅”的例子。在当时,不仅周王对同姓诸侯称“父”,诸侯对同姓卿大夫也称“父”,《左传》隐公五年载臧僖伯卒,鲁隐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便是一例。“父”是对本族人的亲称,“舅”是对异族人的亲称,二者虽同为重亲之名,但是对于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周人统治者来说,对前者的亲近感显然要远远强于后者。 史载文王太姒生十子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哲以为,太姒大致生子五,长子伯邑考,早殇,二子为武王发,再而周公旦,次而康叔封,老儿子为冉季载(毛叔郑)。伯仲叔季是对兄弟排名的称呼,古代很多男子都是用这种方式取的名。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何武王死后不是由比周公旦大的管叔摄政,而是由周公旦辅佐成王。因为周公是武王亲弟,而管叔为异母弟的缘故。 周公旦、康叔封、冉季载(毛叔郑)同为周武王亲母弟的钲征还体现在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旦、成王对诸兄弟、叔父的封地、封赐上。《周礼·春官·巾车》云:“金路、钩、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同姓以封;象路、朱、樊缨七就,建大赤以朝,异姓以封。”从《左传》定公四年所记载的周王对于鲁公、康叔、唐叔等人的封赏看,这套制度的确是实行了的,定公四年关于封赐之物的记载虽不全面,但可以看到鲁公、康叔确实是按同姓的待遇被封以金路(大路)、大旗等物。此外,鲁公、康叔、唐叔还被分别封以“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大吕”、“密须之鼓”、“阙巩”、“姑洗”等珍玉重器,而异姓的陈侯却只被封以“肃慎氏之矢”之类的远方贡物,这也正合于《国语·鲁语下》关于“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亲也;分异姓以远方之职贡,使无忘服也”的说法。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不必说了,能勾结纣王子武庚叛乱王室的人不大可能是文王嫡子、武王同母弟。哲以为周公旦在平叛三监之乱后立下的“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百世不易的宗法制度,一大半缘于周公旦吸取了“三监之乱”的教训。 在《史记·管蔡世家》中记载: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处于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 可以看出,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的地位是不高的,只有属地,而且还是“相纣子武庚禄父”管理殷遗民,不像“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地位完全不一样。封叔振铎于曹,仅仅为子爵。成叔武也大致差不多,以至于后来司马迁连他的封地在那里也搞不清。 也是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聃季、康叔皆有驯行,于是周公举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皆有令名于天下”,左传中也记载了除了周公旦、康叔封、冉季载(毛叔郑)三人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之职外,其余文王诸子在王室为并无官职。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唯有周公旦、康叔封、冉季载(毛叔郑)三人同为文王太姒亲生子。 公元前1042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徙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他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孜孜教诲,告诫他要爱护人民。如《康诰》开首便是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这种亲近是来自血缘关系的天生。 冉季载(毛叔郑)为太姒之子已经是被出土铜器班簋所证明了。而且据“新见西周爯簋铭文”的释读,冉季载(毛叔郑)当为小宗之长。从历史记载上看,自冉季载(毛叔郑)以下毛氏世代担任周王朝司空一职,也不是没有来由的。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祭祀的当要就是王陵、宗庙、祭坛、城邑等的建设和宝鼎、器乐、祭祀物等的制作。毛叔郑及其后裔担当此任实至名归,也非毛氏族莫属。故毛氏虽无国而位列诸侯之上,世代守土于周王陵“奠”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毛氏族自毛龚伯以下分支为奠(郑)姓一支来看,估计在周王室是有一套祧宗传代的备用制度的。就是大宗传代,小宗守祖,一旦大宗周王室无子嗣传后,小宗一支可以承接王位。在周王朝,奠(郑)姓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