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洋河海 于 2022-1-20 19:21 编辑
津市地下党活动的据点一新华工厂 (3)
胡友成
三、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新华工厂”办厂的一贯作风。工厂创立后,由支部书记李群同志任厂长,负责对外。高培勋同志任会计,负责内务、生产工作。并明确了工厂资产为集体所有,规定人员生活待遇采用供给制,不发工资(客师在外)。不久,为了掩护革命活动,他们以经商为名,通过关系,从重庆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搞来一份“工商登记证”,为工厂取得了一个合法身份。
工厂开办以来,他们为了党的事业,工厂的发展,不计个人利益,筚路蓝缕,含辛茹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从而使业务不断发展、扩大,使工厂逐步成长,由稳固而充实,成为一个稍具规模、颇有名气的厂子。
1944年4月,厂党支部庆祝工厂诞生周年纪念,为进一步把“新华”办得更好,在大围垸白溪滩一个茶馆里秘密地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称为“白溪滩会议”),决定了今后办厂的方针和任务。会议决定: (1)新华工厂是党办的,为党的事业服务,财产属党所有;(2)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保持优良作风,爱护群众利益;(3)重申党员必须牢记和遵守入党誓言;(4)积极寻找党组织,在未找到上级组织之前,要积极发展组织,吸收新党员。
会后不久,他们就在厂内办起了读书会,吸收厂内非党人员参加,学习革命理论,讲解革命形势来提高学员的思想水平和阶级觉悟。对培养吸收新党员,壮大党的队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袁都银、王维荣两同志就是通过读书会于1946年参加党组织的。
宜(昌)沙(市)沦陷后,敌我隔江对峙,津市接近前线,常遭侵扰。由于日军数次渡江犯境,津市一度沦陷,新华工厂几度停业疏散,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全厂人员生活又陷于困窘之境。这时人多厂大,较初创时期生活更难维持,有时没有吃的就以马料烂豆充饥。无钱买菜就时常去河湖塘边摸鱼捉虾,拾田螺吃,以求果腹。真是吃了上餐愁下餐,艰困备尝。也有个别的人吃不了这样的苦,另图出路。如蔡镇铭就在疏散去慈利后自动脱离了队伍。另外,弹花机这个业务季节性强,每逢淡季,营业清淡,加以工厂资金不足,这时,工厂几乎处于柜无钱、缸无米、瓶无油的饥馑状态,只好找同乡熟人赊货、借款,维持生活。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原“浙铁”党员薛建亚从贵阳和沅陵带袁都银、高培春、杨风生3人来到津市,增强了工厂的骨干力量。在日军投降后的两年中,工厂业务兴盛,制造的弹花机畅销省内外,厂里经济也转好了,全厂职工发展到40多人,很像样子了。工厂面貌变了,但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变,党内同志在生活待遇上仍坚持供给制,业务上贯彻民主管理。他们并没有因业务的发展而改善生活,如仇甬夫是独子,家乡父母生活无着,也没有顾及。大家省吃俭用,把积累的工资作为工厂的基金,同时也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提供材料和情况的有仇甬夫、高培勋、陈洪洲、吴兴元、袁都银、孙良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