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7 06:12 编辑
第二回 父亲枕边听故事 邻伯晒坪亮伟谈
宋教仁小时候,每天都要缠着父亲和他一起睡觉,偎在父亲枕边,让父亲给他讲故事。其父宋宗泮是一位“以劬学故致疾”的人。读了不少书,每天晚上给宋教仁讲一两个少年英雄故事,譬如:战国时期楚国下蔡(今安徽凤台)人甘罗,12岁时就成了秦相吕不韦家臣。吕不韦企图进攻赵国,以扩大燕国献给他的河间封地。甘罗担心发生战争,伤害无辜民众,就自请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并将赵国所攻取的部分燕地也送给了秦国。这样,既避免了一场战争,又保护了当地民众。因为这个功劳,回来后被秦国封上卿。南宋时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岳云,是岳飞的儿子。他12岁随父从军。那时金国人入侵中原,到处烧杀掳掠,百姓生灵涂炭,遭了不少罪。岳云到了沙场,一想到国家被侵略和百姓们的苦难,就恨透了敌人。他机智勇敢,常常出奇制胜。15岁时就成了军中的猛将。那年收复隋州,他冲锋在前,第一个登上城楼。21岁时颖昌大战,他身负重伤,仍然坚持在战场,终于打败了敌军首领金兀术,驱逐了侵略者,因此升为温郡防御史。南明时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夏完淳,从小饱读诗书,操练武功。14岁时随父亲夏允彝、师父陈子龙举兵抗清。父亲兵败自杀,他与师父继续组织抗清队伍,有空就写作诗赋,抒发自已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已爱国爱民的激情。因此被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结果吴易被清军打败,夏浣淳被捕后,宁死不屈,英年被害。后人将他的诗赋结集成《南冠集》、《续幸存集》流传于世,等等。 宋教仁每听父亲讲完一个故事,不仅自已没有记住的地方要父亲重讲,而且还要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父亲也就借此引导他树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培养他匡扶正义、立志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 那年秋天,邻居佃农万伯公收回了稻谷,在房屋前晒坪上晒干后打成堆,然后在晒坪边插上一杆风向纸幡后,抡起扬谷锹板扬谷。每锹上扬,谷粒散开,在阳光的映照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彩虹。宋教仁远远地看见,来了兴致,便飞也似地向那里跑去。 到了扬谷晒坪,宋教仁瞧着扬下的谷堆,趁万伯公打笤剔除瘪壳的时候,一张小嘴凑着万伯公问这问那。万伯公也就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落在谷堆前部的是“头子谷”,也就是粒粒饱满的谷子;落在谷堆后面的要差一些,有些谷粒是“半米”,不够饱满。 这时,不防汪家田主领着一帮长工前来收租子,要将“头子谷”装进箩筐挑走。宋教仁问邻居:“万伯公,你家上好的谷子为什么要给别人?” 万伯公眼里闪着泪花说:“因为万伯公是租种他家的田土,所以要向他家交租。你年纪还小,这些事还搞不懂。” 宋教仁很不服气地说:“我懂,谷子是哪家种的就应当归哪家,这样做不平等!” 万伯公说:“穷人家没有田土呀!” 宋教仁双手叉腰:“我长大了,就要主持正义,把田土分给穷人家,再不能让穷人尽养些大懒虫!” 汪家田主睃了宋教仁一眼:“吔?小小年纪,你如何说话?” 宋教仁回答:“我要当少年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啵?” 汪家田主恶狠狠地冒出一句:“不知天高地厚!” 宋教仁也没好气地言道:“天高地厚,本应万物共生共荣。人人都有手有脚,可以劳动收获。富人难道是牛马牲口,要靠别人养活?” 汪家田主见宋教仁把他说成了牛马牲口,气不打一处来:“何方混帐小子,说话如此毒辣,不教训教训还行?” 万伯公立马上前:“汪老爷,常言道大人不见小人怪。您若和一个不知天命的小伢儿斗狠,也有失您的身份吧!” 汪家田主霍地一下胀成了猪肝脸,用斗量过谷子,叫着长工,挑着走了。 宋教仁还站在晒坪里,问邻居:“万伯公,我说的话有没有道理?” 万伯公回答:“你说得好,有道理。万伯公只望你早早长大。” “好嘞!万伯公你等着,我会很快长大的!”说完,又一溜烟跑回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