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7 23:32 编辑
第四回 倒背诗书释义理 反讥风水成谶言
宋教仁入族塾读书时,开始读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后来读四书五经。他不仅读书用功,悟性高,而且过目成诵。先生要求所要背诵的章句,他都记得滚瓜烂熟。无论先生点背文章尾段也好,从中间插花点背也好,他都滔滔不绝,一字不漏,一字不错。 有一天,先生逐个抽背《百家姓》,轮到宋教仁时,他居然从最后一个姓氏倒背起来。背完后,先生问他为什么要倒背?他向先生解释说:“姓氏不分先后,地位亦应平等。”先生觉得宋教仁讲得很有道理,便对学生们说:“大家生活在一起,不论家庭出身如何,都要一视同仁,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于是,宋教仁读书与众不同,能够倒背书文的美誉传了开来。 其实,宋教仁并不是所有的书文都会倒背,他平时对诗书中的词语善于反复推敲,领悟其含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汉语言中,少数词语颠倒了文字顺序,姑且义去不远;而在多数词语,一旦颠倒了顺序,要么文理不通,要么意义大相径庭,宋教仁当然不会那么做。 倒是有一次例外。那天,宋教仁到毗邻的桃花源去游玩,发现“向路桥”旁一方古碑上,只有“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10个字。他通过细心揣摩,反复诵读,发现是首回文诗,经过倒顺重复串句,吟成了一首28字的四句七言诗: 香莲碧水洞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回家之后,宋教仁便将这首诗文背给邻居们听,并解释诗中的含义。大家都对他的“顺流倒背”赞不绝口。 而此时,邻居万伯公却对他说:“宋伢子,今年过年写对,对联中再莫写‘千山秀’、‘万木春’之类的词儿了。沅江边李少春家请阴阳先生看风水,识破了‘木’字犯忌。而今,他庭院中那蔸古樟树也砍倒了。” 宋教仁对万伯公的话,一头雾水。而万伯公向他一一说出了原委: 原来,李少春人很精明,稍通文墨。他凭着沅江舟楫之便,下汉口,往岳阳,贩运货物,赚了不少钱财。于是将祖业弘发光大,把座四合院修葺得油光发亮,四合院中的那棵古樟树也长得枝繁叶茂,绿绿葱葱。只是他那独生儿子李启福,不愿像父亲当个守财奴,成天东荡西游,花钱如流水,结交一些酒肉朋友,犯了案。县衙捕役三天两头找上门来,免不了要散财消灾。儿子虽然没被抓去,但不到半年,家里就穷困潦倒了。人说“村穷怨土地,家穷怨屋场”,李少春无奈之际,便请来阴阳先生看风水。那阴阳先生在他家庭院里转了一圈,对李少春说“养儿莫栽樟,栽樟赢别方。你家贫困的原因就犯忌在这棵古樟上,它长得绿荫如云,吸去了地脉财气。再说,你家四合院,就是一个框,框中置一‘木’,明摆着一个‘困’字,哪有不穷之理?” 李少春十分感激阴阳先生破识他家风水,封过利是红包,便请人帮忙,斧砍锯拉,弄倒了那蔸古樟树,将四合院内清除得干干净净。 宋教仁听闻,劝邻居们切莫迷信阴阳先生的风水说法。进而说道:“阴阳说,李家四合院是个框,框中置木是‘困’字。现在砍走了古樟树,院中还住有人,框中置人,岂不是个‘囚’字,那不比置木更惨吗?” 众人一听,全都缄口无言。诸人更没想到,宋教仁的话很快便成了谶言: 因为李家儿子李启福和一些狐群狗党竟然犯的是合伙谋财的命案。只因前些日子官差每到他家,都有不少的贿赂,故而拖延下来。等到他家钱财掏空,便“依法行事”,将李启福逮捕归案,关进了大牢,果真成了阶下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