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7 23:40 编辑
第五回 粗壳铺路便孺妇 蛤蟆跳水施饥童
宋教仁9岁那年春日,久雨不晴,乡村土路上坑坑洼洼,遍是积水,大脚板的男子汉路过,都像走定桩、踩滑轮。因此,居家出行,多有不便。 这天清晨,宋教仁吃了早饭,背着书包上学出门,发现姚奶奶拄着拐杖站立在回家的路上,呆呆地望着那段泥泞道路。 宋教仁机灵一动,喊起话来:“姚奶奶,您等着——”便返身进了家里。 姚奶奶是宋教仁的邻居,年近古稀,教书先生称她为姚老孺人。她从小做童养媳到夫家,受封建势力的迫害,裹脚时痛得哭干了眼泪。虽然落个“三寸金莲”的“雅名”,却带来了终身行走艰难。如今,即使天晴路干,她离开拐扙也寸步难行,何况这阴雨连绵,路上稀糊烂浆呢? 宋教仁进屋卸了书包,寻着一担箩筐,从自家偏屋中挑出一担粗壳(当时推谷整米所留下的谷壳)来到姚奶奶前面的泥路上,铺撒开来,让姚奶奶踩着粗壳回家。 姚奶奶问宋教仁为什么这么做。宋教仁滔滔不绝:“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姚奶奶也许不能完全听懂宋教仁所说的书文,但总觉得他讲得在理,脸上露出菊花瓣笑容,一面点头,一面移动拐扙,抬起小脚踩着粗壳向前,边走边说:“你从小懂得行善积德,乐于助人,长大后定是个有出息的人物哩!” 宋教仁谦虚地回答:“这粗壳又不重,撒在路上,方便您和路人,是我完全能够做到的,不值得您这般夸奖。” 半月之后,天气转晴朗,大人们有事外出,家里留下宋教仁兄弟姐妹四人。母亲万氏将一小升面粉交给大女儿教贞,嘱她做好蛤蟆跳水后,供四人中餐食用。 “蛤蟆跳水”是最简单的面食烧煮方法:先在面粉中放入适量食盐,加冷水揉成面团,待锅中水烧开,再将面团用手撕成片状,一片一片投入开水中。落入开水中的面片就像蛤蟆跳入水中一样,煮熟了浮上水面,故称“蛤蟆跳水”。 那天中午,大姐教贞做好四碗蛤蟆跳水端上餐桌,大哥、大姐、小妹都上桌在吃时。宋教仁却说等会再吃,仍然坐在屋前的廊檐下看书。 “汪汪——”村头几声犬吠。 宋教仁循声抬头望去,远远见着两个孩子正向他家走来。他连忙放下书本,迎上前去一看,原来是两个素不相识男孩,大的不过八九岁,小的七八岁。他们衣衫褴褛,见到宋教仁迎上前去,便跪在地上,伸出骨瘦如柴的手行乞。宋教仁问他们如何落到这种地步?大男孩告诉他,他们的家乡洪江突发大水,父母为抢救家产被江涛吞没,兄弟俩一路乞讨而来。 宋教仁觉得他们实在可怜,心头一软,便带着他们到自家前厅坐定。他转进厨厅一看,哥哥姐姐们早已吃完收拾了碗筷,只有自已的那碗“蛤蟆跳水”搁在桌上,冒着一丝热气。 大哥宋教信责问宋教仁:“我们都吃完了,你把他们带进来怎么办?” 宋教仁说:“他们遭了灾荒,父母也被洪水卷走了,我们应当帮助他们。” 姐姐教贞对宋教仁说:“你快躲在房里将蛤蟆跳水吃了,别让他们瞧见。”并出主意说:“趁锅里面汤还没有冷过性,快到菜园里砍两蔸青菜煮熟。”哥哥宋教信听闻,转身去了菜园。 青菜煮在锅里,不防宋教仁将他那碗“蛤蟆跳水”原封不动地端了出来,用刀切成薄片,撒在锅里的青菜上,和汤带水,足足煮成了两大碗青菜面片,才招呼两个男孩进厨厅,一人一大碗。两个男孩吃饱了宋教仁所施舍的青菜面片,道谢后离开了宋家。 宋教信问弟弟宋教仁:“你中午什么也没吃,饿不饿?”宋教仁回答:“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为逃荒的兄弟省一餐,肚子感觉饿,但心里是满足的!” 哥哥听闻,仿佛觉得弟弟的成长,比自已快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