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31|回复: 2

探 访 兰 田(原创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7 10: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14-11-17 11:02 编辑







   
     探 访 兰 田(原创三)


            “兰田现象”的催生者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兰田本来就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因为很久很久以前,就有风水先生说过:这里受着一条文龙龙涎的养育与滋润因为读书明理是兰田人世代相传的祖训,悠远的书香深深地扎根在兰田的土地里早在科举时代,就有“举人”、“秀才”花落这里民国时期,曾有一批先贤在黄埔就读上世纪60年代初期,也有人考入了高等学府。这些,都是有力的诠释和证明,也是一种人文、历史的元素和基础。然而,兰田却出现过一种有趣的怪现象:在那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那几年里,这里也曾参与过推荐,却没能出一个工农兵大学生。
  
  1977年,党中央顺乎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乎全国人民的呼声与意愿,断然决定的恢复高考制度,虽然是在那年寒冷的冬季,然而它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破开了已经冻结11年的坚冰,给中华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抚去了人们追求幸福无门的伤痛,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希望与憧憬,特别是而后的改革开放,为人们实现美好的理想和幸福,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才为“兰田现象”的形成、延续与成熟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有力保证。
     
历史是公平的,它总是给予人们均等的条件和机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它。聪明的兰田人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利用历史的赐予,使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相互融合与和谐,从而催生出了他们自己独有的“兰田现象”。
     
崇尚知识、崇尚读书的兰田人,把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急切渴望,首先落实在了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上。村里原本有所学校,但那是土墙、土围子,已经经过多年的雨浸风蚀,让教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教书、学习,大家总不放心于是提出了新建一所砖瓦结构新学校的方案。这在糊张嘴巴也艰难的日子里,更是没有材料没有钱。要办事,困难总是有的,兰田人的决心和行动并没有因为困难而改变。就为了有所砖瓦结构的新校舍,支部书记杜方翠带领全村的劳动力一起挖土块、扳砖坯,造土窑、烧砖瓦;一户一户的农民们不管自己有没有孩子上学读书,都凑来了钱、凑来了门前屋后的木料,三幢漂漂亮亮的砖瓦房就这样矗立在了山坡上。几年之后,他们为了师生学习、生活更加方便,又把学校搬到山下,率先在周围十里八乡为学校建起楼房,多次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以后的每一年,他们又都投入一定的财力搞好校舍维修,使教师在这里更加安心,使学生在这里更加专心。
    1978
年,是兰田人喜庆的好日子。这一年,兰田村是旗开得胜,一下考取十多个大中专学生,人们为了这一胜利,也为了激励来者,活跃久违了的文化生活,大队特意组织了电影专场进行庆祝,支部书记还郑重地宣读了热情洋溢的祝贺词,引来了邻近大队的人们,也惹得他们对兰田羡慕不已。从此,兰田村有了“培养出了人才受表扬,大会小会讲读书”的习惯;也有了给考取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发给奖学金的做法。
   
营造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给在逆境中的人以勇气,给在困境中的人以爱护、帮衬,这或许也是兰田人催生“兰田现象”的重要办法。那年,杜首成在读高中时,有段时间成绩很不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几个在县城工作的同村人知道后,就和他一起搞分析、查原因。当他们了解到杜首成是因为家庭困难,每天都是饿得头昏眼花,连黑板也看不清的情况后,就立即与他的四个舅舅联系,很快帮助他解决了后顾之忧。多年以后,远在大洋彼岸的杜首成还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下图为兰田原任支部书记杜方翠与其孙子们的生活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7 18: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崇尚知识、崇尚读书的兰田人,把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急切渴望,首先落实在了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8 07: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好图,俺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2:34 , Processed in 0.0323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