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2016-7-8 21:39 编辑
第六回 桃花源里练功法 宋宅门庭迎龙狮
宋教仁长到八九岁时,迷上了武功,他来到附近的道教圣地桃花源,拜在道观长老释然门下,请教学习武功。而这位释然长老,据说大有来历。 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夺取了农民起义胜利果实。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退至湖北,败于九宫山。所部残兵败将潜逃至湘西的石门、桃源一带。 一年之后,有位和尚扛着方便铲来到桃源山道庵,瞥见一位年轻道姑,正在香案前课以《道德经》,他便走进庵堂,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道姑听闻,转过头来,看了看和尚,随口说道: 佛驾光临小庵,促庆云生色; 和尚答曰: 贫僧幸谒大院,使舍利增光。 这两句相互谦让的客套话,正好成为一副对子。 道姑是说,你这菩提善佛来到我这小小的道庵,使我沐浴佛光,就连祖师头上的庆云(即灵光)也熠熠生辉;和尚是说,我这个普通的僧人,朝拜了你这处恢宏的道教圣地,使我感受神灵,就连佛祖头上的舍利(即宝珠)也增添光彩。 道姑见和尚言出对仗,又出一上联: 六根未净野拂和尚; 和尚对道: 三花不聚冰心道姑。 原来,他(她)们彼此相识,知根知底,正利用对联相互调笑。道姑是说,佛家修行,要求眼、鼻、舌、耳、身、意“六根”清静,而你这个东荡西游的和尚,怎么能算真正的出家之人呢?和尚是说,学道之人要修炼得头顶出现紫、金、白“三色”光环,才能“五气”朝元,你这个无所用心的姑娘,还谈什么入道证仙呢? 道姑略加思索,再出一上联: 十八男儿当思过; 和尚对出下联: 二水女子应留心。 此时,两人才彼此直呼姓名,并表示相互同情。“十八男儿”是将“李”字拆为“十八子”,“过”字嵌在句尾。联语之意,还在提醒李过,今后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二水女子”为“冰好”二字拆开,“心”字嵌在句尾。联语之意还在提醒冰好心,应谨防清廷赶尽杀绝。 此时,二位惺惺惜惺惺,面对当时起义大势已去,“替天行道”的重任,已是无法完成,只好寄希望于孙子后代。于是,彼此结为“火居道士”,隐迹于道林密宇。清朝200多年后,释然道长已是大顺农民军折冲将军李过和护卫使冰好心的第11代子孙。 释然长老问宋教仁:“你要学功法何用?”宋教仁回答:“满朝廷苦民众之久矣,将来起事,文不借笔,武不借刀。”释然见他语出惊人,认定是位可塑之材。他想,自已无法完成祖先的遗愿,来了这位武功弟子,当是先人在天有灵。于是,释然道长在不影响宋教仁学业的情况下,将他带到道观后密林僻野,从自然功的“吸纳吐气,引体向上”等基本功法开始,循序渐进,到“伸展弹跳、乘势出击”,都悉心传授。而宋教仁天资聪慧,悟性超人。他深呼吸、高抬腿、练拳脚,习轻功,刻苦精进。不出两年,便得其要领,功底不浅了。 10岁那年春节,宋教仁正在室内看书,忽听得外面一阵锣鼓敲打,吆喝声声。原来是邻村的龙灯狮子队来到了庭院。他们从堂屋搬出八仙桌,架上长板凳,准备踩在上面玩龙舞狮。舞龙头的人发现土坪凹凸不平,桌椅摆不稳当,就大声呼喝万氏:“快找东西来,帮俺把桌腿垫稳!” 宋教仁在室内听闻,觉得这伙人过分骄横,而且带有轻视母亲的口气。他从室内走出,来到屋檐下,腾跃而起,从屋檐口抽下几块瓦片,一个鹞子翻身,双脚轻轻落地,将瓦片送到桌前—— 众人目睹,一阵惊呼:“宋家公子,武功了得!” 舞龙头的师傅一脸愧色。他从宋教仁手中接过瓦片,自已弯腰垫好桌子,起身抱拳对万氏和宋教仁说:“贵夫人、贵公子,我等班门弄斧,献丑了,还望多多海涵。”接着对伙计们嚷道:“给主东舞龙贺节,不可稍有马虎。” 此时,宋氏庭院鼓乐齐鸣,龙灯狮舞,好不热闹。
|